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并评价食管癌术前分期诊断及手术方案制定应用螺旋CT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4年4月本院诊治的54例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本组患者术前均采用螺旋CT扫描,观察并评价本组患者螺旋CT术前分期准确率,螺旋CT术前诊断淋巴结转移情况及食管癌患者手术方案制定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组患者螺旋CT术前分期准确率高达90.74%,且TNMⅠ-Ⅳ期准确率均较高,与后病理分期诊断结果相近(kappa=0.874);本组患者病理诊断淋巴结转移结果优于螺旋CT(增强CT扫描、CT平扫)术前诊断(P0.05,P0.01),而增强CT扫描淋巴结转移诊断结果优于CT平扫(P0.05);CT-TNM分期、肿瘤位置及肿瘤长度是手术方案制定重要影响因素。结论:螺旋CT对食管癌术前分期诊断及手术方案制定具有积极应用价值,可明确显示病灶状况,从而为临床医师预估食管癌手术方案提供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在初诊食管癌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30例初诊食管癌患者,术前分别采用CT及MRI成像检查,术后行病理分析,观察对比CT、MRI检查及联合检查T、N分期准确率。结果:MRI检查T3-T4分期准确率为84.62%,高于CT检查准确率30.77%(P0.05);联合检查T3-T4分期、N0-N1分期准确率高于CT检查准确率(P0.05)。结论:MRI检查在T1-T2分期中应用价值更高,CT与MRI联合检查在N0-N1分期具有显著优势,可指导临床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结肠癌诊断及分期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疑似结肠癌患者50例,进行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比,观察诊断结果。结果:经手术病理检查,50例患者均为结肠癌,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检查50例结肠癌,诊断敏感度为100%。手术病理检查A期5例,占10.00%,B期15例,占30.00%,C期18例,占36.00%,D期12例,占24.00%;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检查A期8例,占16.00%,B期17例,占34.00%,C期14例,占28.00%,D期11例,占22.00%,两种检查结果对比,P0.05。结论:在结肠癌患者诊断中应用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能有效提高检出率,确定结肠癌分期,安全有效,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16排螺旋CT大螺距(1∶1.75)扫描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检查中的临床应用经验,评估其在严重多发伤救治过程中的价值。方法:对2009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178例多发伤并有CT检查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41例,女性37例,头颈伤34例,面部伤22例,胸部伤78例,腹部伤70例,骨盆及四肢伤65例,体表伤159例。合并休克64例。ISS 10-54分,平均16.3分。178例到院后2h内16排螺旋CT检查。结果:螺旋CT检查时间8-12分钟。15例初检时有漏诊。急诊手术96例,其中启动绿色通道46例,非手术治疗82例。治愈170(95.5%);死亡8例(4.5%)。结论:多排螺旋CT大螺距扫描是严重多发伤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能够明显缩短院内术前时间,尽早明确诊断和手术指征,指导急诊和/或手术医师明确严重多发伤及处理顺序,为提高救治成功率、挽救患者生命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联合MRI检查在晚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晚期子宫内膜癌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病理检查等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单纯CT和MRI检查为对照,考察CT和MRI联合应用对于晚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结果:手术病理分期Ⅲa8例,Ⅲb 12例,Ⅲc 16例,Ⅳa 9例,Ⅳb 5例,CT联合MRI分期判断结果为Ⅲa 7例,Ⅲb 13例,Ⅲc 17例,Ⅳa 7例,Ⅳb 5例,其中有2例被过度估计,3例被低估,准确率90.0%,明显高于单纯CT(64.0%,32/50)及MRI(80.0%,40/50),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和MRI联用对晚期子宫内膜癌术前进行分期,其准确率明显高于单纯CT和MRI方法,为临床评估预后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意义。方法:研究时段自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选定本院收治的肝血管瘤患者100例,均行64排螺旋CT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100例研究对象,检出病灶161个,其中36例多发,占22.36%;89例单发,占55.28%。直径2cm的41例,占25.47%;直径在2-5cm的70例,占43.48%;直径5cm的50例,占31.06%。100例研究对象均成功进行了64排螺旋CT检查,增强扫描表现为进行性、向心性特征。结论:64排螺旋CT在诊断肝血管瘤中准确性较高,且可对肝血管瘤的具体大小、位置做出分析,有助于患者及早接受针对性治疗,临床价值较高,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3.0T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对宫颈癌术前分期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20年2月间本院收治的50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经接受手术治疗并切除病灶后送病理科检测,经手术病理检测确诊为宫颈癌。对所有患者术前的3.0T MRI检查图像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3.0T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检查对宫颈癌分期等指标的评估意义。结果:以手术病理检测结果为宫颈癌诊断分期的金标准,术前3.0T MRI平扫联合DWI检测诊断宫颈癌的准确率为90.00%;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3.0T MRI平扫联合DWI检测宫颈癌Ⅰ期、宫颈癌Ⅱ期、宫颈癌Ⅲ期、宫颈癌Ⅳ期的灵敏度为72.73%、93.33%、93.75%、100.00%。结论:3.0T MRI平扫联合DWI检测对宫颈癌术前分期评估意义较大,分期越高,意义越大,对于分期高的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对患者后续的治疗有显著的积极意义,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8.
