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Formastor-F Ⅱ型膨胀仪测量了 55NiCrMoV7钢以不同速度连续冷却时的膨胀曲线,利用膨胀法与金相—硬度法,确定了相变温度点,绘制出了试验钢的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分析了冷却速度对其相变组织、CCT曲线和显微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可以在较宽的冷却速度范围内得到马氏体组织,当冷...  相似文献   

2.
利用热膨胀法并结合金相-硬度法在热膨胀仪和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上测定了Q460C钢的未变形和变形条件下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测定了转变后组织的维氏硬度,随冷速的提高,组织硬度增大.两种CCT曲线上均有铁素体区(F)、珠光体区(P)、贝氏体区(B)和马氏体区(M).变形使CCT曲线向左上方移动,提高了奥氏体冷却转变开始温度,随冷速加大提高得越多.变形扩大了F和P区,缩小了B和M区.与不含铌的16Mn钢的CCT曲线对比,分析了铌对连续冷却转变规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由部分工件中心的实测冷却曲线导出适用于不同淬火温度的不超过2m直径的工件在水、油及空气中的冷却曲线;求出工件上某一部位冷到某一温度的冷却时间(τ)与工件直径(D)的关系τ=aD~n(a、n为常数),工件中心在某一温度时的冷却速度(v)与工件直径的关系v=bD~(-n)(b、n为常数);提出了淬火工艺的制订原则,以及临界直径和工件沿截面组织分布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4.
利用膨胀法测定了Q235钢在不同直径条件下连续冷却的CCT曲线,并在金相显微镜上观察了试样的最终显微组织.结果表明,试样直径对膨胀法测定CCT曲线有明显影响,随着试样直径的增加,CCT曲线向右下方移动;试样直径对试样的最终组织形态没有显著影响.为了得到更准确的CCT曲线,建议试样直径介于3~6 mm之间.  相似文献   

5.
测定2A14合金连续冷却转变动力学曲线(CCT图),并对该曲线进行应用研究.通过DSC分析和SEM组织观察确定2A14合金合理的固溶温度,采用动态电阻法测得固溶后合金连续冷却过程的电阻-温度曲线,根据曲线斜率变化判断相变信息,绘制2A14合金的CCT图,利用透射电镜(TEM)观察连续冷却过程中合金的组织转变.结果表明:2A14合金适宜的固溶温度为505℃;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相变开始温度先降低,在达到某冷却速度时骤升,然后持续增加;相变主要集中在140~380℃的温度区间发生,抑制相变发生的临界冷却速度稍大于3.8.5℃/s;在实验范围内,20 mm厚的2A14合金板适宜采用60℃或100℃水淬,参考所测CCT图制定分级淬火工艺,可以在最大限度减小淬火应力的同时,抑制第二相的析出.  相似文献   

6.
利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对船板用钢进行模拟试验,采集温度-膨胀量曲线,并结合金相法、硬度法绘制出试验材料的CCT曲线。分析CCT图和试验钢显微组织照片,得出不同冷却速度下该钢的组织转变情况。随着冷却速度的逐渐增大,试验钢的组织由多边形铁素体、准多边形铁素体逐步向粒状贝氏体、贝氏体铁素体的转变,同时显微硬度也随冷速的升高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7A04铝合金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7A04铝合金固溶处理后的连续冷却转变(CCT图)进行测定。通过动态电阻法测得冷却过程的电阻—温度曲线,根据曲线斜率的变化规律确定相变开始点、结束点以及临界冷却速度所处范围,绘制该合金的CCT图,利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观察连续冷却过程中合金的组织转变。结果表明:电阻对连续冷却过程的组织变化敏感,动态电阻法测得的CCT图是可信的;经470℃、1h固溶处理后,抑制相变发生的临界冷却速度低于35.37℃/s,但高于9.96℃/s;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相变开始温度和结束温度均降低,相变主要集中在150~400℃的温度区间发生;快速冷却时,合金保持较高的过饱和度,在60℃以下仍有相变发生,慢速冷却时,MgZn2平衡相在晶内和晶界大量析出并逐渐长大和粗化。  相似文献   

8.
针对Q420钢特厚板的生产工艺特点,利用Gleeble-20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该钢变形和未变形条件下的连续冷却过程中相变行为及组织演变规律,绘制了该钢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分析了控轧控冷工艺对其连续冷却相变的影响。结果表明:Q420钢随着冷却速度的提高,奥氏体→铁素体开始转变温度Ar3降低,相变后铁素体晶粒细化;贝氏体开始转变温度(Bs)先升高后降低,贝氏体转变量逐渐增加。随着变形量的增加,CCT曲线整体向左上方移动,加速了铁素体和贝氏体相变。随着变形温度的降低,铁素体相变温度升高,扩大了铁素体区,贝氏体相变温度降低。  相似文献   

