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徐虎 《园林》2009,(5):13-15
一对姐妹花 牡丹与芍药,名闻遐迩,蜚声世界。二者同出一门,属毛莨科、芍药属。从植物系统进化来看,芍药属下分为三个组:牡丹组、北美芍药组、芍药组。  相似文献   

2.
牡丹史续     
舒迎澜  夏奇梅 《园林》2009,(5):32-33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属毛茛科、芍药属。牡丹与芍药同属不同种,亲缘关系甚近,二者叶片、花朵、果实形态均相似,汉代称牡丹为木芍药。主要性状区别于:芍药为宿根草本;牡丹为木本。  相似文献   

3.
芍药史话     
舒迎澜 《园林》2009,(5):34-35
芍药(Paeonia lactiflora)属毛莨科、芍药属,也有学者将芍药属提升为芍药科,系多年生草本观赏花卉和药用植物。芍药与牡丹同为芍药属植物,亲缘关系较近,性状相似,古代有人称芍药为小牡丹。  相似文献   

4.
《园林》2019,(10)
牡丹和芍药是我国重要传统花卉,"牡丹南移"和"芍药南移"是推动我国北方著名花卉向江南、华南园林中应用的重要代表。本研究以牡丹和芍药在杭州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和科研热点为案例,系统阐释园林植物"北种南移"在实践和理论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芍药在江南的生产始于五代十国,与牡丹的种植在南宋达到高峰,现今却趋于衰落。杭州市牡丹、芍药景观非常有限,仅在花港观鱼公园和六和塔公园等偶见栽培,多为丛植或群植,配置方式趋于单调,并面临适生性难题。保护和利用本地资源,开展基础科研和杂交育种,是牡丹、芍药南移实践中的重要工作,也是推动其他园林植物"北种南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洪钧寿 《园林》2005,(4):49-49
“独步东风醉西子”的花相芍药,继花王牡丹次第盛开。洛阳牡丹,广陵(扬州)芍药,称为天下名花。宋朝在杭州栽培尤盛,苏东坡有诗遣“多谢花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还将一枝春,插向两鬓丫”。真是对芍药一往情深。  相似文献   

6.
洛阳芍药     
罗娟  詹建国 《园林》2009,(5):22-23
我国芍药栽培历史悠久,宋·郑樵《通志略》载“芍药著于三代之际(即夏、商、周三代),风雅所流咏也。今人贵牡丹而贱芍药,不知牡丹初无名,以芍药而得名”宋·虞汝明《古琴疏》记“帝相元年,条谷贡桐、芍药。  相似文献   

7.
牡丹叶斑病的初步观察及防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宗岩 《中国园林》1991,7(4):53-56
牡丹为我国传统名花,其根皮是名贵的中药材,原产我国西北部,现在各地均有栽培分布。牡丹叶斑病是牡丹的一种主要病害,病原为Clodosporium paeoniae Pass。除危害牡丹外,也危害芍药.每年八月份以后,被害植株叶片焦枯,继而先期脱落,极大地影响生长和翌年开花。据调查,各栽培区均有不同程度地发生,有些地区相当严重。因此,防止该病的发生危害,已成为当前牡丹、芍药生产中的重要问题。我们于1981—1984年对该病作了初步调查和防治,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园林》2009,(5)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的牡丹,"疑香熏罨画,似泪著胭脂"之芍药,因其天生丽质而占尽春华,更兼文人吟颂而蜚声天下,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绝色双娇.洛阳牡丹、扬州芍药至今仍为人所记忆."谷雨前后看牡丹,立夏时节赏芍药"这一民间习俗依然流传.牡丹与芍药已成为中华灿烂文明史中的一页.  相似文献   

9.
潘胜利 《园林》2007,(6):52-53
芍药(Paeonia lactiflora)毛茛科、芍药属。李时珍曰:“芍药犹绰约也,绰约,美好貌,此草花容绰约,故以为名。”可见“芍药”最初是由“绰约”演变而来。由于芍药花色绚丽,馥郁芳香,可与牡丹媲美,故早在宋代,人们在把牡丹比作花王的同时,则把芍药比作花相。如杨万里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南地区特有野生花卉——滇牡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园林》2015,(12)
<正>中国西南地区分布着一种极具观赏价值的野生花卉,名为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又名"滇丹皮""白药"等,被列为珍稀濒危物种。滇牡丹属芍药科芍药属(Paeonia)牡丹组(Paeonia sect.Moutan DC),是分布最南的一个牡丹类群。亚灌木,全株无毛,两回三出复叶,花盘肉质,花色为白、红、黄、紫等,蓇葖果2~5,花期4~6月,果期6~9月。主要分布于云南中部至西北部、四川西南部和西藏东南部。  相似文献   

