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祁永涛 《信息通信》2011,(5):174-175
通过智能电网与三网融合的发展选择,探索电力以及运营商在网络平台建设中的运作建设.通过开放式网络平台的优势,以及智能电网的关系分析,以及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发展机遇以及面临的挑战,实现智能电网建设中光纤到户的应用分析.  相似文献   

2.
刘娟 《中国新通信》2012,(24):92-93
本文阐述了智能电网与"三网融合"有机结合的设计理念,介绍了南阳供电公司中实骏景小区电力光纤到户试点工程基于智能电网与"三网融合"的小区建设方案,详细介绍了单元楼内分光器设计、光缆芯数配置、交接箱配置、设备放置位置和供电,以及"三网融合"和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系统组网技术方案,为以后智能小区建设的设计提供了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3.
王伟超 《电子技术》2023,(7):232-233
阐述智能电网的特点,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技术,探讨智能电网中的配网调控一体化技术应用,包括提升电网系统性能、展现GIS系统的价值、融合GIS系统与SCADA系统。  相似文献   

4.
分析智能电网中智能诊断的必要性,叙述了当前应用广泛的智能电网故障诊断技术,包括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优化方法、Petri网、贝叶斯网络、模糊集理论、信息论和多代理技术等,并指出这些方法普遍存在的不足。根据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探讨了智能诊断三层架构,并结合实例应用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展望智能诊断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前国家电网正极力推广建设智能电网架构,从而完成实现电网的清洁、高效、互动目标。而配网自动化技术是坚强智能电网的一个关键部分,本文基于光纤通信技术分析光纤中自承式光缆、光纤环网,配网自动化系统架构中探讨了配网自动化基本配置和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分析可知光纤环网具有能实现ATM、IP等多种速率的业务,应用网管软件完成通信网络的控制与配置,最后叙述了有一定推广意义的SCADA系统结构,这一研究对于配网自动化的进一步推广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智能化变电站是建设智能电网的重要支撑与基础,研究意义广大。智能电网是集通信、计算机、测控、新型电力电子技术等为一体的融合技术。本文针对智能化变电站建设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完整的智能化变电站系统配置与网络架构。在分析智能化变电站构成的基础上,提出了智能化变电站建设技术,重点讨论并给出了建设过程中的智能改造方案,解决了智能化变电站建设中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雷珽 《电子测试》2014,(23):52-53,20
近年来智能电网建设,受到国家高度重视,智能电网建设是促进绿色用电,提高用电安全性的可靠保证。为了积极的督促智能电网的建设,更好的展示智能电网建设成果,本文提出了建设基于面向服务架构(Servise Oriented Architecture,SOA)的智能电网综合信息集成展示系统。详细介绍了智能配网综合信息集成设计,并阐述了清洁能源微网接入、配电自动化、智能用电等相关信息集成后的综合展示,立足“绿色智能”的思想,从发电、配电、到用电整过程,突出体现智能电网的建设成果。  相似文献   

