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3):238-242
以无梗五加干果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以提取液的总抗氧化能力为响应值,以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超声功率为影响提取过程的3个因素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试验设计,优化无梗五加果抗氧化物质的提取条件。结果表明:无梗五加干果中抗氧化物质的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60.84℃,提取时间27.65 min,超声功率226.88 W,此时总抗氧化能力的理论值可达88.440 9 u/m L。结合实际操作调整提取温度61℃,提取时间28 min,超声功率227 W,并重复试验进行验证,平均总抗氧化能力为(88.257 2±0.342 3)u/m L接近预测值。  相似文献   

2.
研究透骨草不同极性成分的抗氧化活性,探讨作为天然食用抗氧化剂开发的可行性。采用ABTS、DPPH自由基及还原性反应体系,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透骨草的总提物、乙酸乙酯层、正丁醇层及水层提取物在不同浓度下的抗氧化能力。透骨草的不同极性成分对DPPH、ABTS+自由基均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及还原能力,其中正丁醇层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最强。还原性测定中,在浓度为3.2mg/mL时,正丁醇层提取物的吸光度值为2.537,表明正丁醇层提取物的还原能力强,抗氧化作用好。DPPH法测定中,正丁醇层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最大清除率为97.37%。ABTS法测定中,正丁醇层提取物对ABTS+自由基的最大清除率为99.56%,与同浓度Vc的清除率接近。结论:透骨草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可进一步研究开发成天然食用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3.
以无梗五加果为原料,提纯获得多糖ASP,分析其理化性质,并采用琼脂扩散滤纸片法比较纯化前后的多糖对供试菌抑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梗五加果多糖ASP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及根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未纯化粗多糖仅对枯草芽孢杆菌及根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两种多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黑曲霉均没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水提醇沉工艺首次对无梗五加果实中水溶性多糖进行了提取、分离.结果表明,无梗五加多糖最佳提取条件为:80℃,3h,料液比1:70.经过醇沉后,得率为2.23%.  相似文献   

5.
红薯梗、茎、叶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迪英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27(6):143-144,161
用DPPH法分别测定了红薯梗、茎、叶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它们的总黄酮含量,并比较了两者的相关性。实验表明:红薯梗、茎、叶提取物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抗氧化活性与总黄酮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5073,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以无梗五加果实为原料,对其多糖的水提醇沉工艺及Sevage法脱蛋白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水提醇沉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温度80℃,料液比1:70,浸提时间3h,5倍醇沉;Sevage法脱蛋白最佳工艺参数为:粗多糖溶液/sevag试剂(v/v)为4:1、氯仿:正丁醇(v/v)为3:1。  相似文献   

7.
无梗五加果黄酮的提取及抗油脂氧化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无梗五加的果实为原料,采用乙醇回流法提取黄酮,采用烘箱法高温诱导猪油发生过氧化反应,以研究粗黄酮对油脂的抗氧化性.结果表明:乙醇回流提取无梗五加果黄酮的最佳工艺为:50%乙醇、料液比1:80、提取时间4小时、提取1次.从无梗五加中提取的粗黄酮对猪油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孟宪军  田丰 《食品科学》2008,29(10):310
以无梗五加果实为原料,采用微波技术辅助提取多糖.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无梗五加果实多糖微波提取技术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30,微波功率为中高火,时间为150s.按此工艺条件提取多糖,提取率为2.72%.  相似文献   

9.
分别以乙醚和乙醇为提取溶剂,采用微波萃取法对无梗五加果挥发油进行提取。实验结果表明,以乙醚为提取溶剂,微波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功率中火,提取时间90s,液固比(mL/g)12.5∶1;以乙醇为提取溶剂,微波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功率中高火,提取时间60s,液固比(mL/g)10∶1,原料浸泡时间20min。   相似文献   

10.
孟宪军  于磊  冯颖  王阳 《食品科学》2012,33(2):34-38
通过树脂法与传统无梗五加果多糖纯化方法的比较,对树脂法纯化无梗五加果多糖展开进一步研究,筛选出树脂HPD-600和聚酰胺并进行纯化比较。结果表明:树脂HPD-600的蛋白去除率、脱色率和多糖损失率分别为66.7%、82.1%、29.8%;聚酰胺的蛋白去除率、脱色率和多糖损失率分别为75.6%、88.1%、33.7%。树脂法对无梗五加果多糖的脱蛋白、脱色效果优于其他方法。  相似文献   

