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给水处理常规工艺除污染特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水处理常规工艺为研究对象,通过小试及中试研究,证明水处理常规工艺能去除原水中约2/3的CODMn,强化常规工艺是不容忽视的除污染途径之一。研究发现,混凝和沉淀能去除大部份CODMn而少部份通过过滤去除。  相似文献   

2.
通过在哈尔滨绍和水厂的现场模型试验及该厂运行监测数据的研究,证明在出水CODMn的质量浓度不超过3mg/L的条件下,常规给水工艺能去除原水中约60%~70%的CODMm认为强化常规工艺是不容忽视的除污染途径之一。通过烧杯试验就除污染的最佳混凝剂和混凝条件做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混凝处理中采用5%的清水回流与PAC+HPAM联合投加相结合的方法,形成高浊度微污染黄河水的处理工艺。应用该技术对高浊度水进行生产性试验,除浊效果与传统工艺相比约提高40%~50%,对有机物和NH3-N的去除率也有所提高,同时可使出水的致突变活性呈阴性。  相似文献   

4.
臭氧活性炭联合工艺去除微污染水中有机物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采用臭氧活性炭联合工艺(O3+BAC)对以长江为水源的某水厂砂滤水进行深度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对水中有机物有稳定的去除效果,在臭氧投加量为1mg/L,活性炭空床接触时间为8.6min时,对CODMn,UV254,DOC,THMEP(三氯甲烷生成势)和AOC(可同化有机碳)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2%,40%,22%,19%,7%。在DOC较低的情况下,三氯甲烷生成势与UV254有较好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给水处理工程中去除有机物的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给水处理工程中有机物的去除问题一直是国内外水处理工作者主要研究方向,而且越来受重视,因为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直接影响到给水处理的质量,在国内外多年研究、实践的基础上,评述了给水处理中去除有机物的各种材料和方法。并对这一领域做了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6.
受微污染湘江原水强化水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强化混凝工艺、强化混凝与活性炭联用工艺对湘江微污染原水及低温低浊原水进行中试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处理受微污染湘江原水,聚合氯化铝混凝效果最佳;处理湘江低温低浊原水时,聚合硫酸铁效果最佳:高产酸钾与粉末活性炭联用助凝,能有效地去除有机物;强化混凝与活性炭联用处理工艺能有效地去除湘江原水;有机物以及消毒副产物前体,还能增加活性炭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7.
强化混凝用于微污染水源水处理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综述了微污染水源水预处理和深度处理工艺技术最新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造常规的给水处理工艺、强化混凝处理过程、紧密联系实际充分挖掘已有设备的潜力,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一个主要技术选择方案和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高锰酸盐复合药剂强化混凝处理高有机物含量的地表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高锰酸盐复合药剂强化混凝处理,对受高浓度有机物放心水污染的地表水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仅用硫酸亚铁氯化法混凝处理时,原水CODMn浓度增加使混凝效果变差,混凝曲线的最佳药量范围变窄,处理后水质难以达到要求,高锰酸盐复合药剂有显著强化混凝效能,其强化混凝效果与投加方式有关,高锰酸盐复合药 硫酸亚铁混凝剂之后投加的混凝效果最好,投加主锰酸盐复合经剂强化处理使混凝曲线向下移动且向两极张开,拓宽了最佳混凝剂投量范围,提高了系统了抗干扰或抗冲击性,高锰酸盐复合药剂最佳投量与原水CODMn之间符合双矩形双曲线方程y=4\854x/(25.527 x).  相似文献   

9.
不同混凝条件下测定混凝前后的藻类数目和叶绿素-a含量,并对混凝絮体进行了拍照分析。结果表明:强化混凝较常规混凝对去除藻类有较好效果,研制的PASS絮凝剂或配伍使用天然高分子絮凝剂CGA比单独投加硫酸铝和PAC可明显提高藻类去除率。  相似文献   

