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分散聚合制备大粒径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了粒径大小均一的聚苯乙烯微球,研究了单体、稳定剂、引发剂及溶剂比对微球粒径大小及粒径分布的影响,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微球结构进行表征,用扫描电镜对微球外观形态进行了表征。当单体质量分数为29.52%,聚乙烯吡咯烷酮为稳定剂、质量分数为3.94%,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质量分数为2.36%,溶剂为乙醇时,制备得到平均粒径达到10.06μm单分散大粒径聚苯乙烯微球。  相似文献   

2.
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了粒径大小均一的聚苯乙烯微球,研究了单体、稳定剂、引发剂及溶剂比对微球粒径大小及粒径分布的影响,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微球结构进行表征,用扫描电镜对微球外观形态进行了表征。当单体质量分数为29.52%,聚乙烯吡咯烷酮为稳定剂、质量分数为3.94%,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质量分数为2.36%,溶剂为乙醇时,制备得到平均粒径达到10.06μm单分散大粒径聚苯乙烯微球。  相似文献   

3.
以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 (MTC) 为共聚单体, 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 为分散稳定剂, 偶氮二异丁腈 (AIBN) 为引发剂, 在去离子水和乙醇的介质中采用分散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微米级单分散聚苯乙烯 (PS) 微球.结果表明:MTC与PS发生共聚;AIBN及PVP用量对共聚微球的尺寸及尺寸分布有影响;共聚单体MTC的用量不影响共聚微球的尺寸分布;在苯乙烯用量为20 g, MTC用量为0.2~0.4 g时能得到表面非常光滑、无破损、无缺陷的共聚物微球, 并且MTC的加入有利于无机粒子TiO2的包覆.  相似文献   

4.
《焦作工学院学报》2019,(2):143-148
为制备大粒径(接近20μm)、单分散聚苯乙烯(PS)微球,首先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PS种子微球,再经过多步种子溶胀策略实现制备目标。讨论了多步溶胀过程中稳定剂聚乙烯醇(PVA)浓度对PS微球的粒径和单分散性Cv的影响,以及阻聚剂NaNO_2对聚合过程中二次核心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PS微球粒径为(3. 15±0. 13)μm,在种子溶胀过程中,随着变异系数先减小后增大;加入NaNO_2可有效抑制二次核心生成;经三步种子溶胀最终制得平均粒径为18. 76μm、变异系数为0. 209的PS微球。  相似文献   

5.
乳液聚合法合成单分散交联PS纳米微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一系列粒径在 60~ 2 0 0 μm间的单分散交联PS微球 ,并探讨影响乳液聚合稳定性、粒径大小及微球单分散性的因素。结果表明 :实验范围内 ,增加乳化剂用量 ,减少引发剂用量 ,降低搅拌速度和反应温度有利于常规乳液聚合体系的稳定。减少乳化剂用量和采用分批加入乳化剂的方式使交联PS微球粒径增大 ,微球粒径的单分散性提高 ;提高聚合温度和延长聚合时间也有利于增大交联PS微球粒径和提高微球粒径的单分散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了粒度为3~8μm的单分散聚苯乙烯(PS)胶体微球,并重点考察了分散稳定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单体用量,不同分散介质和温度等工艺条件对PS微球的粒度及单分散性的影响.研究发现,PS微球的平均粒径随分散稳定剂用量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增加而减小,随引发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随单体用量升高而增大,随分散介质中水用量的增加而减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其中PVP用量和初始单体浓度是影响粒径关键因素.PS微球粒径的相对标准偏差随PVP用量的增加而降低,随引发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反应介质中加入微量水后,发现粒径偏差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7.
8.
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具有不同表面羧基含量的单分散聚(苯乙烯-共-丙烯酸)亚微球,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测试发现,制得的聚合物微球粒径均一,具有良好的单分散性.结果表明:通过改变聚合过程丙烯酸用量,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控共聚物微球的直径;经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发现,得到的聚合物亚微球表面存在大量羧基;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可计算出聚合物微球的表面羧基含量,并且该值可以通过在聚合过程中改变丙烯酸用量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9.
采用新型的绿色模板—胶体碳球作为模板,廉价的硝酸铝为铝源,TiCl_4溶液为原料,制备了铝掺杂的二氧化钛微球,并通过引入聚丙烯酰胺和聚丙烯酸可控制备了双层二氧化钛微球,克服了二氧化钛材料的热稳定性随比表面积的增大而降低的缺陷,实现高稳定性和高表面积的兼容,提高二氧化钛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以SiO_2为模板,钛酸丁酯为钛源,NaOH为刻蚀剂,模板法结合溶胶凝胶法及部分刻蚀工艺成功制备了单分散蛋黄状SiO_2/TiO_2核壳复合微球,并以其作为电流变液的分散相材料研究分散相颗粒结构的转变对电流变性能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手段,探讨了蛋黄状SiO_2/TiO_2核壳复合微球的逐步形成过程。电流变测试结果表明,蛋黄状SiO_2/TiO_2电流变液的电流变效应随着SiO_2内核尺寸的减小而提高,这主要是由密度变小的分散相颗粒在电场中提高的电场力所致。详细探讨了分散相颗粒密度,沉降稳定性与电流变性能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分散相颗粒密度越低,沉降稳定性越好,电流变性能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