11.
无梗五加果金丝桃苷的分离制备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颖  孟宪军  王建国 《食品科学》2007,28(5):298-300
采用薄层层析法对树脂纯化后的无梗五加果总黄酮组成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无梗五加果中含有药用成分金丝桃苷。应用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和聚酰胺对其进行了制备,采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对高效液相制备的金丝桃苷进行了鉴定。为无梗五加果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短梗五加果多酚提取工艺优化及抗疲劳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短梗五加果多酚的提取工艺及抗疲劳作用探讨。方法:通过正交试验考察提取次数、提取时间及液料比对短梗五加果多酚得率的影响;建立小鼠负重游泳疲劳模型,考察短梗五加果多酚的抗疲劳作用。结果:短梗五加果多酚提取的因素影响次序为:提取时间>液料比>提取次数,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液料比20∶1(mL/g)、提取时间60?min、提取2?次,短梗五加果多酚得率为1.426%;体内研究结果表明短梗五加果多酚能显著延长小鼠负重游泳力竭时间,显著增加机体肝糖原、肌糖原含量,明显提高小鼠体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同时降低乳酸和肌酸激酶水平。结论:短梗五加果多酚能提高小鼠抗疲劳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新资源短梗五加及糙叶藤五加、红毛五加、刺五加、白毛五加、韩五加、细柱五加、白簕五加等8 种五加属植物根皮中紫丁香苷的含量。方法:采用RP-HPLC 测定紫丁香苷的含量。色谱柱为ODS C18柱,流动相为20% 甲醇溶液,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65nm,柱温35℃。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溶剂用量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紫丁香苷在0.0148~0.074mg/ml (r = 0.9999)范围内,进样量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Y = 15234560X - 7881.767,R2 = 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24%。8 种五加属植物中,糙叶藤五加紫丁香苷含量最高,短梗五加次之。最佳提取工艺为用水做提取剂,料液比1:15、煮沸提取3.5h。结论:本法简便,结果可靠,可用于新资源短梗五加及其同属植物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短梗五加果花色苷微球的制备工艺,提高其稳定性,以短梗五加果花色苷为芯材,以海藻酸钠和壳聚糖为壁材,采用锐孔法制备短梗五加果花色苷微球。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不同因素对短梗五加果花色苷微球包埋效率影响,采用Box-Behnken设计和响应面法优化了短梗五加果花色苷微球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海藻酸钠质量分数1.9%、壳聚糖质量分数1.7%、氯化钙质量分数1%和壁芯比4∶1的条件下,包埋效率可达92.9%。锐孔法制备得到的短梗五加果花色苷微球呈球形,大小均匀,在人工胃液和肠液中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5.
广林9号桉叶多酚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不同极性有机溶剂对广林9号桉叶提取物进行系统萃取分离,用福林-酚法测定各组分的总酚含量,以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还原能力3种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测定了桉叶各组分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不同萃取组分中,乙酸乙酯组分总酚含量最高,达到502.67mg/g;其对DPPH自由基和ABTS+·的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也最强,优于阳性对照物茶多酚,其清除两种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0.097mg/mL 和0.034mg/mL;通过总酚含量与抗氧化活性比较发现,其抗氧化活性与总酚含量成正相关,由此判断桉叶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成分主要为多酚类物质;桉叶粗提物中多酚含量达到30%以上,与茶叶粗提物中多酚含量相当,具有开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比较刺五加及短梗五加样品中主要活性成分差异,选取吉林、黑龙江及辽宁等三省刺五加及短梗五加样品,利用薄层层析(TLC)法进行鉴别,并利用HPLC法测定了紫丁香苷、刺五加苷E及异嗪皮啶含量。结果表明:利用紫外灯(365 nm)显示的刺五加TLC图谱中异嗪皮啶特征条带均非常明显,短梗五加TLC图谱中异嗪皮啶特征条带不明显但存在痕迹,因此该鉴别方法可增加定量指标以保证鉴别结果的确定性。HPLC测试结果显示刺五加样品中三种功效成分含量总体较高,且紫丁香苷及异嗪皮啶平均含量均高于短梗五加样品。个别短梗五加中紫丁香苷含量达到近0.1%,而《药典》中规定紫丁香苷含量不低于0.05%,因此为防止短梗五加的混入,可在进一步深入研究基础上适当提高刺五加中紫丁香苷含量标准。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