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Span80-Tween80/异辛烷/FM(4-甲氧基-N-(2-N′,N′-二甲基氨基乙基)萘二甲酰亚胺烯丙基氯化铵)-AM(丙烯酰胺)-H2O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了AM和FM的荧光高分子聚合物(F-PAM).采用透射电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激光纳米粒度仪、荧光分光光度计等测试手段,测定了荧光高分子聚合物(F-PAM)的粒子形态、粒径和粒径分布等微观结构及其荧光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F-PAM为单分散、球形的纳米材料,平均粒径(D)在60~145 nm之间;F-PAM的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为381 nm和462 nm.F-PAM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呈较好的镜像对称关系;F-PAM的相对荧光强度随着其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F-PAM的浓度与其荧光强度呈很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相关系数(R)为0.9953,F-PAM的检测下限为1.83 mg·L-1. 相似文献
2.
3.
选用SPAN80-OP10复合乳化剂,煤油为油相,进行了丙烯酰胺的反相微乳液聚合研究,制得了水溶解速度显著加快的聚丙烯酰胺,并对构成稳定微乳液的乳化剂HLB值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聚合体系的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聚合体系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40-50℃下,将复合乳化体系的亲水/习水平衡值控制在8.33附近,添加适量的醋酸钠,可以维持反相微乳液聚合体系在较长的时间处于均一稳定状态,最终相平衡时微乳液相分率可达0.95以上。 相似文献
5.
6.
采用反相细乳液法,以白油为连续相,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为乳化剂,一种聚合物型乳化剂(聚异丁烯琥珀酸酯与山梨醇油酸酯的混合物)作为助稳定剂,通过正交实验确立了基本乳液体系,考察了微乳化工艺中转速变化、乳化剂体系组成、浓度及单体含量对聚合产物稳定性的影响,并研究了不同单体浓度和聚合时间等聚合工艺对微球粒径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乳化剂含量为3.0%,转速为10 000 r/min下乳化20 min,在单体浓度55%,亲水疏水平衡值(HLB值)为5.5,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聚合时间为6 h时,可以得到固含量35%以上、粒径数百纳米的长期稳定的亚微米级聚丙烯酰胺微球乳液。 相似文献
7.
8.
9.
丙烯酸酯反相微乳液聚合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混合单体为连续油相、十二烷基硫酸钠为乳化剂、丙烯酸为反应性助乳化剂构建的反相微乳液体系,以偶氮二异丁腈引发微乳液聚合,系统考察了引发剂浓度、乳化剂浓度、助乳化剂浓度、水相质量分数及反应温度对表观聚合速率的影响.讨论结果表明,微乳液聚合中液滴成核相当重要,聚合速率随体系中引发剂浓度、丙烯酸浓度、水相质量分数及聚合温度的升高而加快,随体系中乳化剂浓度的增大而降低,并得出动力学关系式,且聚合反应表观活化能为114 kJ8226;mol-1. 相似文献
10.
丙烯酰胺微乳液聚合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微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万的速溶聚丙烯酰胺(PAM).研究了聚合条件对产物分子质量的影响,诸如单体浓度、引发剂、温度、pH值、氨、脲及乳化剂的用量对PAM分子质量的影响,并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分析了产品速溶原因. 相似文献
11.
12.
对辛烷/Span80-Tween60/丙烯酰胺/水反相微乳液聚合的研究表明,其反应速度快,不到30min单体转化率即可达90%以上。聚合过程中基本不存在恒速期,聚合速率在转化率接近20%时达到峰值后随即迅速下降。通过进一步考察单体浓度([M])、引发剂浓度([I])、乳化剂浓度([E])、乙酸钠浓度以及反应温度对转化率为5%时的聚合速率(Rp,5%)和最大聚合速率(Rp,max)以及聚合物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v)的影响,得到如下动力学关系式:Rp,5%∝[M]1.02[I]0.45[E]-0.3… 相似文献
13.
14.
聚丙烯酰胺的反相微乳液聚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配方主体确定的情况下,研究了引发剂浓度、聚合前通氮除氧时间、聚合降温后持续反应温度及时间等次要因素对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聚合的影响。正交实验方案结果表明,引发剂浓度及聚合前通氮除氧时间是影响产物相对分子质量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聚合降温后持续反应温度及时间是影响单体转化率的主要因素;最佳方案如下:引发剂浓度为2 g/L,聚合前通氮除氧时间为15 min,聚合降温后40℃持续反应,持续反应时间1 h。根据最佳方案制得了固含量37.0%、相对分子质量12.8×106的稳定、速溶的聚丙烯酰胺微乳液。 相似文献
15.
The polymerization of acrylamide in a water/oil cationic microemulsion initiated with a water-soluble radical initiator, potassium persulfate (KPS), was investigated. The kinetics of microemulsion polymerization clearly shows a two-stage process; when the initiator is dissolved in a monomer solution before the emulsification, the reaction rate is higher than it would be if added after the emulsification. The activation energy of the polymerization is affected by the cosurfactant. Information about the microstructures of polyacrylamides is derived from X-ray diffraction, DSC, FTIR, and laser-Raman studie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orientation behavior of microemulsion polymerization increases the crystallinity of polyacrylamide and the polar group (—NH2) is coiled in the inner part of the polymer particles compared to solution and water/oil emulsion polymerizations. © 1998 John Wiley & Sons, Inc. J Appl Polym Sci 67: 747–754, 1998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反相微乳液聚合引发剂对聚丙烯酰胺分子质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以三种引发剂体系为引发剂,从引发机理出发,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聚合中引发剂种类、引发剂浓度、反应温度、单体浓度等对聚丙烯酰胺(PAM)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发剂种类对水溶性PAM相对分子质量有显著的影响;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和偶氮二异丁腈复合引发体系是合成高相对分子质量PAM的有效引发体系。该引发体系在反应温度为40℃,氧化还原引发剂与偶氮的质量比为1∶4,单体浓度为20%,引发剂浓度为0.3%,pH为9的最佳条件下合成的PAM相对分子量为1.44×107。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