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9 毫秒
1.
“白肉”也叫“白煮肉”,是北京沙锅居以传统的“白煮”(也叫“白滹”)方法制成的传统佳肴。 “白肉”原是满族人专用于祭祀、祭毕后再吃的一种肉食。据《梵天庐丛录》中记载:“清代新年朝贺,每赐廷臣吃肉,其肉不杂他味,煮极烂,切为大脔,臣下拜受,礼主重也,乃满洲皆  相似文献   

2.
6种吃肉常识     
正年关了,很多人回家都免不了大鱼大肉,南方有一些地区还会专门做腊肉,但吃肉都很多讲究和禁忌,食肉不当或者食肉过量,可能会引发结肠癌和痛风的隐患,想把肉的营养吃到最好,按照以下6点吃就对了,否则就是错的!如何把肉的营养吃到最好?少吃红肉,多吃白肉红肉就是指猪、牛、羊肉,白肉就是禽类肉和鱼肉,红肉在肉类中,蛋白质含量最低,脂肪量最高,即使是"瘦肉",也有28%你看不到的隐性脂肪。  相似文献   

3.
汆白肉是东北地区特有的一种菜肴,是满族习食的代表菜肴之一。满族发源于东北,地处寒冷,冬季时间长,为了过冬,多采用腌渍方法保存白菜,这就是常说的酸菜,它是氽白肉的主要原料。氽白肉的原名叫吉菜粉氽白肉,是时令性较强的菜肴。通常饭店经营此菜是在农历九月和三月,也就是酸菜刚腌好或快没了,且蔬菜还没有下来的时候。而家庭则是冬季常食,并不严格。  相似文献   

4.
渔猎是远古时代人类的主要生产方式,鱼与人类便结下了不解之缘。仓颉造字,“鱼”、“羊”俱在则成“鲜”;孔丘得子,鲁昭公赐以鲤鱼,因名其子为“鲤”,字伯鱼。中原古代歌谣言:“洛鲤伊鲂,贵于牛羊。”亚圣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可知鱼受人们喜爱之程度。潮州老百姓的食谚则说:“食肉肥(胖),食鱼健,食番薯,养生命。”现代营养学认为:多食鱼能使人健康聪明。可见旧时尚,新潮流,实乃同一理也。前不久曾见某报撰文,言及改革开放20  相似文献   

5.
正《梵天庐丛录》上说:"清代新年朝贺,每赐群臣吃肉,其间不杂他味,煮极烂,切为大脔,臣下拜受,礼至重也,乃满洲皆尚此俗。"《啸亭续录》上也说,每年春节,皇家在坤宁宫内举行祭神仪式,皇上带着内外藩王、贝勒、辅臣、六部正卿等人,一起吃祭神肉。皇上面北而坐,各位王爷、大臣身穿蟒袍补服,向神灵和皇上行礼,然后坐下来一起吃祭神肉。有资格参与祭神仪式并和皇帝一起吃祭神肉,是无上光荣的。按照《听雨  相似文献   

6.
蒜泥白肉     
正蒜泥白肉香辣鲜美,蒜味浓厚,肥而不腻,属于经典凉菜。其老祖宗是"白肉",最早见于宋代盂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耐得翁的《都城纪胜》等书,但发源地却是在满族同胞聚居之地东北。袁枚《随园食单》说白片肉"此是北人擅长之菜","割法虽用小刀片之,以肥瘦相参、横斜碎杂为佳,与圣人割不正不食一语截然相反。其猪身  相似文献   

7.
肉食谈趣     
国际社会有一种说法:日本人是吃鱼的民族,中国人是吃肉的民族。这话有一定根据。因为长期以来的地理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民族的不同饮食习惯。日本是个岛国,海洋中有的是鱼,自然是以鱼为生;而我们华夏民族则最早发源于内陆高原地带,千万年来的狩猎畜牧生活,养成了我们偏重于吃肉的习惯。正因为如此,我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跟吃肉有关的记载。如:孔子杏坛授徒所收的学费,称为“束修”,就是十条干肉。孟子在描述他的理想社会时,即以“七十者可以食肉”为其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吃肉不吃蒜,营养减一半”,从营养学方面讲,此话有理,肉和蒜确实应该相伴而食。各种肉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尤其是酱牛肉、红烧肉等,更是风味独特。如果在吃这些美味佳肴的同时,再吃瓣大蒜,就会胃口大开。  相似文献   

