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介绍了邢钢对48t顶底复吹转炉通过采用溅渣护炉技术,提高复吹转炉炉龄的初步探索,取得了一定效果。认为在保证复吹效果前提下转炉炉龄比设计炉龄大幅度提高,达到了6742炉,炉龄在6300对炉碳氧浓度积平均为0.00289,实现了底吹透气元件寿命与转炉炉龄同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长寿复吹转炉工艺技术开发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介绍了长寿复吹转炉在武钢二炼钢80t转炉上应用的基本工艺和冶金效果。通过溅渣,控制底吹喷嘴表面生长炉渣-金属蘑菇头的内部结构、生长高度和供气面积,不仅可保证良好的底部供气功能,而且有效地保护底吹喷嘴不受熔蚀,形成永久性蘑菇头。使底吹喷嘴的一次寿命与溅渣后转炉炉龄同步,并创造了22766炉的世界复吹转炉炉龄纪录。复吹比100%,始终保持良好的复吹冶金效果。  相似文献   

3.
杨义 《山西冶金》2007,30(2):32-34
新临钢炼钢厂采用钢铁研究总院的长寿复吹转炉冶炼技术后,摸索出了适合小型转炉的复吹模式以及对底吹元件的维护方法,取得了较好的冶金效果,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长寿复吹转炉冶炼技术在二钢厂80t转炉上的开发和应用,说明双环缝式底供气元件在保持复吹转炉良好冶金效果前提下,能与转炉炉龄同步,而且还能为企业创效。  相似文献   

5.
<正>转炉顶底复合吹炼,加强了熔池的搅拌力,使熔池内成分和温度的不均匀性得到改善,可降低转炉吹炼过程中的喷溅发生率,提高金属收得率,从而降低冶炼成本。在良好的复吹条件下,可降低钢液中的氧含量,提高钢液质量。炼钢厂利用各种方法改善复吹效果,国外主要通过降低转炉炉龄来确保复吹效果,国内一些厂家通过热换透气砖来延长复吹寿命。  相似文献   

6.
通过顶底复吹转炉底吹透气砖供气模式、溅渣模式、造渣和温度制度的优化,改善转炉复吹效果,对比分析转炉复吹工艺优化前后的冶金效果,明确转炉复吹效果好时能加强钢液搅拌、促进渣钢反应平衡、降低渣中氧化铁含量、提高脱磷效率、降低[C%][O%]、铁合金单耗、钢中氮的含量,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唐钢第一钢轧厂通过优化顶底复合冶炼工艺,应用"炉渣-金属蘑菇头"技术并加强底吹相关设备的维护,保证了透气砖的稳定长寿和良好的供气效果的经验,通过优化三座转炉均实现了转炉复吹与炉龄同步,最高复吹炉龄达到了17178炉.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第三炼钢厂复吹转炉终点控制的实践分析和理论研究。推导出复吹转炉终点补吹时间和钢水含碳量之间的关系式,并理论计算了大块石灰的降温效果,Fe-Si的升温效果及焦炭的增碳效果。理论计算和实际操作结果相符,所得出的结论可以用来指导复吹转炉的实际操作,并为复吹转炉实现动态控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宏发炼钢厂180 t转炉及相关炼钢设备,在已运行的2个炉役中,复吹技术由于其底吹供气元件寿命低等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发挥功能.通过对底吹系统及工艺的改造优化,1、2号炉已经过3个多月的运行,获得了良好的复吹效果.沙钢宏发炼钢厂1、2号转炉的复吹技术优化改造使沙钢的复吹技术应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0.
210t转炉顶底复吹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10 t转炉顶底复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包钢CSP生产线生产低碳钢种提供了保证.复吹转炉保持良好的冶金效果,碳氧反应接近平衡,冶炼低碳钢时避免了钢水的过氧化;较顶吹有良好的脱磷、脱硫能力,提高了终点残锰量.  相似文献   

11.
张槐 《四川冶金》2006,28(6):8-12
介绍了攀钢炼钢转炉复吹技术的发展历程,井对攀钢120吨炼钢转炉复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提高透气砖使用寿命及复吹系统改进的方向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中国转炉炼钢技术的进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浏 《钢铁》2005,40(2):1-5
在分析国内转炉炼钢技术现状的基础上 ,总结了国内在铁水脱硫预处理、转炉长寿工艺与长寿复吹技术、高效冶炼工艺等方面的经验。转炉炼钢是中国目前最主要的炼钢方法 ,转炉炼钢技术的进步对我国炼钢生产技术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近 5年来 ,铁水脱硫预处理工艺和以长寿复吹转炉高效复吹工艺为代表的转炉炼钢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今后要进一步发展完善铁水脱硫和转炉炼钢技术。  相似文献   

13.
李利刚 《四川冶金》2010,32(5):7-10
对复吹转炉冶炼过程增氮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供氮强度小于0.025 m3/(min.t)供气模式,供氮与吹氧时间比小于70%,减少点吹次数,减少高氮含量材料的使用量,出钢合金化前期造钢包渣,RH进行V、Ti、Nb元素合金化等措施。采取措施后,脱氧合金化后钢水氮含量控制在25×10-6以下。  相似文献   

