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文中介绍了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网络与移动IP网络以及IP组播相结合的技术,设计了一种适合移动节点通过隧道传输组播数据的技术。介绍了MPLS网络的网络体系结构,一些重要的概念,如标签以及转发原理。讲述了移动IP组播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之处。着重研究了移动IP和组播技术相结合的技术途径。给出了一种基于MPLS的移动IP组播的技术设计方案,具体描述了相关的实现方法。并在NS2环境下进行了仿真实验,验证了改进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宗平  王丽莉 《微机发展》2013,(9):51-54,58
文中介绍了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网络与移动IP网络以及IP组播相结合的技术,设计了一种适合移动节点通过隧道传输组播数据的技术。介绍了MPLS网络的网络体系结构,一些重要的概念,如标签以及转发原理。讲述了移动IP组播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之处。着重研究了移动IP和组播技术相结合的技术途径。给出了一种基于MPLS的移动IP组播的技术设计方案,具体描述了相关的实现方法。并在NS2环境下进行了仿真实验,验证了改进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回顾了Internet的兴起与发展,介绍了TCP/IP协议族和ATM交换技术。对于当前网络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Internet与ATM的无缝连接,尤其对IP over ATM的解决方案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介绍了两种新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4.
由于Internet网络规模的快速扩展和运行各种多媒体业务的需要,IP交换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将网络交换机的高速性和路由器的灵活性结合起来,解决了传统IP网络在运行实时业务时不能保证服务质量(QOS)的问题,并且克服了传统路由器包转发速度太慢造成的网络瓶颈问题。文章讨论了IP交换的关键技术,分析比较了几种不同的IP交换技术,并指出了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计算机网络普遍采用在局域网或广域网的基础上运行TCP/IP网络的方式,在分析现有IP交换技术的基础上,探讨了IP交换系统的工作原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双绞线直接传输IP分组的纯粹的独立的TCP/IP网络交换技术,设计与实现了与之相适应的四端口IP交换系统并进行了软硬件的协同调试与功能仿真;测试结果表明,IP交接系统性能良好,实现了IP分组的交换转发.达到了完善TCp/IP协议体系,简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传输效率的目的,对实现全新的基于双绞线的IP交换技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具有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贾世杰 《微机发展》2005,15(10):29-32
以分组交换和TCP/IP传输协议为主要技术基础的Internet是个只提供Best-Effort的异构网络,带宽随位置和时间随机变化,由拥塞而导致的分组丢失、传输延迟及抖动不可避免。为了在Internet上有效、高质量地传输视频,需要根据信道特性设计网络和编码器接口,即JSCC(信源信道联合编码)。文中在Internet视频传输系统结构的基础上,从拥塞控制、差错控制、面向传输的视频编码等几方面分析了基于JSCC的视频传输控制策略,并对Internet视频流传输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刘超 《微电脑世界》2002,(13):44-45
随着Internet的蓬勃发展,许多企业利用Internet实现跨国和跨地区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基于Internet的各种访问活动日益频繁,但是由于Internet是一个全球性和开放性的、基于TCP/IP技术的、不可管理的国际互联网络,所以基于Internet的应用就面临非善意的信息威胁和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8.
以分组交换和TCP/IP传输协议为主要技术基础的Internet是个只提供Best-Effort的异构网络,带宽随位置和时间随机变化,由拥塞而导致的分组丢失、传输延迟及抖动不可避免.为了在Internet上有效、高质量地传输视频,需要根据信道特性设计网络和编码器接口,即JSCC(信源信道联合编码).文中在Internet视频传输系统结构的基础上,从拥塞控制、差错控制、面向传输的视频编码等几方面分析了基于JSCC的视频传输控制策略,并对Internet视频流传输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基于IP QoS技术的网络机器人遥操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英海  王越超 《机器人》2003,25(4):363-366
针对基于Internet机器人遥操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Internet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 借助IP QoS技术的特点和优势,本文研究并设计了基于集成业务体系结构的网络机器人遥操 作系统.通过分析IP QoS技术和机器人遥操作技术相互结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表明该系统 能够克服目前在Internet遥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可在未来支持IP QoS技术的Internet中 发挥作用.本文提出了该系统的设计原型及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0.
MPLS被认为是下一代Internet骨干网络的核心技术,利用MPLS可以有效实施流量工程。文中对MPLS技术进行了介绍,针对流量工程的要求,给出了满足MPLS流量工程要求的系统模型。通过对仿真工具NS2的扩展,建立了一个MPLS流量工程仿真器,可以实现对MPLS转发技术和约束路由算法进行性能评估。仿真器的核心思想是,在标记交换路由器LSR模型中实现了标记分发、信令协议和路由协议扩展等基本功能;在标记边缘路由器LER模型上实现了对显示路由算法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IP技术和ATM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IP与ATM这两种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介 绍了IP over ATM技术并探讨了其优缺点;最后介绍了IP over wmATM技术及其在第三代无线 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DiffServ在ATM上的映射及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DiffServ和ATM的服务质量分类和相关参数,介绍了IP和ATM的融合工作方式,对DiffServ在ATM上的映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最后利用以上内容.详细分析了一个在IP和ATM融合网上,使用VoMPLS技术进行应用的工作过程.  相似文献   