9.
芊芊春笋     
“南肉春笋”是杭州的一道名菜.最完美的是它将最“鲜美”的春笋和最“厚味”的五花南肉结合起来。传说这道菜和苏东坡有关.苏公爱吃猪肉是很出名的。他写了不少关于吃肉的诗,但他更爱居室四周之竹.传闻他曾这样写道:“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失竹令人俗”。有人就按其意写道“若要不瘦又不俗.最好餐餐笋烧肉。”这就引申出“南肉春笋”这一菜的典故。  相似文献   

10.
忘忘 《饮食科学》2005,(3):64-65
别以为吃肉就会发胖,只要食用方法正确,每顿见荤仍然可以轻松拥有苗条身材。先依照颜色看一看肉的分类:色泽鲜红或暗红,如猪肉、牛肉、羊肉等,称为深色肉或红肉。肉色嫩白,如鸡肉、鸭肉、鹅肉、兔肉及鱼肉等,称为浅色肉或白肉。两类肉食哪一类更有利于人体保健呢?营养学家更看好后者。奥妙在于浅色肉中的饱和脂肪酸及胆固醇含量明显低于红肉。还在等什么,了解了肉的特性,快快让我们做一个健康美丽的食肉族美眉吧!  相似文献   

11.
宝宝疾病初愈阶段,其脾胃尚虚,如果饮食过量或者吃了辛辣、油腻、厚味儿、不易消化的食物,很容易引起疾病复发,中医称为食复。在中医典籍《素问·热论》中有这样的记载:“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这也是中医反复强调在疾病治疗过程中以及疾病尚未痊愈前都要忌口的原因。宝宝疾病初愈并不等于疾病已经痊愈,中医形象地称疾病初愈的状态为“炉烟虽熄,灰中有火”。疾病初愈时,宝宝体内的致病因素仍未完全祛除,病症所损伤的脏腑尚在恢复中,脾胃仍处于虚弱状态。此时,若对饮食不加以节制和调理,“食复”的可能性极大。  相似文献   

12.
缪晓娟  陆广念 《美食》2001,(3):33-34
清炖触粉狮子头是久负盛名的淮扬传统名菜,因形态丰满,犹如雄狮之首,故名狮子头。此菜始于隋朝,据《资治通鉴》记载,在1000多年前,隋炀帝下扬州时,“所过州县五百里内皆令献食”,扬州所献的“珍奇”食馔中已有“狮子头”,当时称为“葵花大剪肉”,此菜由此流传扬州、镇江地区,成为名的淮扬风味名菜。  相似文献   

13.
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饮食禁忌,这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忌口”,中医早在2000多年前对此即有论述.例如《素问·热论》指出的“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腹泻),此其禁也.”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第一卷也有论道;“凡诸恶疱瘥(愈)后,皆百日慎口,不尔(不这样)即疮发也”.又说“痔漏、疳慝(一种疮);……皆慎猪、鸡、鱼.油等”.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特别强调温病后期的饮食调养,认为温病  相似文献   

14.
白忠懋 《四川烹饪》2009,(12):75-75
有一种小吃,外皮是薄饼,馅料因地而异,荤素料皆切为丝,包起后形如大春卷。它的名称也因地域不同而异:在闽南称“菜馅薄饼”.馅用红萝卜丝、荷兰豆丝、笋丝、肉丝与牡蛎;到了山西临汾,则被叫做“卷卷”。  相似文献   