14.
中国炼钢技术的发展、创新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浏  兰德年  萧忠敏 《炼钢》2007,23(2):1-6
简要回顾了我国57年来炼钢生产技术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了在炼钢产量、工艺结构优化、超纯净钢生产和品种开发以及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技术进展;详细阐述了“转炉溅渣护炉与长寿复合吹炼技术”、“转炉高效吹炼技术”和“电炉兑铁水冶炼工艺”三项国内自主创新的重大工艺;并对21世纪初先进的炼钢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复吹转炉双渣吹炼脱磷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鹏  侯泽旺  秦哲  张兴中  仇圣桃 《钢铁》2013,48(1):30-36
 通过现场试验,研究了在同一转炉内进行前期脱磷倒渣后,中后期少渣脱碳以冶炼超低磷钢的工艺,即复吹转炉双渣吹炼脱磷工艺。结果表明:在铁水磷质量分数为0.11%~0.14%条件下,半钢和终点渣碱度控制在20~2.3和3.6~3.8,TFe质量分数控制在14%~16%和16%~18%,半钢倒渣量40%~60%,可以使转炉终点磷质量分数控制在0.007%以下。  相似文献   

16.
张飞 《中国冶金》2015,25(3):37-40
石灰石有非常好的冷却效果,在化渣过程中能够起到抑制前期碳氧反应的作用,使前期碳氧反应与炉渣高度泡沫性的时间错开,避免了泡沫型喷溅产生。通过加料控制、枪位控制、氧压和底吹控制,将石灰石作为压喷剂和脱磷剂,在120t顶底复吹转炉上形成一套无喷溅高效去磷的转炉石灰石造渣工艺,降低石灰消耗,解决了转炉泡沫型喷溅问题,提高转炉脱磷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钢水质量,同时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17.
复吹转炉强化冶炼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刘浏 《钢铁》2004,39(9):17-23
通过对国内转炉厂生产状况的统计分析,指出国内小型转炉推广应用强化冶炼技术,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单位容积产能达到大、中型转炉的3~4倍。因此,在国内大、中型转炉上研究开发、推广完善强化冶炼工艺有重要的意义,可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通过分析研究转炉强化冶炼的限制环节和提高冶炼速度的主要技术措施,提出开发完善强化搅拌复合吹炼工艺和炉气分析动态控制技术,是当前国内转炉厂急待推广应用的两项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18.
汪成义  杨利彬  曾加庆 《钢铁》2016,51(10):15-22
 为研究复吹参数对脱磷转炉混匀行为和脱磷效果的影响,根据相似原理,针对300 t双联脱磷转炉进行实验室的水模拟试验,研究了21种不同底吹元件数量和布置方式,顶吹强度、氧枪枪位以及底吹强度对熔池混匀效果的影响,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采用8支底吹元件的对称集中布置方式,同时保持较大流量的底吹强度可加强对熔池的搅拌效果。通过工业试验得出,半钢平均磷质量分数由试验前的0.024 9%降低到0.017 3%,半钢脱磷率由试验前的75.3%提高到85.4%,提高了熔池整体的搅拌效率和脱磷效果。  相似文献   

19.
黄博  孙彦辉  白雪峰  赵长亮  罗磊  田志红 《钢铁》2017,52(10):38-44
 为达到良好的高效复吹效果,改善熔池搅拌情况,采用双指标(混匀时间和传质速率)研究了底吹布置方式对转炉吹炼过程中渣-钢界面搅拌与传质效果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最优布置方案为内8孔布置,此时渣-钢界面传质速率最大,混匀时间最小。大部分底吹布置的混匀时间与传质速率存在反比关系。从整体来看,内圈孔数越多,渣-钢界面传质速率越大,混匀时间越小。对于2-6分布,将底吹元件分布的内圈与外圈合并一起看,底吹元件分布得越均匀,则此布置的搅拌与传质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20.
For counseling setting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softness, personalization, and order might affect the experience and the perceived expertness, trustworthiness, and social attractiveness of the therapis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exploratory studies on college students' perception of the counseling office environment and whether the likely client experience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softness/personalization and order of the office. As stimuli, the studies used 30 color photographs of psychotherapists' offices viewed from the client's perspective. After obtaining rating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office, we obtained ratings from different groups of students of the quality of care and comfort expected in each office (Study 1) and how qualified, bold, and friendly the therapist in the office would be (Study 2). Additional studies examined the likelihood of choosing a therapist based on the office, and the first thought or feeling that came to mind about the office, the therapist, and the patient experience. There were strong correlations in response between groups (by whether they had experienced therapy; their level in school; their gender; and their major, location, and school size). The quality of care, comfort, therapist boldness, qualifications of the therapist, and the likelihood that one would choose a therapist based on the office improved with increases in the office's softness/personalization and order. Friendliness improved with increases in softness/personalization. The office choices, open-ended responses, and reported reasons for the ratings confirmed the importance of softness (comfort) and order. Research should test longer term exposure and behavior. (PsycINFO Database Record (c) 2011 APA,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