詹维伟  严超 《声学技术》2004,23(Z4):45-48
目的探讨经腹超声检查(transabdominal ultrasonography,TAUS)对胃癌浸润深度(T分期)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对64例经活检证实的胃癌患者术前行经腹超声检查(根据胃壁增厚和破坏的情况判断胃癌浸润深度,并运用滑动征判断胰腺和肝脏浸润),并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结果TAUS对胃癌T分期的判断准确率为56.0%,其中T166.7%,T228.6%,T373.1%,T450.0%.TAUS判断胃周各脏器组织浸润的特异性均为100%,而对胰腺、肝脏浸润的敏感性分别为71.4%(5/7)和50.0%(2/4).结论TAUS对胃癌术前T分期的判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其可作为胃癌患者的术前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食管癌术前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多层螺旋CT对37例食管癌患者进行诊断,对肿瘤部位、肿瘤表现、病灶强化特点及远处侵袭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37例患者中,胸上段、中断、下段等部位的发生比例分别3例(8.11%)、8例(21.62%)、14例(37.83%);食管癌患者食管壁多表现为环状增厚或偏心部位不规则增厚;可见气管、支气管(11例,29.73%)及主动脉侵袭(19例,51.35%);经病理诊断淋巴结阳性者22例,CT诊断淋巴结阳性者14例,淋巴结CT阳性检出率为63.64%。结论:多层螺旋CT扫瞄可对食管癌肿瘤部位、肿瘤表现、病灶强化特点及远处侵袭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做出较好的判断,为食管癌手术治疗方案及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GE64排螺旋CT诊断在肝包虫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7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肝包虫疾病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实施GE64排螺旋CT诊断和病理学检查,分析48例肝包虫疾病患者GE64排螺旋CT诊断情况。结果:48例肝包虫疾病患者病理检查时,检出48例,确诊率100%,GE64排螺旋CT检查,检出43例,确诊率89.58%,两种诊断方法进行比较,统计学无意义(P0.05)。结论:GE64排螺旋CT诊断在肝包虫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极高,能够准确的诊断出患者的病灶,为医生提供患者准确的病况资料,制定相应的治疗对策,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排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30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患者行64排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所有原始数据进行冠状动脉三维重建等图像后处理,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并对图像质量进行判定.结果:对比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64排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中度及以上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导性分别为92.5%和96.3%.结论:64排螺旋CT对中度及以上的冠脉狭窄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基本满足冠心病的诊断需求,可作为冠心病高危人群的一种初筛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诊断早期中心型肺癌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有效诊断早期中心型肺癌提供参考。方法:对74例早期中心型肺癌患者肺部行64排螺旋CT扫描,观察肺叶、肺段支气管病变情况并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比较。结果:64排螺旋CT诊断早期中心型肺癌效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64排螺旋CT对早期中心型肺癌进行诊断,可扫描出患者肺叶、肺段支气管的病灶部位及病变情况,且对患者无创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方式,对临床诊断早期中心型肺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陈镇标 《影像技术》2014,(1):20-21,17
目的:对术前乳腺B超及MRI检查对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状态评估中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0年8月-2013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乳腺癌临床患者136例,对其在根治术前行乳腺B超及MRI检查,并以术后病理结果为依据,对乳腺B超及MRI检查在腋窝淋巴结状态评估中的准确性进行评估,并展开对比分析。结果:经比较发现,乳腺B超与MRI检查对腋窝淋巴结状态评估准确性无明显差异(P0.05),二者联合后准确性较单独使用时发生显著升高(P0.05)。