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应用生态技术修复富营养化湖泊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我国湖泊、水库的营养化非常严重,且呈发展之势。在众多的治理方法中,生态方法以其效果好,费用低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国内外富营养化湖泊治理与研究的热点。本文将富营养化湖泊治理的生态技术分为控制营养盐的技术和直接控制藻类的技术,并分析了各种技术的生态原理、技术应用条件、实例应用情况以及技术优点和缺点等。湖泊富营养化是一个典型的生态问题,应综合各项技术的优点,科学地运用各项技术.宴旌富营养化湖泊的治殚。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植被恢复对减缓土壤侵蚀的影响,文章选取5种植被类型,采用土壤质量指数研究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地土壤的堆积密度较高,可达到1.42~1.53 g/cm3。自然恢复灌丛的表层土壤含水量最高,为0.52%。不同植被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总氮含量为原生林>自然恢复灌丛>人工林地>人工草地>耕地,总磷含量为原生林>人工草地>人工林地>自然恢复灌丛>耕地,总钾含量为原生林>人工草地>自然恢复灌丛>耕地>人工林地。原生林的土壤质量指数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耕地的土壤质量指数最低。  相似文献   

3.
利用2013年金沙江干流8个典型断面的植被生态现场考察资料,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对金沙江干流的植被空间异质性及其对生态恢复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干流植被空间异质性特征明显,表现为上、中、下游植被景观格局、群落结构与物种组成均存在明显的差异;2金沙江干流自然植被群落的结构完整性不高、组分单一、多以灌木和草本为主,生长型和生活型上具有多旱生、寒生植物的特点;3自然植被及其空间分异对干流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建议在金沙江干流的生态恢复实践中,充分尊重植被空间异质性的自然规律,分区域、分类型地制定生态恢复策略,同时利用好本土植物种子资源,以旱生灌、草类植物作为先锋物种,分步骤、分阶段地开展生态恢复工作。  相似文献   

4.
梁伟 《陕西水利》2017,(Z1):169-170
风能是洁净可再生能源,因此风电场建设有利于电力行业的长远发展。但是由于风电场建设中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若不采取适宜的保护措施会影响生态系统发展。为此,可从植被恢复入手开展环保建设。本文结合大顶山风电场工程的相关情况对植被恢复进行分析。首先对风电场的气候和土壤、植被特征进行分析,然后从植被恢复的施工技术进行阐述,并且主要从植被的选择和优化配置进行研究,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钱继源  张鹏  袁翔 《人民黄河》2022,(S1):147-148+150
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综合绿化环保技术,涉及学科多,结合传统的防护加固技术和新型的植被恢复技术,能够应用于45°~80°各类坡面的生态修复,且该技术运用了特定的植被混凝土基材配方、合理的施工工艺等,有助于植被的自然生长,使植被能够在边坡上生根发芽,真正达到永久绿化的效果。本文结合某抽水蓄能电站边坡修复案例详细介绍了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技术的施工工艺、核心优势和修复效果,提出了部分针对性意见和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东天山哈密地区植被退化日益严重,其原因:一是降水量逐渐减少、气温逐渐升高;二是矿产资源开采引发地表沉陷、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提出了植被自然恢复对策: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封抚结合以实现多林种与多树种共生,仿拟自然演替规律植树种草相结合;矿区以恢复生态学理论为依据,注重生物措施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美国环保署水生生物资源生态恢复指导性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8.
以夹岩水利枢纽及黔西北供水工程为研究对象,利用无人机技术建立三维模型并将扰动边坡分为15个区块,采用分区设计方式,对不同分区选择适宜的植被恢复治理措施,提高边坡结构稳定性,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陈林  蔡杰 《海河水利》2014,(1):55-56
针对锡林郭勒盟气候干旱、排土场边坡多以泥岩为主、治理难度大和传统治理措施效果差等特点,充分发挥植物纤维毯防护与种植一次完成的优势,选择锡林浩特市聚能矿产品销售有限公司露天煤矿部分排土场边坡采用植物纤维毯植被恢复技术进行治理.实践证明,其治理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措施,为下一步各类边坡的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桦甸内河水体受到严重污染,亟需调查水生植被现状和评价其富营养化水平.结果表明:桦甸内河一水池、二水池和三水池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分别为72.82、69.96和62.06,均超出中度富营养化水平,尤其一水池已处于重度富营养化水平.内河现存水生植物共计18科24属29种,其中:禾本科最多,为5属6种;其次是莎草科,为1属3种;浮萍科、睡莲科、蓼科和香蒲科均有2种,居第三;其余种类均为1属1种;紫萍、浮萍、水烛等种群占据了良好的生态位,拥有较大生态优势.分析认为,内河现存水生植被结构简单,多为单优群落,水生植物分布呈镶嵌式样,仅在局部河段存在自岸边向河心地带由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形成的水平与空间分布格局;加之内河水体已处于中度及以下富营养化水平,存在导致内河水生植物多样性降低、水生植被衰退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1.
茹世荣  汪丹 《吉林水利》2011,(12):23-25
随着国家对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大投入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对岩、土体裸露创面的生态植被修复技术已被工程界逐步认同和接受,本文从生态护坡植被技术入手,结合吉林省的气候特征和土壤状况,选取并分析了冰草、强匍匐型紫羊茅草种等9种适宜在吉林省生态修复工程中种植的植被类型,推荐在生态护坡工程中优选组合种植。  相似文献   

