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长江在南京穿城而过,从八卦洲转向东流.长江的河势稳定、防洪安全是南京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支撑.长江治理包括多方面,有堤防管理维护、水行政执法、水资源管理、整治工程建设、防汛和运行管理等.根据详实的监测资料,分析研究了长江南京河段近年来河势及岸段变化情况,并就后续河道管理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长江南京河段河势分析系统从多个方面进行了算法和功能的研究和实现,包括剖面分析、冲淤分析、坡比分析、深泓分析、抛区设计等,重点研究了防汛应急抢险过程中快速进行河势分析的技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进行算法研究和系统开发,充分利用了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属性管理优势,可以满足相关部门对河势分析及应急抢险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长江河道河势会发生动态的变化,河势变化主要受来水来沙、悬移质和推移质运动等条件影响.本文以长江贵池河段为研究实例,利用7个测次的水下地形数据,采用地形图、固定断面和GIS软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近年来贵池河段河势的演变状况,为河道治理和长江大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胡春燕  候卫国 《人民长江》2013,44(23):11-15
沿长江经济带的快速发展对长江河势稳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上游干支流控制性水库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清水下泄对中下游河道产生较大的影响,局部河势发生了变化,进而对防洪、航运、供水等方面带来长期的影响。针对这些负面影响,论述了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的必要性,提出了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的总体思路、河势控制工程措施与管理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新大圩崩岸段近期河势演变、近岸河床变化情况,并对崩岸发生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成果表明:随着上游河势变化,潜洲右汊不断冲刷发展,水流顶冲右岸新大圩,且顶冲点不断下移,而新大圩段土体抗冲能力差,导致近年来新大圩段崩岸频发,且崩岸不断向下游发展。  相似文献   

6.
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下游河势调整工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葛洲坝工程投运以来,二江泄洪流量被西坝凸咀挑流后,在大江产生急流横浪.针对这种不良水流条件,提出了建江心堤及疏浚二江河床的整治方案来调整大江河势,以改善大江通航条件.并进一步提高葛洲坝水利枢纽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长江贵池分汊河段进口及左、中、右3汊的河势及其分流比的变化,并预测了近期的演变趋势;建议加强观测,对两岸江堤及汊道进行整治,以稳定河势及汊道的分流比。  相似文献   

8.
随着南京市滨江和江北新区的开发建设,长江南京河段岸线开发利用需求加大,河段内相继兴建了众多桥梁、港口码头,这些大型涉水工程在促进南京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南京河道的河势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结合工程运行监测,分析了桥梁和码头等大型涉水工程对长江行洪、分洪比、河势稳定、堤防安全等造成的影响,提出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9.
通过九江河段(上、下3号洲河段)演变趋势的分析,明确了兴建兰丰水泥码头的可行性,同时分析了该码头对行洪、河势及江岸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长江每年都会经历洪水期和枯水期,河道会发生较大的冲刷和淤积,甚至会发生崩岸等险情,需要对河势进行动态的监测和分析。文中以东流河段为例,采用水文测验、特征线比对、断面套绘和GIS冲淤计算等方法对河道进行研究,总结了东流河段近年来河势的演变特点为上段淤积,中段冲刷,下段淤积,河段总体表现为冲刷。该结论具有代表性,为长江河道治理和保护提供了理论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1.
颜国红  胡春燕 《人民长江》2008,39(24):10-13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主长1 893 km,由于河道冲淤变化、堤防长年失修、以及上游建库拦沙作用等影响,导致河势变化复杂、局部河段崩岸严重、航道淤积阻塞等问题,对中下游防洪与航道安全以及沿岸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1998年大洪水过后,由国家投资完成了以堤防加固为主的护岸工程建设,但由于规划中的后续综合整治工程尚未实施,不利于中下游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总体效益的发挥。同时,受三峡等上游水库拦沙造成的清水下泄引起的河道冲刷与江湖水沙变化关系的影响,亟待加快后续规划项目的实施,通过加强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确保长江中下游河势稳定、防洪与航运安全,以及沿江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下游阻隔性河段特征及成因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中下游长河段长时段的演变资料分析表明河势调整往往会向下游传递,但是部分河段却能阻隔这种河势调整的传递效应,称之为阻隔性河段。统计表明,阻隔性河段应同时具有单一微弯的平面形态、凹岸抗冲性较强且中上段无挑流节点、河宽随水位变化率不超过45等三个特征。进一步分析表明,这种河段具有阻隔性的根本原因是其能够归顺不同流量级的主流平面位置,使得无论上游河势如何调整,其出流的主流平面位置基本稳定,为下游河段提供相对稳定的入流条件。河道整治过程中,宜抓住有利时机塑造阻隔性河段效果,无阻隔性影响的长河段宜自上而下系统规划整治,对大幅度崩岸、滩体大幅萎缩等可能破坏阻隔性的变化应及时整治,防止阻隔性丧失。  相似文献   

