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大规模洗牌和兼并重组已经开始,预计到2010年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将减少70%。这对于大多数汽车零部件企业来说形势是严峻的。那么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应如何应对呢?在分析跨国汽车零部件巨头的中国攻略后,可以得到启示: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要想在未来5年“出线”,必须在质量、创新和服务上跟上世界先进水平。而精益供应链正在成为大多数企业的首选之路。精益生产追求的是满足客户的需求,而常规生产追求的是生产设备效率最大化,这种本质的区别也是精益生产的精髓所在。管理与信息化勿本末倒置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众多…  相似文献   

2.
《SAP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行业解决方案:打造基于企业资源计划的基础方案》
  作者:彭俊松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彭俊松现任中国惠普有限公司汽车行业解决方案经理、高级咨询顾问,是中国汽车行业第一位从企业走出的博士后,从事汽车行业的信息化工作多年,对整车厂和配套企业的制造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和产品数据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经销商管理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本书面对汽车企业中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人员,从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入手,围绕着客户订单获取和出厂物流、生产采购和入厂及上线物流、生产计划与执行、精益生产等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信息化的核心应用,结合目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行业特点和发展趋势,援引大量著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SAP ERP应用案例,非常贴近企业现实。  相似文献   

3.
李德清 《软件世界》2006,(15):48-49
延锋伟世通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YFV)是一家提供汽车内饰系统、外饰系统和座舱系统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YFV实施QADERP系统已经7年,从2004年初开始基于QAD的看板模块实施精益生产系统。YFV精益生产系统是基于QAD系统做外围开发而成的一个集成解决方案,它覆盖了生产、物料供应、分销、质量管理等业务领域,将现代精益生产技术融入传统的ERP系统。自主开发精益生产系统延锋伟世通早在7年前就实施了QAD的ERP系统—MFG/PRO。这个软件是由当时的合资方福特公司指定实施的,实施顾问是该公司从国外派过来的。合资方之所以…  相似文献   

4.
针对汽车零部件企业生产制造管理上的问题和需求,设计开发出一种标准化、模块化、多视图应用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的BOM系统。BOM系统可以在汽车零部件企业研发、制造、生产、采购、装配、财务、销售和售后各业务领域扩展和应用,从而实现数据的有序规范管理和资源的共享、提高了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5.
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主要为上海大众提供SANTANA轿车零部件,最近又为上海通用生产BUICK轿车零部件.1995年9月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向下海汇众汽车  相似文献   

6.
《微型机与应用》2007,26(8):83-87
如果要说20世纪对制造业影响最大的管理理念是什么,相信很多人会想到"精益制造"这一概念.从丰田生产方式总结出来的"精益制造",核心在于减少生产过程的无效劳动与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达到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产出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微型机与应用》2006,(7):60-64
上海通用汽车CIO张新权供应链管理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一定要讲到源头,它涉及设计的BOM、生产的BOM,以及BOM的管理,一般制造行业的生产都是非常标准化的,而且零部件相对较少,但汽车是个大件,构造复杂,一辆汽车的零部件有几万个,其中又包括很多可选件,不同车型完全不一样,相同车型又有很多不同的个性化要求,因此,从订单审核到生产计划、物料计划的制定再到销售的完成,流程相当复杂。可以说,汽车供应链比其他制造行业的供应链都要复杂。当然,飞机制造需要的零部件也很多,但它是一架一架生产的,家电和电子产品的零部件需求也很多,但是却十…  相似文献   

8.
融入全球产业链的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产品创新能力亟待提升。融入全球产业链的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产品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下,航空工业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降低飞机制造的成本、提高飞机性能、加强飞机结构强度是每一个飞机制造商所追求的。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成本和效率同质量一样关键,这就需要采用大量的新技术、新的制造和装配理念、新的管理方法等。机器人技术由于符合精益系统和精益制造的理念,并已在汽车制造业及家电制造业得到广泛应用,因此近几年在航空制造业中己开始看到机器人的“身影”。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日本汽车制造商在美国拥有了强大的生产能力,并且把它们的世界级制造准则迅速变成美国汽车行业的新制造标准。这些准则远远超越了准时(JIT)向工厂交付配件,包括了精益制造的所有方面。 考虑到大陆面积和运输系统实现准时交付不是很可靠,许多怀疑者坚持认为精益制造永远不会在北美有效。但是在美国的日本公司证明了,情况并非如此。美国汽车制造商开始追随日本同行的领导者,在精益制造方向上变革自己并要求它们的供应商提供准时物流服务。  相似文献   

