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规划师》2016,(11)
大型居住区作为城市住宅建设质量与水平的典型代表,在其规划中注重风环境的优化,不仅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还有利于城市节能减排,但传统居住区规划往往缺少对风环境质量的有效评价和调控。基于此,文章通过对西安市3个典型的大型居住区风环境的实测调查,并以兴盛园大型居住区为例,以该居住区的容积率、建筑密度为标准,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其空间规划进行多方案典型化提取;在此基础上,对各方案进行风环境的模拟评估,归纳总结出大型居住区在建筑平面布局、空间高度控制和住宅单元组合方式上的规划策略,以期提升大型居住区的环境品质,并为相关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城市居住区内不同因素对于通风廊道具有重要的影响,一个城市的居住区风环境与城市通风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合理控制建筑的高度、密度和组合形式可以改善城市居住区风环境。为了改善城市居住区的风环境,文章就吴江城市居住区的现状环境背景下进行风环境的模拟和分析,并且就研究结果提出在规划设计中适合城市居住区建筑组合布局形式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居住区是组成城市的基础,居住区空间是城市空间的延续,其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后质量,还对城市的环境质量产生重大影响。而居住小区又是居住区的直接组成部分,搞好居住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十分  相似文献   

4.
居住区是城市住宅建设的典范代表,而城市住区风环境也是城市热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室外活动热舒适性,因此在规划中风环境的优化对居民活动质量的提高有着重大意义。文章以地处寒冷地区的长春金色世界湾居住小区为例,通过工具测量、问卷访谈等方法,对其风环境进行实地测量,通过对采集到的空间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和把握小区不同空间在风环境质量上存在的问题,亦为后期利用Ecotect等软件建立寒地城市风屏障空间模拟系统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居住区公共空间是生态住区设计的重要方面,公共空间的冬季适宜性对寒地城市居住区有更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寒地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日照环境特征及现状问题的总结和剖析,选取典型寒地城市居住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和环境模拟软件,对居住区公共空间特定时间段物理环境情况进行模拟分析研究,结合空间分析和使用人群的活动特征,对方案重新思考并提出改进建议,使公共空间更具冬季适应性,并较好的契合寒地城市居民的活动特征。本文初步探讨数字模拟在寒地小城镇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并提出一种将空间句法和环境模拟相结合的新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于城市的环境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城市滨水街区环境和滨水通风廊道关系密切,需要评价滨水居住区的风环境影响。本文总结风环境相对舒适度评价方法,构建了滨水区公共空间优化框架,并以浐灞半岛居住区为例,实测研究滨水街区风环境,结合CFD模拟技术分析,对滨河街区高宽比、建筑布局、街道界面等空间要素提出控制和指导要求。  相似文献   

7.
陈曦  曾典 《工业建筑》2006,36(Z1):9-13
合理的居住区布局结构和组织形式是提升居住区居住质量、完善开放空间系统、促进环境行为的必要条件。现有的居住区的构成以及布局模式而言,因为地理位置、自然气候以及设计人员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其构成与布局模式各具特色。如果能够建立一种标准的符合居民行为要求的环境模式,将会进一步推动建筑和规划的发展。为此在不同的居住区模式下,用一种理想化的模式对各种居住区的公共环境进行了研究,以期从多种居住区构成与布局的模式中选取一种标准的,最符合居民行为要求的居住区公共环境的构成与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8.
以改善城市风环境质量为目标,通过赣州市某沿江建成小区风环境实测数据结合PHOENICS模拟,通过软件对近地面开展无植栽状态下模拟,从中选取6处典型点位,实测记录距地面1.5 m处的平均风速,并与模拟数据比较,探究居住区风环境系统构建与规划设计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基于研究结论,探究各要素对风环境的影响幅度,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9.
杜春宇 《华中建筑》2004,22(6):87-89
正确理解并处理好居住区环境质量与人口密度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未来城市发展、小区规划设计的前提,本文通过对南京住宅片区的人口与环境测绘分析研究,进而探讨居住区环境质量好坏与密度大小的辩证关系,发掘适合城市住宅小区的密度合理值,并据此提出在维持原有居住密度的状况下,改善居住区环境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地下空间开发对改善居住区环境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开发地匮乏对居住区环境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地下空间开发能改善居住区环境,高效利用土地、改善生态环境,丰富建筑环境艺术、减少环境污染、改善交通环境、增强防灾抗灾能力。因此,必须以观念上重视,制定有关政策法规,多方研究,合作,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技术理念的旧城区既有多层住宅环境改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城区某居住小区环境改造研究为例,提出应基于建筑物理环境因素基础上的技术改造理念,以节能和节约资源为原则,充分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对既有多层住宅从日照、通风、热工要求等角度入手解决居住区规划、建筑室外环境整治的综合改造思路,提高居住者的居住环境品质.  相似文献   