13.
吴如发 《人民长江》1997,28(4):20-21
介绍了长江防汛信息系统的结构、1996年的水情,重点概述了这一系统具有接收处理水雨情信息、提供气象信息、查询水雨情、监视实时水雨情及为大屏幕显示会商的功能。这一系统的建成使用,为长江防汛向现代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且在1996年防汛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白亮  李圣伟  王伟 《人民长江》2006,37(12):9-10
介绍了长江河道信息服务系统二维信息查询模块的主要功能与特点.该模块将联动、缓冲区等多种思想和技术应用于查询系统中,不仅使系统的查询功能简单化,同时也很好的解决了用户对于设计洪水位、岸线利用等信息的实时性、随意性查询的需求.使得系统在满足基本属性查询的同时,又能通过一些专用菜单以及创新性的功能设计,对存储于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整合利用,具有便捷高效、功能全面、针对性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武汉河段为长江中下游16个第一类重点整治河段之一。根据近年来实测的长江武汉河段地形图,从来水来沙条件、深泓平面、洲滩变化、深槽变化、横断面变化等方面,系统分析了武汉河段的变化,总结了该河段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该河段河势相对稳定,冲淤变幅小;天兴洲下段有所冲刷,主要与上游来水来沙条件和河道边界条件有关。(2)由于沿岸有多处节点控制,两岸的崩岸险工段均已实施护岸工程,岸线基本稳定;白沙洲汊道分流分沙比相对稳定,没有单向变化的趋势,但洲滩仍将随不同水文年的来水来沙条件变化而发生相应冲淤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稳定长江中下游扬中河段的河势,归纳分析了新水沙条件下段内江心洲的历史治理情况,发现洲头崩坍后退、沿程阻力的减小等问题仍然存在。在现有河势控制工程的基础上,提出太平洲“裹头”及两缘护岸、落成洲右缘护岸和禄安洲“裹头”及两缘护岸的合理治理方案,模拟了治理方案实施前后的流量流速,分析了各治理方案下的治理效果。首先,太平洲近岸流速减小幅度在 0.01~0.05 m/s 之间,汊道分流基本无变化;其次,落成洲近岸流速均减小 0.02~0.04 m/s,对于该部位岸线的坍塌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最后,禄安洲近岸流速总体减小 0.01~0.04 m/s,有利于洲头以及左右侧汊道分流的稳定。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治理方案能够有效降低区域内近岸流量及流速,有利于洲滩及汊道分流的稳定,对遏制岸线崩退和坍塌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期为长江中下游江心洲的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河势稳定原理的黄河游荡性河道整治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姚文艺  王卫红  李勇 《水利学报》2007,38(10):1172-1177
依据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河势查勘资料分析,结合河工实体动床模型试验,探讨了游荡性河道河势稳定原理,研究了基于河势相对稳定原理的河道整治机制。研究表明,尽管游荡性河道河势调整多变,但其调整是遵循河势稳定原理的;游荡性河道整治应按照"顺势布弯、就弯设坝、遥相呼应、规模适度"的原则和方法确定整治工程体系布局。以此研究成果建设的工程体系运行实践表明,在近年来不同流量级洪水下整治工程体系可以明显起到理顺流路、稳定河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水库及河道整治对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河势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吴保生  马吉明  张仁  府仁寿 《水利学报》2003,34(12):0012-0020
研究了修建水库及河道整治对黄河下游白鹤镇至高村游荡性河道河势演变的影响,探讨了游荡性河道向弯曲性河道转化的可能性。认为经过水库调节后,进入下游的来沙量减少,洪峰削平及中水持续时间加长,有利于游荡性河道游荡程度的降低及向弯曲方向的发展;河道整治工程对于减小河道的摆动强度,稳定流路,促使河道由游荡向弯曲方向发展的作用是显著的。在小浪底水库下泄有利水沙条件下,若能利用现有的河道整治工程,并补充必要的河道整治措施,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有可能逐步转化为象高村至陶城铺河段那样的限制性弯曲河道。  相似文献   

19.
黄河河势演变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胡一三 《水利学报》2003,(4):46-50,57
河势演变主要是指河道水流平面形式的变化。黄河是世界上河势演变最复杂的河流。为给河道整治提供依据,笔者对黄河游荡性河段、弯曲性河段以及由游荡向弯曲转变的过渡性河段半个世纪的河势演变进行总结、研究,提出黄河河势演变的特性及河势演变的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