9.
通过测定P510L钢在不同冷速下的连续冷却转变的膨胀曲线,获得了该钢的CCT曲线;研究了P510L钢连续冷却过程中奥氏体的转变过程及转变产物的组织形态和显微组织,通过对CCT曲线的分析为控轧控冷工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P510L钒微合金化钢的CCT曲线及其显微组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测定P510L钢在不同冷速下的连续冷却转变的膨胀曲线,获得了该钢的CCT曲线;研究了P510L钢连续冷却过程中奥氏体的转变过程及转变产物的组织形态和显微组织,通过对CCT曲线的分析为控轧控冷工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线膨胀法,结合金相显微分析和显微硬度测量,研究了冷却速度(1~2 000 ℃/min)对30CrNi3MoV超高强钢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的影响,测得了其CCT曲线.结果表明,该试验钢的CCT图中没有珠光体转变区.冷速在1~20 ℃/min范围,随冷速的增大,组织中依次出现粒状贝氏体、条状上贝氏体和针状下贝氏体;当冷速增大到超过25 ℃/min以后,组织全部为板条状和针状混合马氏体,一直到2 000 ℃/min,组织形态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2.
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等研究了低碳高强舰船用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及热轧后终冷温度对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连续冷却转变只发生了铁素体、贝氏体相变。试验钢轧后快速冷却至不同终冷温度立即空冷工艺下,室温组织主要为贝氏体和多边形铁素体,且随着终冷温度降低,贝氏体的含量增多。与直接空冷至室温相比,随着终冷温度提高,试样的强度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然而,终冷温度提高到650 ℃时,试样强度却降低。终冷温度为600 ℃时,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最高,分别为644.28 MPa和为679.71 MPa,-20 ℃的冲击吸收能量最优,为112 J。  相似文献   

13.
通过CCT曲线和实验室控轧控冷工艺试验,研究了440 MPa级船体钢的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CCT)过程的相变以及组织性能。结果表明:试验钢在较宽的冷速范围内容易得到贝氏体组织,随着终轧温度的降低,试验钢的强韧性得到提高。轧后空冷条件下,试验钢得到铁素体+珠光体组织,韧性较好,但强度富余量相对较小。轧后加速冷却,试验钢的强度得到明显提升。模拟卷取温度为550 ℃时,试验钢的强韧性相对更好。综合分析,较优的控轧控冷工艺参数为:终轧温度840 ℃,轧后冷速(20±5) ℃/s,卷取温度550~560 ℃。  相似文献   

14.
在Gleeble-3500热模拟机及热膨胀试验仪上测定了45MnSiVSQ钢动态及静态膨胀曲线,并采用切线法结合组织及硬度,测定了试验钢的静态和动态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研究分析了形变温度和冷却速度对非调质钢45MnSiVSQ相变及珠光体片层间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3 ℃/s冷却速度范围内,珠光体片层间距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对比950 ℃的动、静态CCT曲线可知,形变使试验钢相变起始温度有所升高,即相变孕育期缩短,其中对铁素体和珠光体相变区间影响尤为明显,而对贝氏体和马氏体相变区间孕育期的影响较小,表现为动态CCT曲线相比静态CCT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对比不同形变温度下的动态CCT曲线可知,形变温度950 ℃时,贝氏体相变冷速区间为0.5~20 ℃/s,850 ℃形变时的贝氏体相变冷速区间为0.8~10 ℃/s。低温形变更利于铁素体和珠光体相变发生,减少了贝氏体、马氏体等非理想组织出现的机率。  相似文献   

15.
提出一种用原位电压法测定铝合金连续冷却转变图(CCT图)的方法。采用自主开发的设备,在恒电场作用下,测试一定尺寸的试样在保温及连续冷却过程中的电压变化曲线。根据电压—时间及电压—温度曲线,获得实验合金的最佳固溶时间、相变开始温度和相变结束温度,并确定实验合金抑制相变发生的临界淬火速率范围。根据相变信息建立实验合金的CCT图,采用透射电镜观察(TEM)和差示扫描量热(DSC)测试验证了CCT图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DIL805A热膨胀仪结合金相—硬度法,测得了低合金耐磨钢65Mn Cr的临界点温度Ac1,Ac3以及Ms;并绘制了该材料的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研究了65Mn Cr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过程中组织转变规律;最后对65Mn Cr和65Mn的CCT曲线做了比较。结果表明:相比65Mn,65Mn Cr钢CCT曲线大大右移,淬透性大大增加;该钢的临界冷却速度为1~3℃/s;得到淬火最佳参数:淬火速度为3℃/s,堆冷温度为200~400℃。  相似文献   

17.
以ZG70CrMo钢为基础,利用JMatPro软件模拟计算合金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等温转变曲线(TTT)、端淬曲线及组织分布,在此基础上,对热处理工艺进行优化,最佳热处理工艺为:淬火温度为830℃,保温40min;回火温度为550℃,保温120min。热处理后组织为回火索氏体以及弥散的碳化物,回火硬度为38~40HRC。  相似文献   

18.
热处理实践中通常使用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定性分析过冷奥氏体转变,制定合理的处理工艺,分析热处理后产品的组织和性能。鉴于目前CCT曲线资料缺乏,生产上不得不采用C曲线代替。这样,在生产中常常出现与实际不符的情况。若采用生产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则可获得临界冷却温度、临界时间与合金元素之间的回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变形温度对82B高碳钢的动态CCT曲线的影响,并对心部马氏体组织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变形温度高,CCT曲线向右移动,更容易形成马氏体组织;冷却速度在3~5℃/s,盘条组织良好;心部马氏体组织的出现主要是由于Mn和Cr元素存在严重的正偏析。  相似文献   

20.
以Mn、Si、Cr为主要合金元素,设计并研制了一种新型贝氏体钢.利用膨胀法,结合金相法和硬度法,在DIL805A热膨胀快速相变仪上测定了该钢在不同冷速下连续冷却时的热膨胀曲线,获得了该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研究了该钢连续冷却过程中奥氏体转变过程与组织变化.根据该钢的CCT曲线,在自行研制的特种淬火介质中进行热处理,获得了下贝氏体组织,为生产实践和新工艺的制订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