12.
高密度城市的建成环境问题是城市公共健康层面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而高质量与舒适度较高的行人层建 成环境,对营造和谐城市微环境、预防病毒传播等方面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近年来流行性疾病的暴发, 引发了人们对于生活环境质量的高度重视和思考。文章借助CiteSpace软件,以SCI科学引文索引核心集合Web of Science中2009—2019年的1077篇建成环境及行人层环境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分析、梳理了国 内外建成环境及行人层环境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探讨了该研究领域的未来趋势。研究发现,在过去的十多年间 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总体上呈上升态势,且近年对于以风环境为主的高密度城市物理环境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在 规划设计中,通过合理布局、优化建筑形式、营造舒适的景观环境等方式,可以改善行人层建成环境,进而为城 市居民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3.
在城镇规划和住宅建设中,传统的居住小区都是有围墙的社区。对民众来说冷热适中的居住空间、健康环保的居住环境是人们追求的社区模式,而围墙则是社区的第一道安全保障;对既定的居住小区来说,通过围墙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将一个小区内的公共服务水平提高。更重要的是从建筑热环境的角度来看,采暖地区的围墙又是社区在冬季避免冷风侵袭的一道屏障。基于推行"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的讨论,小区围墙开放与否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以开封市某大型社区为例,分别对有无围墙两种情况在小区内进行取点测试,通过对实测数据的分析对比,重点分析围墙打开后对小区热环境指标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以此评价围墙开放模式对冬季采暖地区社区热环境及其对采暖能效的影响,从而评估围墙开放在采暖地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刘垚  邓昭华  李钰 《华中建筑》2012,(11):102-105
在《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宜居城市包括六项指标,其中"环境优美度"和"生活便宜度"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肇庆作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向以"山湖城江"闻名于世。近年来随着城镇建设的快速推进,一些新开发的楼盘为了局部利益牺牲城市环境质量的行为屡见不鲜。从技术层面看,国内当前规划对空间结果预见性不足,缺乏相对完善的控制指标体系。现行的规划控制不适用于体现城市特色的老城区,更无法保证稀缺景观资源的公共性是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该文借鉴世界著名"宜居"山水城市经验,借助"形态区划"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通过整体风貌控制和居住建筑形态控制,在保护城市山水环境基础上达到宜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住宅小区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沿海地区受海陆风影响明显,全年风速一般较大,其住宅小区的风环境研究需特别考虑。本文通过IECM CFD10.0建立数值风洞,采用SSTK-ω湍流物理模型求解住宅小区内风速的方法来研究某沿海城市住宅小区的群体建筑风环境。研究表明,数值方法能准确模拟小区风流场,建筑布局和来流方向对小区风环境影响明显,可结合城市风玫瑰图合理规划建筑布局。采用数值方法,可以对己建小区提出措施改进不良风环境,还可以指导、优化未建小区的规划与设计,以营造健康舒适的居住区微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6.
方遥 《华中建筑》2010,28(12):107-110
城市公共设施配建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市民的各种公共需求,实现高效便捷的城市生活和建设良好人居环境。目前我国城市旧区普遍面临公共设施更新升级的问题,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老城区公共设施的更新升级困难重重。该文以南京浦口老镇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探讨了如何从构建社区体系、多方式挖掘用地资源和梳理已开发项目等方面来实现优化和完善老城区公共设施配建的策略方法。  相似文献   

17.
浅议现代城市居住区内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晨 《中外建筑》2010,(4):88-90
居住自古以来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居住区不仅为居民提供居住场所和空间,也为居民提供公共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因此居住区的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应从宏观着眼,从细节入手,考虑各种居民的不同需求,达到人性化设计。本文立足现代城市的居住区内,结合近几年来国内外居住区建设中公共空间的营造,针对当前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建设普遍存在"缺乏人性关怀"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设计人员视角探讨我国居住区公共空间人性化环境的营造方法,从设计理念、设计原则和设计细节要素方面对公共空间设计进行探讨,并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8.
居住区停车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小汽车大量进入居住区已经成为趋势。由于国内尚未出台相应的停车规划导则,在实际建设项目中,对停车方式的选择有很大的随意性。本文在进行居民问卷调查和实例分析的基础上,从居民的主观需求和居住区用地等定额限制条件出发,提出根据“小汽车密度”选择停车方式,以及确定车库规模和服务半径的思路。并指出停车规划应有利于实现人车分流、提高居住区的整体环境质量。建议将有偿停车的部分费用,用于改善居住区环境,同时鼓励居民使用其它交通方式。  相似文献   

19.
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居住区是与居民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区域,其生态环境的好坏对城市人居环境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先介绍了城市居住区生态环境发展的历程:简单绿化阶段、景观介入阶段、生态导向阶段。在此基础上,以天津市宁乐里小区为例,采取实地调研,结合问卷调查,通过Phoenics等分析软件对其平面布局和建筑设计分析、居民出行方式与碳排放量分析、个体社会经济属性等与碳排放量分析和居民室内碳排放量分析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对于城市居住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孙世界  胡明星 《规划师》2009,25(2):72-77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城市主城区居住空间形态也在发生变化,对其特征的研究将加深人们对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本文以杭州主城区26个街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运用定量分析方法,首先从城市空间拓展、社会结构变化、以及政策与市场行为等方面分析居住空间形态特征形成的动力;然后具体分析居住空间用地特征、物质环境特征和居住密度特征,研究杭州主城区居住空间可以分为三个特征明显的区域;并进一步提出未来影响杭州主城区居住空间形态的四个主要因素;从而以此为个案,探讨大城市主城区居住空间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