10.
微污染原水的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技术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概述 自从1970年美国新奥尔良市卡洛顿水厂的出水中检测出第一例水中有机化合物三氯甲烷后,人们已从世界范围内的水体中检测出2221种有机化合物,其中765种存在于饮用水中,有20种确认为致癌物,23种是可疑致癌物,18种为促癌物,56种是致突变物。我国于1982~1985年应用GC—MS/计算机联用技术从黄浦江饮用水系中定性检出有机污染物303种,共19类。其中已验证了的属美国EPA 114种重点有机污染物的有20种。可见,用传统净水工艺已无法有效去除饮用水中有机污染物,特别是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及三卤甲烷前体物(TTHMFP)。 为解决这一问题,出现了各种预处理及深度处理技术和方法,其中生物预处理工艺——即在传统净水工艺前增设生物处理装  相似文献   

11.
常规水处理工艺对内分泌干扰物的去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上海杨树浦水厂、宁波水系、天津水司常规水处理工艺净化去除内分泌干扰物及降低内分泌干扰活性的生产规模的测定情况。常规水处理工艺对13种中的11种内分泌干扰物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对内分泌干扰活性为阳性的水能转变为阴性,但也有小部分情况出厂水的干扰物浓度高于水源水,水源水内分泌干扰活性为阴性,而出厂水反而为阳性的情况,作者对这一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蔡月琪  林楚娟 《广东化工》2007,34(10):92-94,85
纳滤是近十几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介于超滤与反渗透之间的膜水处理技术,由于其具有能截留低分子有机物和多价盐,低压操作和离子选择性等优点,在水处理中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和研究。本文在介绍纳滤膜的分离机理的基础上综述了纳滤膜技术在微污染水处理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其处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了它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高锰酸钠预氧化在混凝过程中的助凝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高锰酸钠预氧化对混凝过程的助凝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高锰酸钠在投加量1mg/L时就具有明显的助凝效果,在投加量2mg/L时,沉淀后水的浊度下降了76%左右,比单独使用硫酸铝的浊度降低了20%~25%,同时高锰酸钠预氧化对高浊度水也有较好的助凝作用。原水的温度、pH值对其助凝效果影响较小,水中锰离子的存在有一定的助凝效果。  相似文献   

14.
微污染富营养化水源水净化处理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微污染富营养化水源水的净化处理工艺进行了大量的现场试验研究。分别对投加助凝剂、粉末活性炭、高锰酸钾氧化以及双氧水氧化等工艺进行了水厂规模的试验与探讨。结果表明每种工艺具有各自的优缺点 ,实际运行过程中需要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 ,结合水质状况 ,因地制宜 ,选取经济可行的深度处理工艺 ,最大限度地把原水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到符合饮用水安全饮用要求  相似文献   

15.
报告了水资源及水污染现状,说明了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及问题解决的急迫性,阐述了吸附法,混凝法,电化学废水处理及生化处理等经典污水处理工艺的原理及其优缺点。并说明未来水污染处理方向,对未来污水处理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自来水中残余铝去除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饮用水除铝的生产实验,研究了水温、pH值对残余铝的影响。提出了残余铝随水温升高呈增加趋势、最佳混凝pH值随水温的升高而降低的观点。当水温14℃时,在使用碱式氯化铝时,混凝反应的最佳pH值为7.5。通过调整水的pH值,可以改变溶解铝和颗粒铝的比例,从而改善残余铝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17.
预氯化与强化混凝相结合用于给水处理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氯化时间、有效氯投加量等因素对次氯酸钠氯化效果的影响,以及氯化与混凝的先后顺序对CODMn及UV254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本试验原水,有效氯投加量为4mg/L,经过30min氯化后,CODMn去除率达20%左右,再经过强化混凝后,CODMn去除率可达50%左右。先氯化后混凝对于CODMn的去除效果总体要优于先混凝后氯化。在低投氯量时,先混凝后氯化对于UV254的去除效果优于先氯化后混凝,但随着投氯量的增加二者的处理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8.
高锰酸钾复剂对给水处理中混凝的强化效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混凝处理前采用高锰酸钾复合药剂预处理,考察了其对混凝水处理的强化效应。实验结果表明:高锰酸钾复合药剂预处理对混凝处理具有很好的强化效应,能显著提高混凝过程对浊度、有机物等污染指标的去除效率,改善出水水质,当高锰酸钾的用量为0.25mg/L时,聚合氯化铝和硫酸铝的投加量分别减少30%和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