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PVA/PBA乳胶互穿聚合物网络阻尼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一系列PVA/PBA乳胶互穿聚合物网络,提出了用相容程度来定量表征聚合物共混物中两组分的相容性,动态力学谱结果表明,乳胶双向互穿以及BA同AN共聚可极大地改善PBA与PVS的相容性和乳胶IPN的阻尼性能。 相似文献
2.
PF/PnBA IPN的合成及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乳液和溶液聚合法合成PF/PnBA IPN,并对产物进行了动态力学性能、热重分析及微观形态研究。结果表明,IPN可使组分相容性得到提高热性能得以改善,乳液聚合与溶液聚合法合成IPN产物的微观形态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利用种子乳液聚合以及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与己二酰肼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醚(GMA)与乙二胺的交联反应合成了系列聚苯乙烯/聚丙烯酸正丁酯(PS/PBA)室温界面自交联乳胶互穿聚合物网络(IPN)。拉伸实验结果表明,自交联可提高LIPN的拉伸强度,减少永久形变,并且拉伸强度随DAAM和GMA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动态力学谱结果表明,自交联使LIPN的玻璃化温度升高以及阻尼性能下降,并且随DAAM用量的增加,阻尼性能降低;随GMA用量的增加,阻尼性能先增后降。GMA为5%时,LIPN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和阻尼性能。 相似文献
4.
PMMA/PnBA乳胶IPN阻尼及转变行为的研究EI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聚丙烯酸丁酯的互穿聚合物网络(IPN)。动态力学分析结果表明:这种半相容的PMMA/PnBA乳胶IPN在-50°~+60℃温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阻尼性能,组成和交联剂用量影响该体系的相容性和阻尼性能。 相似文献
5.
用顺磁共振波谱仪(ESR),以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嗣(TEMPOL)作自旋标记,测定了不同组成及不同温度聚醚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U/PMMA)互穿网络聚合物(IPN,S)的分子运动与互穿缠结程度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在该IPN中两网络互穿缠结程度越大,在高场上出现各向同性温度T_n越高。当PU/PMMA=40/60时,得到较大交联密度和较高温度的T_n。由测得的T_(50G)温度看出该体系是两相分离体系,并且不同组成比的IPN两个T_(50G)温度发生内移,在40/60时内移最大,用动态力学方法测得的结果与此一致。 相似文献
6.
借助动态粘弹仪和透射电镜,着重研究了PMMA/PnBA乳胶IPNs体系的相容性,乳胶颗粒的形态和动态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探讨了对它们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 通过分析该乳胶IPNs体系的动态力学性能,表明PMMA/PnBA乳胶IPNs属于部分相容体系,网络间具有一定程度的分子混合;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到PMMA/PnBA乳胶IPNs呈现两相细胞结构和“芯-皮”结构,随着体系相容性的增加,其结构更加精细,相区尺寸更小。 相似文献
7.
PEMA/PEA自交联乳胶IPN阻尼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种子乳液聚合和双丙酮丙烯酰胺与己二酰肼的交联反应合成了PEM A/PEA乳胶IPN。DM S结果表明,组成比对L IPN的相容性和阻尼性能有显著的影响;组成比为35/65的L IPN具有较优异的阻尼性能;界面自交联能改善组分相容性,但使材料的阻尼性能有所下降。拉伸实验结果表明,增加硬组分和交联剂的含量,拉伸强度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8.
9.
10.