结论: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状态评估中乳腺B超、MRI检查的临床准确性无明显差异,联合使用后可有效提高检测准确性,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俯卧位直肠充气CT检查在直肠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内镜诊断或临床怀疑直肠肿瘤的68例患者进行俯卧位直肠充气后的螺旋CT容积平扫及增强扫描。逐例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增强特征,生长方式,侵犯层次,管周筋膜情况,管周淋巴结有无肿大及远处有无转移。结果:6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俯卧位直肠充气螺旋CT检查。表现为直肠壁局限性增厚25例,直肠壁环形增厚及变窄17例,直肠肿块26例,管周侵犯或远处转移32例。结论:俯卧位直肠充气CT检查操作简单、经济,不仅可以定位,而且还可以清晰的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直肠肿瘤的诊断有着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朱婷娅 《影像技术》2012,24(6):18-2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在多发性甲状腺结节诊断中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3月-2012年6月收治的多发性甲状腺结节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并将所有超声、CT结果与术后病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应用超声、CT和两种方法联用的准确率分别为83.33%、75.64%、91.03%,灵敏性分别为67.95%、51.28%、83.33%,特异性分别为85.89%、80.77%、92.31%.超声、CT联合诊断在准确性、误诊率、漏诊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显著好于任意方法单独使用(P<0.05),超声诊断结果虽略好于CT,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和CT作为多发性甲状腺结节的术前辅助诊断手段各具特色,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可达到互补,提高诊断准确率和特异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诊断隐匿性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58例经X线平片(DR)检查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骨折的急性外伤患者于伤后2h-7d行16层螺旋CT检查,薄层重建后行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和三维重建。结果:58例患者经16层螺旋CT扫描后处理确诊鼻骨骨折19例,眼眶骨折10例,肋骨骨折20例,胸腰椎横突骨折2例,股骨颈骨折4例,髋臼骨折2例,胫骨平台骨折1例。结论: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尤其是MPR成像显著提高了细微骨折的检出率,是诊断隐匿性骨折有效而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CT诊断的价值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对患者分别采用CT术前诊断和X线术前诊断。结果:经过研究发现,腰椎间盘突出一般好发于L4-5、L5-S1,对患者采用CT进行诊断,其临床表现比较典型和分辨清晰以及诊断明确,其中CT术前诊断和X线术前诊断与手术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95.2%、52.4%,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诊断,具有准确率高和无后遗症以及无创伤等优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腕、踝关节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腕、踝关节损伤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经DR摄片、单排CT平扫、16排螺旋CT薄层平扫,再将16排螺旋CT薄层横断面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分别获得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及容积再现的图像。结果:16排螺旋CT的检查准确性显著优于DR摄片和单排CT平扫,3种检查的优片率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是一种较新的影像学技术,为临床采取整复固定和手术治疗等措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是诊断腕、踝关节损伤较为快速、准确和经济的检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CT、MRI影像特点,评价两种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脊柱结核患者48例,分别进行X线、CT、MRI诊断,对比相关指标。结果:MRI、CT、X线片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67.42%、56.82%,X线、CT、MRI评估单个椎体结核病灶均破坏范围分别为(35±12)%、(69±14)%、(80±11)%,正常椎体CT值(253±16)、骨桥(552±100)、硬化骨(522±1)、亚正常骨(312±21)、死骨(463±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诊断脊柱结核病变效用较好,但考虑到MRI价格昂贵、检查繁琐以及可能对预后产生不良影响,应结合CT联合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