12.
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和生态问题。恢复生态学理论和实践研究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遇,也相应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目前在生态恢复和生态修复及其相关概念的理解和使用上还存在分歧与混乱,有必要加以分辨和区分。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进步,人们对河流整治观念的认识不断提高,传统单纯的水利工程可能会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现代河道治理的理念是河流生态恢复和生态工程技术与河道治理工程相结合,积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于受损河流生态系统予以补偿,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对基于绿化混凝土生态修复技术的植被标准进行了探讨,提出相应衡量标准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洪水脉冲理论及其在河流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介绍洪水脉冲理论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与洪水脉冲相应的生态过程,同时,分析了Junk提出的洪水脉冲理论的局限性,进一步回顾了洪水脉冲理论的发展完善过程.指出了洪水脉冲理论在河流生态修复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并以美国基西米河生态修复工程为例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长江深水航道整治工程生态护岸的植被恢复效果,选取立体网状栅格护岸和格状石笼压载植生垫新型生态护岸及传统抛石护岸工程,运用数量生态学研究方法开展工程区陆生植物群落恢复及分布格局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共有植物19种,以草本植物为主,隶属于12科19属;生态护岸工程区植物种类数量高于传统抛石护岸;沿着河岸带横向梯度,立体网状栅格护岸的生物多样性增大,抛石护岸生物多样性变化较大,格状石笼压载植生垫护岸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生态护岸工程区植物群落的生物量高于传统抛石护岸区,且生物量和沉积物NH+4-N含量显著正相关(p<0.01);CCA分析表明沉积物中TC和NH+4-N含量对植物群落及物种分布影响较大。综合来看,格状石笼压载植生垫护岸植被恢复效果最好,立体网状栅格护岸次之,传统抛石护岸相对较差;研究区生态护岸的植被恢复还处于动态演替过程,其生态效应有待于长期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沉水植物在浅水富营养湖泊生态修复中的作用。在回顾浅水湖泊多稳态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沉水植物在浅水富营养湖泊生态修复中四个方面的作用,即沉水植物是维护水生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能消耗水体中大量的氮、磷等物质;对有毒藻类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水生生态系统过程产生影响。最后,指出恢复沉水植物是实现浅水富营养湖 泊生态修复的有效途径。   相似文献   

18.
张補元 《山西水利》2009,25(2):43-44
综合论述了山西矿区生态环境现状、煤矿生态环境恢复现状以及目前煤矿生态恢复方面比较成熟和先进的技术,为山西省煤矿的生态恢复提供一定的理论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刘猛  夏自强  韩帅 《水资源保护》2008,24(S1):118-121
简要介绍了生态水工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了该学科在河流生态系统修复中的应用,指出主要应用措施包括河道整治、水库工程、人工湿地及生态景观等生态水工技术。最后展望了生态水工学理论在河流生态修复中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20.
经过3 a的封禁治理,绥棱县封禁区内的植被状况比封禁治理前有明显好转,植被的高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都较实施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草类的盖度、高度、单位面积产量和灌木的高度等有了显著的增长;植被盖度、单位面积产草量以及灌木的单株生物量都随修复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