由聚氨酯(聚四氢呋喃醚、液化MDI)、端羟基聚硅所烷齐聚物室温催化合成的一系列的聚氨酯/聚硅氧烷IPN阻尼弹性体。其中拉伸强度最佳值Ts=46.0MPa,断裂伸长率E=430%,同时,tanδ>0.3的温度范围高于30℃。研究认为,由齐聚物在室温交联形成IPN可以较有效地阻止进一步相分离。FTIR发现IPN中聚氨酯和聚硅氧烷网络之间没有化学键形成,聚氨酯的交联反应仍为二级反应,但形成速率降低了两个数量级。SEM、AFM和XPS研究表明,含少量苯基侧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与聚氨酯有良好的相容性,在IPN中形成微米级微结构;聚醚分子量对聚氨酯的软硬链段比例和网络交联密度以及IPN的形态结构和性能都有很大影响;XPS研究发现,主要元素C、N、Si、O在IPN的表面和内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聚硅氧烷趋向于分面IPN的表面。TG-IR分析聚氨酯/聚硅氧烷IPN的热裂解行为发现,聚硅氧烷的加入提高了IPN的热稳定性,聚氨酯/聚硅氧烷IPN的热裂解机理与纯聚氨酯和聚硅氧烷的热裂解机理一致。聚氨酯/聚硅氧烷IPN由于具有高强度阻尼弹性体的力学特征,同时具备优良的耐热、耐溶剂性,具有潜在的特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PVAc/PS/PnBA三元乳胶IPN的合成及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尹玉岭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1,7(2):76-78
用分步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聚醋酸乙烯酯/聚苯乙烯/聚丙烯酸丁酯(PVAc/PS/PnBA)三元乳胶互穿聚合物网络(IPN)。用IR、DMS对体系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体系中各组分的相容性不好。对相容性较差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具有不同分子量的PSF-PET共聚物。考察了这种共聚物对于聚砜/热致液晶聚合物(PSF/TLCP)共混物的增容改性效果。这种增容剂的增容改性效果与其分子量的大小有关,分子量较大共聚物的增容效果较好。与未增容体系相比,只加入少量分子量较高的PSF-PET共聚物,原位复合体系的多项力学性能得到明显提高,液晶聚合物分散相分散更均匀,且仍然以微纤状分散在基体中。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HIPS/PC共混物的相容性及HIPS-MA对HIPS(30)/PC(70)共混物的相容性、形态和拉伸性能的影响。DSC研究结果表明,HIPS/PC共混物中PS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不随组成而变化,而PC的Tg随其质量分数的降低逐渐向低温移动,说明HIPS/PC是部分相容体系。通过DSC、扫描电镜形态观察和拉伸性能测试结果发现,当HIPS-g-MA的含量低于7.5%时,共混物的相容性改善不明显,当其含量达到7.5%时,对共混物有明显的乳化作用,说明饱和的界面浓度在7.5%左右。HIPS-g-MA接枝共聚物在HIPS(30)/PC(70)共混物中的增容作用可能是酯交换反应原位生成的嵌段共聚物所致。 相似文献
14.
胶乳型互穿网络聚合物形态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RuO_4染色法研究了LIPN PBA/PS/PMMA乳胶粒的形态结构并用透射电镜和图象分析技术测定了乳胶粒尺寸及其分布。讨论了引发剂、交联剂、反应温度及加料方式对形态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聚丙烯酸酯/聚硅氧烷互穿网络阻尼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聚硅氧烷预聚体与丙烯酸酯进行互穿网络聚合,制备了高性能阻尼材料。用材料测试综合实验机(MTS)测试材料的阻尼性能,研究表明,聚甲基丙烯酸丁酯(PBMA)和聚硅氧烷(PDMS)配比为80:20、PDMS特征黏度为54.5 mPa·s、交联剂二乙二醇二丙烯酸酯(DEGDA)的用量为8%时,材料的阻尼因子tanδ_(max)达1.4。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材料的微相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阻尼材料微相结构既需要有效的互穿,又要保证一定程度的微相分离,才能使材料具有良好的阻尼性能。 相似文献
16.
PU/VER IPN材料阻尼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DMA法研究了热力学、动力学因素及组成比对聚氨酯/乙烯基酯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PU/VER IPN)材料阻尼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引入丙烯酸酯类单体为VER共聚单体,改善了常规以苯乙烯(St)为共聚单体的PU/VER(St)IPN材料的阻尼性能,含较长酯基的体系具有更优的阻尼性能;通过调整两网络的相对聚合速率及组成比,可使材料出现宽温域阻尼,合成的组成比为80/20、70/30及60/40的IPN材料,在至少近80℃的温域,阻尼因子(tanδ)>0.3。进一步通过TEM检测分析了IPN材料微观结构与阻尼性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