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超星学习通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应用型本科高校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材料类专业课程教学时面临诸多问题,教学质量的难以提升。本文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利用其强大的交互功能,构建了一种基于“传递-接受”教学模式、“问答”型教学模式,“自学”型教学模式、“合作”型和“研究”型教学的混合教学模式,并进行了两年的实践应用研究。试验教学效果表明,与采用单一传统的“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相比,基于超星学习通的混合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有益作用,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针对数控铣削实训课程中的班级人数多而设备数量少,需要老师重复讲解和效率低下的问题进行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发现根据课程内容重新构建知识点和技能点的类型和难度层级,据此开发线上数字化资源,使线上教学侧重基本知识和技能点的理解与掌握,线下教学侧重项目重点和难点的应用和创新,实践表明以工作页为载体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结合数控仿真软件的应用能够克服教学设备不足造成老师重复教学的问题,微课视频等数字化资源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课程成绩,增强学生的课堂主动性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慕课作为一种在线学习模式,它的出现促进了传统教学的重构和创新,混合式教学应运而生。文章分析了慕课对课程教学带来的变革和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财务管理课程特点以及高职学生培养目标,构建了“线上-线下-线上”的三段式慕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对混合教学的有效实施提出了建议,以期改变因为传统教学弊端带来的“重计算、轻分析”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在教育领域已成为未来的新趋势,线上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丰富多彩,有效推动了教学效果与水平的全面提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更加强化了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之间的契合性,突出了线上与线下教学各自的主要优势.基于此,探讨混合教学模式在公共体育足球教学中的应用必要性与策略,以期推动我国足球教学模式完善,提高公共体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传统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理论性强、教学内容难度大, 学生学习吃力、学习效果难 以反馈, 考核测评方式单一等问题, 在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课程建设的同时, 分析这些教学顽症, 经过教学改革提 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创新模式—— 双标多维建构模式。“双标” 指课程内容的设定依托于“成果导向教育” 标准, 即 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 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要求; “多维” 指符合FD-QM 标准对应课程目标, 进行多个维度的 课程活动设计、课程评价。在综合应用两个教学标准的基础上, 探索多维度教学活动一致性建构的创新教学模式, 经过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以"大学信息技术"课程为例,介绍基于职教云2.0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通过对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的对比,分析教学效果,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进一步优化"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培养高职学生深度自主学习能力,提高高职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文章探讨了药用有机化学课程应用混合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教学设计,构建特色,效果评价和存在问题。实践显示,混合式教学模式受到学生普遍任可,对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参与性、过程性等方面均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8.
为了改善高职《电子CAD》课程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电子CAD技术应用能力,笔者针对高职《电子CAD》课程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结合课程特点,提出了采用理论同步实践的教学模式、编制实用任务导向型教材及增强与其他电子类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等3种改革措施,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是材料化学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课程开设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材料合成与制备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技术,课程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形式进行。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结合现阶段网络教育的高速发展,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过程。经过教学实践,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增加师生联动,丰富考核机制等方面优势突出,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学习成绩提高明显。  相似文献   

10.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报前期,通过修订课程大纲、强化过程参与,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等进行改进,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实施了上述系列的改革措施。基于前期的教学实践,现对我校16级和19级环境工程专业课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系统分析工程教育认证目标达成情况,并提出持续改进方向。这对今后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推进学生达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毕业要求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在《VisualFoxPro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改革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进行网络环境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网络环境下“VFP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混合式教学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参与混合式教学的主动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双高计划”下,以高职院校环境监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物理监测”为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整体设计、教学单元设计、课程评价体系、教学技术支撑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探究,构建学生视域下问题清单式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将对专业建设中同类课程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并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打下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育人”先“育德”,“课程思政”是新时期高校的重要任务,也是当代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使命。“工程化学”是高等院校非化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课程思政开展的优势课程。文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确定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思路及实施方案。通过深入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建立了思政案例库;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慕课、数字化教材等教学方式方法,使思政内容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易于被学生接受;通过过程考查与结果考查相结合的教学效果评价方式,促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实践证明,新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了课程的育人效果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岗位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基于体验式教学理论的探索,创设情境、经历体验、分享内化、强化提升是教学实施的基本步骤.通过对示范课运用该模式的分析研究,提出了课程实施要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方法,最后给出了教学效果分析.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介绍网络协作学习理论的同时,以“计算机文件基础”课程为例,对基于课堂的网络协作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通过应用Eduprisc数据库技术,构建了网络协作教学支撑平台,实行了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共享。通过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不仅能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还有助于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16.
网络环境下“VFP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秀 《丹东纺专学报》2005,12(1):35-36,21
本文介绍了在《VisualFoxPro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网络环境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网络环境下“VFP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基于网络环境的交互式教学逐渐成为一种趋势。针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网络环境下提升交互式教学效果的策略,分析了网络环境下的交互式教学关键要素,并运用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文章首先提出地方高校酒店管理课程FCM教学模式的构架模型混合层——三层交叉混合,包括"在线与课堂教学混合"、"单人与小组协作混合"、"师师、师生与生生互动混合"的地方高校酒店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其次,从组织选课、教学流程、考核评价三个方面提出了地方高校酒店管理课程FCM教学模式的模型构架;最后从教材选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流程、考核评价四个方面提出地方高校酒店管理课程FCM教学模式构建的条件保障。  相似文献   

19.
基于“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针对目前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广义的课程教学“传授知识、建立思想、培养能力”的三要素,建立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自主研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对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及手段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全面改革.实践证明,该方法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通讯技术日新月异,通讯业务应用广泛,高等院校通讯类专业课程需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建立科学的课程教学模式和实践模式,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电信交换技术”是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类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各种交换技术,文章探索了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效果与创新,探讨了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实践表明,该方式提高了教学质量,达到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