11.
牡丹在北京园林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北京园林中牡丹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了不同园林中牡丹应用的形式、特点以及与其他植物配置后的效果,初步探讨了北京地区园林中牡丹应用的原则及提高牡丹观赏应用价值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北京地区牡丹专类园的植物景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专类园是集中收集和展示牡丹种质资源的场地,是北京地区春天重要的赏花景点。北京地区的牡丹栽植始于元代,发展至今已有14个牡丹专类园。对北京植物园牡丹园、景山公园牡丹园、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牡丹园、圆明园镂月开云景点、中山公园牡丹观赏区5个有代表性的牡丹园进行调研,绘制平面图,分析牡丹园的总体布局、牡丹的种植分布、牡丹品种应用,并运用SBE法筛选出7种美景度值较高的植物配置模式,为其他地区的牡丹园植物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李雷  许健宇 《中国园林》2012,28(2):23-29
以曹州牡丹园改造工程为例,探讨园林改造项目的设计理念及方法。公园改造设计既应与原址有机结合,还需要综合考虑功能、文化、生态效应等多方面因素。牡丹园的主题是牡丹,作为一个展示传统文化特征显著的现代公园,既需要挖掘牡丹文化、融入传统文化特征,还需要满足当代大众的审美情趣和游览习惯,这就需要设计提出一个融合并创新的方案。文中,阐述了从项目初期调研至项目实施的总体思路和设计要点,通过改造前后设计思路的设计内容对比,反映了设计师对待改造类设计的工作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14.
扬州芍药     
徐梅 《中国园林》2005,21(4):52-54
研究扬州芍药的栽培简史,明确扬州芍药的历史地位,通过对扬州芍药现状的了解,提出积极措施,努力恢复扬州芍药的园艺地位.  相似文献   

15.
充分认识牡丹价值,发展牡丹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宁 《中国园林》2012,28(3):99-101
牡丹花是国家富强、繁荣昌盛,人民安康、幸福美满的象征.从牡丹的历史、文化、形态、内涵等方面出发,论述了牡丹在史学、艺术、观赏、经济、政治地位等方面的价值,升华了对牡丹的认识,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将牡丹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菏泽大剧院是菏泽的标志性建筑,设计者分析菏泽牡丹之乡、武术之乡、戏曲之乡、书画之乡的文化特色与内涵,以"刚柔相济,牡丹盛开"为设计立意,一方面将大剧院总平面规划与菏泽城市轴线景观、开放空间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取形于牡丹具有特质的自然曲边花瓣,利用铝板金属幕墙的现代设计手法进行表达,形成菏泽大剧院的特色之美;与此同时进行适宜设计,有利于观演者获得完美的视觉音响效果,有利于建设者控制建设造价及施工管理,也有利于业主节约日常能耗费用。菏泽大剧院满足观演功能要求的同时,也展示了菏泽的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17.
张帅  李雄 《中国园林》2012,28(5):81-83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作为我国的特产花卉,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被誉为“花王”的牡丹,是富贵、繁荣、昌盛和吉祥的象征,深受人们喜爱.在分析其生态习性的基础上,针对牡丹观赏期短、四季景观欠佳的状况,提出了规划设计的原则.尊重场地的固有特征,因地制宜,结合立意构思,形成合理的景观层次;在充分利用牡丹观赏特性的前提下,加强与其他景观要素的结合,适当配置不同花期的园林植物,以加强牡丹专类园的四季观赏性.  相似文献   

18.
以时间为维度同顾和总结了芍药属(Paeonia)植物在中国和西方的栽培应用历史,按照国别,栽培方面从栽培中心变迁、栽培技巧发展和品种演化等角度,应用方面从药用、食用、园林观赏等几个角度进行比较,并分析其文化内涵的差异,最后从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的角度分析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试图为我国有关芍药的科学研究和花卉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天王院花园子是北宋洛阳著名的牡丹花市,是《洛阳名园记》中唯一一处、也是北宋时期唯一一处有详实记录的公共园林,具有较高的史学和文化价值。以《洛阳名园记》的记载为基础,挖掘追溯文献典籍,从园林背景、园名解析、园址考辨依次展开,在时代背景下分析天王院花园子的发展历程,对四个可能园址一一辨别,推测天王院花园子可能位于宣教坊,原属安国寺的一部分,专门供奉毗沙门天王,后逐渐发展成培育、生产、展览、销售、游憩、配套居住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牡丹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20.
Effects of golf courses on local biodiversity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R. A.  A. C.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5,71(2-4):137-146
There are approximately 2600 golf courses in the UK, occupying 0.7% of the total land cover. However, it is unknown whether these represent a significant resource, in terms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or if they are significantly less diverse than the surrounding habitats.The diversity of vegetation (tree and herbaceous species) and three indicator taxa (birds, ground beetles (Coleoptera, Carabidae) and bumblebees (Hymenoptera, Apidae)) was studied on nine golf courses and nine adjacent habitats (from which the golf course had been created) in Surrey, UK. Two main objectives were addressed: (1) to determine if golf courses support a higher diversity of organisms than the farmland they frequently replace; (2) to examine whether biodiversity increases with the age of the golf course.Birds and both insect taxa showed higher species richness and higher abundance on the golf course habitat than in nearby farmland. While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diversity of herbaceous plant species, courses supported a greater diversity of tree species. Furthermore, bird diversity showed a positive relation with tree diversity for each habitat type. It was found that introduced tree species were more abundant on the older golf courses, showing that attitudes to nature conservation on courses have changed over time. Although the courses studied differed in age by up to 90 years, the age of the course had no effect on diversity, abundance or species richness for any of the animal taxa sampled. We conclude that golf courses of any age can enhance the local biodiversity of an area by providing a greater variety of habitats than intensively managed agricultural a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