13.
姜宁康  李毓麟 《计算机工程》2000,26(10):58-59,90
讨论了Internet目前存在的问题及采用IP和ATM结合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对IP交换的关键技术之一,流分类机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研究高性能流分类器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流分类器结构。  相似文献   

14.
以路由器为核心的IP网络预报避免控制拥塞的实现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现有的IP网络基础上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如何更好的将IP和ATM两种技术结合起来、如何在IP网络上实现包括实时通信业务在内的综合业务通信,是当前IP领域的研究热点.就目前的研究成果而言主要有两大方向:一是提高分组交换的速度,提高网络带宽,从根本上解决IP网络的质量问题.另一方向是提供完善的流量控制与拥塞避免机制并参照ATM的一些成功技术经验.目前,IP领域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折中考虑两个因素,即技术的完备复杂性和简单可操作性.本文将研究以路由器为核心构筑的IP网络其预报、避免、控制拥塞的实现策略,包括:各种服务模型的描述、数据包的分类方法、路由器管理拥塞的方法、路由器预报避免拥塞的方法,它们都可以应用于现有网络,并且在逐渐完善。最后,对上述各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基于ATM的交换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概述ATM与IP相结合的重叠模型和集成模型基础上,着重介绍了集成模型中的IP交换,Tag交换及MPLS技术的概念,原理和基本工作过程,并对三种交换技术的性能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6.
ATM—LAN与传统局域网的通信技术是近来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主要流行三种方式:局域网仿真、IP over ATM和MPOA。文中介绍了它们的关键技术和特点,并对其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各种方式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7.
ATM网络是面向连接的,而传统局域网则采用无连接的IP协议。该文讨论了ATM网络和传统局域网互联的方法、ATM地址与IP地址映射方法、IP数据包的封装及IPOverATM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ATM网络支持IP组播是IP和ATM集成的一个重要方面。IP组播属于接收者控制结构,ATM网络支持的组播属于发送者控制结构,ATM网络支持IP组播的关键是两种结构之间的匹配。文中对匹配方法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19.
IP multicast routing through ATM network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have a closer look at the ‘core’ technology providing interworking between connectionless TCP/IP internetworks and switched ATM networks. The scope of the paper is IP multicast, while the main focus is on the network side of multicast, more precisely, on layers three and two of Internet architecture dealing with IP multicast routing. The paper analyses both practically available solutions and those being currently under discussion in IETF as Internet drafts. As a background of this comparison, the possible convergence of IP and ATM multicast service models is discussed. Major conclusions, based on simulation studies and scalability analysis are: (i) the high mapping overhead requires a separate address resolution service for unicast and multicast addresses; and (ii) efficient convergence has to make obsolete classical IP over ATM (M. Laubach, Classical IP and ARP over ATM, Network Working Group, Request for Comments: 1577, Category: Standards Track, January, 1994 [1]) in order to permit ‘cut-through’ within the ATM domain.  相似文献   

20.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 (TCP/IP) is the de facto standard of the networking world. It dynamically adjusts routing of packets to accommodate failures in channels and allows construction of very large networks with little central management. But IP packets are based on the datagram model and are not really suited to real-time traffic.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drawbacks, a new network technology, ATM, is proposed. ATM provides quality of service (QOS) guarantees for various classes of applications and in-order delivery of packets via connection oriented virtual circuits. Unfortunately, when ATM is to be internetworked with the existing network infrastructure, some special signaling, addressing and routing protocols are needed. IP over ATM is one of the methods proposed by IETF. It allows existing TCP/IP applications to run on ATM end-stations and ATM networks to interconnect with legacy LAN/WAN technologies. But the performance of TCP/IP over ATM leaves something to be desired. Partial packet discard (PPD) and early packet discard (EPD) are two schemes to improve its performance. This paper proposes a “selective packet retransmission” scheme for improving HTTP/TCP performance when transmitting through ATM networks. In selective packet retransmission, we take advantage of the property of humans' perception tolerance for errors to determine whether to retransmit a corrupted TCP segment or not. For lossable data, such as images, when an error occurs because of cell losses, it will not be retransmitted. The simulations show that, for the same buffer size and traffic load, selective packet retransmission performs better than PPD, EPD, and plain TCP over AT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