15.
苦瓜菜四例     
李全红 《烹调知识》1994,(10):14-15
苦瓜别名凉瓜,俗称“锦荔枝”“癞葡萄”,是一种具有较高食疗价值的瓜菜。据明代《滇南本草》记载:“苦瓜味苦,性寒。入心脾肺之径。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泻六经实火,消署益气,止烦渴”。另据《清稗类钞》饮食篇载:“体虚寒者,不宜食之。我国闽广滇赣人皆喜食用。一般或以烹鸡。或以炒肉。味甚苦,食之者恒甘之。” 现介绍苦瓜菜四例: 苦瓜拌白肉 原料:苦瓜420克,猪腿肉200克,蒜泥20克,芝麻酱25克,精盐8克,味精5克,芝麻油12克。 制法:1、将苦瓜从中间剖开,去瓤洗净。斜切成厚片,放入碗中,用精盐5克腌渍片刻,取出挤  相似文献   

16.
1578、吴虞在日本留学时,给四川家人写信,从吃饭、用钱、读书,都有一套规矩,还举某人每日只用半斤肉,家人除牙祭外不得吃肉为例,在日本对家人吃肉分配法遥控规定:“今我既不在家,则香祖(吴妻)日用半斤,余人或牙祭日与肉销丰,平日则请人每日共肉4两(16两制)足矣,不能过此数也。”  相似文献   

17.
白肉吊子,对这一叫法恐怕如今的行业中人已感到陌生了。 这是一门“独角活路”,旧时只有便饭铺及“四六分”饭馆才有这一角。其实,“白肉吊子”师傅当时在店里只是负责片白肉和调拌蒜泥白肉的味汁。当年在名店“竹林小餐”主厨的蒋海山师傅,算得上做白肉吊子这一角当中的顶尖高手。他手里做出来的白肉,肉白汁红,蒜香浓郁。 瓢儿匠,又叫“斗户”、“饭锅”,不过这“饭锅”只是行业中的分工叫法,因为早年“四六分”饭馆里几乎都设有一位专事舀饭的师傅。每当开堂盛饭时,这位瓢儿匠便立于饭锅边上,先在碗中舀一些饭,再以木瓢盛饭“…  相似文献   

18.
资讯     
凌晨  涟漪 《食品界》2020,(4):93-93
白肉和红肉,哪个更健康?从古至今,猪肉、牛肉、羊肉等是国民餐桌上的“主力军”,在膳食结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红肉和白肉如何区分,哪个更健康呢?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只有哺乳动物来源的肉才是“红肉”,比如,猪肉、牛肉、羊肉等。哺乳动物的肌肉组织中有一种叫做“肌红蛋白”的蛋白质,肌红蛋白含有的Fe2+离子使肌肉呈现红色,且肌红蛋白含量越高,肉呈现的颜色越红。而鱼、虾、蟹和牡蛎等水产以及鸡、鸭、鹅等禽类的肉则归为“白肉”。  相似文献   

19.
玄麦甘桔汤旧时每遇炎炎夏日,成都街头的各家中药铺总会熬制这种具有消暑解渴、清热祛毒功效的“汤”。拿我们今日的眼光来看,这“汤”也就是一种保健饮料。当然这“汤”主要还是为那些下苦力的劳苦百姓备办的。“汤”熬制出来后,往往是门前当街一摆,也无人专门看守,完全由过往行人自取畅饮。至于说投币与否,则皆由饮者自使,即使是身无分文者也可随意饮用。那么这里可能有入要问了:为啥这种食摊的经营形式显得有些特殊呢?原因就在于,当时各家药铺的老板都把向平民百姓敞开供应“玄麦甘桔场”作为自己的一种“行善”之举。荷叶稀饭…  相似文献   

20.
山珍海错固然是我国菜肴中的精萃,但道地的“乡土”味道,亦不失名菜之特色.江南喜食稻米饭,以普普通通的食剩之物,经过巧手烹制,就能成为远近皆晓的名菜——锅巴菜.此菜在酒席上,一般是热菜中的第一道菜,所以得名“天下第一菜”,“无锡第一菜”.有的地方则称为“平地一声雷”,还有的叫它桃花饭,这些都是锅巴菜形象化的泛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