11.
为“奇瑞”汽车提供服务的芜湖博耐尔汽车电气系统公司,以精益管理思想构建IT系统响应整体供应链需求,并以较短的时间形成特色和突出能力,在很多方面对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有示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自动化博览》2020,(12):24-26
<正>汽车行业的生产制造各环节已实现了高度自动化,如何保证汽车生产过程的高效与安全是汽车生产企业的首要目标。高品质的机器视觉产品,可有效提升汽车行业中大部分系统和组件的性能,确保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和汽车装配厂所生产的产品满足汽车行业严苛的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汽车制造业的发展进步,汽车的结构与生产日趋复杂,集成度也越来越高,单一汽车厂商不可能完全实现汽车零配件的自我生产和自给自足,因此模块化生产运输的格局不可避免。文中主要探究了一套基于物联网的汽车厂商运输监控系统的改进策略,利用北斗导航和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加强汽车零部件运输过程中信息交流的实时性、准确性和透明化。该研究有利于中国制造业形成智能化制造生态,推动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上海汇众借机器人技术大幅提升企业实力,赢得关键项目的成功。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部分沪产汽车都采用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零部件。”  相似文献   

15.
997年成立的港资民营企业,专门生产各类汽车动力转向器,为东风集团、华晨金杯、上汽奇瑞等国内大型汽车厂家配套。2004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开始走出国门进军国际市场。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生产业务的快速增加,原有的半手工管理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一套成熟的解决方案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虑的是满足各行业需求的共性,而对于汽车零部件行业独有的精益制造等要求却无法达到。如果选用这家公司的产品,A公司需做大量的二次开发。]ERP厂商乙公司开始了接触。乙公司在行业内小有名气,客户群主要分布在国内…  相似文献   

16.
一、概述 现代汽车对结构设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汽车结构分析已不满足于结构线性弹性分析,实际上汽车结构系统中大量存在非线性结构,例如发动机、驾驶室橡胶支承、悬挂大变形、零部件间连接的能量缓冲等.在产品要求精益设计的条件下,应用线性分析普遍感到不足,产品开发要求CAE更多地考虑非线性影响.其次,汽车零部件结构分析的一个难点是分析载荷的不定因素,大量零部件结构实际所受到的载荷到底是多大?往往很难明确给出.  相似文献   

17.
汽车CAE技术的新进展--虚拟试验场(VPG)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述 现代汽车对结构设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汽车结构分析已不满足于结构线性弹性分析.实际上汽车结构系统中大量存在非线性结构,例如发动机、驾驶室橡胶支承、悬挂大变形、零部件间连接的能量缓冲等.在产品要求精益设计的条件下,只应用线性分析普遍感到不足.产品开发要求CAE更多地考虑非线性影响.其次,汽车零部件结构分析的一个难点是分析载荷的不定因素,大量零部件结构实际所受到的载荷到底是多大,往往很难明确给出.  相似文献   

18.
向丰田学习精益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中国制造企业而言,精益生产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但事实上,真正领悟精益生产之精髓并加以成功实践的中国企业并不多,更多的企业只是学到了一点皮毛,有精益生产之形,而无精益生产之实.  相似文献   

19.
MBD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在研发设计理念上的变化,实际上其背后隐藏的是制造业竞争前沿的转变——制造企业用包括“精益生产”在内的各种管理模式消除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浪费,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手段在信息时代消除制造企业各种信息产生于传递过程中的浪费呢?  相似文献   

20.
最近有朋友提出:"国内制造企业是否需要精益生产"、"精益生产是否完全适合国内制造企业"以及"已经实施了ERP的企业是否还应该实施精益生产"等问题.对制造企业来讲,这些问题简直如同问一个人"要不要吃饭"一样,答案是毋庸质疑的.诸如此类的问题提出,反映了我国企业在精益生产应用上的现状--尽管我国不乏长春一汽这样的"精益先驱",但我国制造业对精益的响应,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上是迟钝和缺少热情的.从1977年丰田生产方式的创始人大野耐一两次到一汽讲学,标志着丰田生产方式引入中国算起,至今已经近30年了.迟于中国启动丰田方式应用的美国,已经取得了不小的发展并超越了日本,而且创新了精益生产和精益思想,广泛地替代了大量生产方式,使其成为标准的生产体制.而精益在中国却未能得到普及,直至变成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