8.
EPON+PFTTH网络在智能小区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世文  谢波 《通信技术》2011,44(6):100-101,104
以"三网融合"建设为切入点,分析了电力智能小区采用光纤复合低压电缆(OPLC)构建的EPON+PFTTH技术的网络,提出电力智能小区"三网融合"和"用电信息采集"业务解决方案,通过应用光纤复合电力电缆,解决了信息高速公路"最后一公里"问题,解决了智能电网终端用户网络接入和用电信息交互的问题;并配合基于EPON技术,实现了智能小区数据、语音、视频业务的传送和电表数据的透明传输,满足智能电网用电环节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信息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先进技术涌现。电力电子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在智能电网建设中,大大促进了智能电网建设水平和成效。在社会用电量急剧增长的背景下,智能电网建设逐渐朝着自动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应用电力电子技术,可以有效提升智能电网运行效率,保证运行安全。文章就先进电力电子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从多个角度分析技术要点,以推动智能电网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电力光纤到户采用光纤复合低压电缆(OPLC),实现电力流和信息流的同步传输,是电力通信网在智能电网用电环节的延伸,是进行用电信息采集、智能用电双向互动、推动社会资源共享的必然选择。文章以"三网融合"建设为切入点,分析了电力智能小区采用光纤复合电缆构建的PON+PFTTH技术的网络,提出电力智能小区"三网融合"和"用电信息采集"业务解决方案,通过应用光纤复合电力电缆,解决了电力网"最后一公里"信息化建设问题,解决了智能电网终端用电环节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智能电网的信息安全问题必须在智能电网部署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智能电网的信息安全主要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等方面;智能电网还会面对由多网融合引发的新的安全问题,如智能电网感知测量节点的本地安全问题、智能电网感知网络的传输与信息安全问题、智能电网业务的安全问题.文章基于智能电网在信息采集、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3个层面所采用的信息安全技术,指出未来智能电网将会融合更多的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如可信计算、云安全等.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2015,(9):20-23
在分析智能电网信息安全现状与风险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身份认证、入侵检测、访问控制等智能电网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的特点,结合电网信息安全风险分析与等级保护的基本要求,从数字水印、指纹识别、多网融合以及安全管理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信息安全防护建议,以增强智能电网中视频监控、身份认证、安全接入等环节的信息安全水平,提高智能电网信息安全防护与自主可控能力,确保智能电网业务系统的安稳运行,保障业务数据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智能电网概念的发展,智能电网与物联网融合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型产业技术,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本文从智能电网和物联网技术自身特点出发,分析智能电网和物联网技术在本质上的相关度及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结语物联网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作用,并展示了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信息通信融合的大趋势下,当前的电力通信网络存在诸多问题,面临转型压力.通过研究智能电网业务发展模式、电力信息通信网技术体制、网络架构以及转网实现策略,提出构建“综合接入、一体传送、网络扁平、业务贯通”的新型智能电网信息通信网架结构.  相似文献   

15.
智能电网是国内外电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配网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建设是关键环节。文章介绍了利用无线公网技术建设智能配电网的优势,并具体结合2GGPRS(通用分组无线服务)和3G WCDMA(宽带码分多址)技术承载配网自动化业务中的低压集抄业务的应用场景,对无线公网承载智能电网业务的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与仿真验证。得出的相关结论拓宽了智能电网的建设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钱蕾 《数据通信》2014,(4):20-22
随着各大运营商LTE网络建设大规模展开,多网融合的移动通信核心网建设成为必然趋势.融合核心网将为用户提供传统语音的同时,带来全新体验的高速数据业务.本文旨在研究作为用户数据存储中心及移动性管理实现的重要网元HSS在多网融合环境下的部署策略,通过多种方案的分析对比,探析其网络定位、目标架构以及演进策略.  相似文献   

17.
王振达 《信息通信》2014,(2):106-106
从智能电网配网建设、传感网络与M2M技术融合的特点出发,设计研究一套基于传感网络与M2M技术融合的配电网信息化管理系统,该系统将实现对配电网综合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同时应对多种配电端发生的应急情况,配合调度指挥工作进行。最后指出系统建设研究的下一步工作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张翔 《中国新通信》2023,(24):16-18
天地一体网是我国网络强国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信息时代的战略性基础设施。本研究将以天地一体网多种架构融合为基础,分析多种架构融合的必要性和优势,并探讨四种不同的架构融合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构建对应的功能架构模型,并结合多种架构融合的实践案例分析其融合建设,可为我国建设天地一体网的研究以及相应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2019,(4):124-127
电力无线专网是全业务泛在电力物联网的重要支撑,国家电网公司积极研究提高电力无线专网可靠性、降低网络建设成本的方法,文中基于智能电网中不同业务应用场景和终端的通信需求,研究电力多频段无线通信系统中融合核心网(EPC)的实现方法,提出1800MHz和230MHz双频段融合的无线通信系统架构,设计研制了融合核心网系统,并在现场构建实验网进行了验证应用,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技术可靠,满足设计要求,对电力无线专网的灵活组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算网融合已经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国家战略、行业发展、技术演进的必然趋势,算网融合聚焦设施、平台、应用、安全四个层面,实现网络、算力、数据、运维、智能以及服务的深度融合。文章梳理算网融合的提出背景,明确算网融合的参考架构和主要内涵,分析算网融合的现状和问题,并给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