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分析了红外无线通信发展状况,探讨了基于红外线的光无线局域网的IrDA协议、组网方式,给出了一种基于RS232接口的计算机无线光组网的设计实例.并将红外接入技术与篮牙技术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红外无线通信发展状况,探讨了基于红外线的光无线局域网的IrDA协议、组网方式。给出了 一种基于RS232接口的计算机无线光组网的设计实例.并将红外接入技术与篮牙技术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超宽带光载无线系统及其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微波光子技术的超宽带光载无线(RoF)系统是未来低成本、高性能超宽带无线接入网络的重要解决方案,前人已有许多研究成果。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文章设计了基于全光矢量调制技术的光载无线(RoF)系统,使信号的频谱效率进一步提高;基于毫米波相移键控调制的全双工光载无线系统,可以大大简化基站的结构和光纤的铺设;多业务混合传送的光载无线系统,可以同时承载有线和多个无线信号的业务。文章还展示了一种基于RoF的高清视频传输平台。  相似文献   

4.
现有的绝大部分应用于各类工业环境无线解决方案是基于传统射频的技术范式,存在电磁干扰、工业数据泄露等潜在风险,众多研究机构正积极地将多样的无线光技术引入到工业智能场景.为了清晰阐述无线光技术在工业场景应用的研究进展,分别从工业无线光多载波传输、多输入多输出(MIMO)传输、定位和原型通信系统实验这些方面进行了梳理,初步给...  相似文献   

5.
混合光无线宽带接入网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无线接入”是近年来才被广泛重视的研究问题,将光和无线两者结合的优势就是光无线接人最大的特点,即实现宽带灵活的信息接入。凡是以实现光和无线通信无缝对接为目标的技术都可以被纳入这一范畴。这包括混合光无线接入,自由空间光通信,光载无线等众多范围。混合光无线接入产生了混合光无线宽带接入网,本文对混合光无线宽带接入网的结构及光载无线技术在混合光无线宽带接入网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光载无线技术是三网融合关键技术的极具前景的解决方案.本文介绍了面向三网融合的光载无线系统的架构,对光载无线系统的调制、传输、放大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基于此搭建了光载无线系统实验平台,指出了三网融合快速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长期演进系统(LTE)的网络架构以及小区组网方式,通过与光载无线系统(RoF)的对比,设计了一个基于光载无线技术的LTE系统.针对LTE-RoF系统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给出了该系统在高速铁路中的应用,指出光载无线技术和LTE的结合是未来通信领域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构建了基于微波光子倍频的光载无线传输系统。基于偏振调制器实现了六倍频光毫米波产生,利用马赫增德尔调制器实现了QAM信号调制并进行光载无线传输,测试了41.5GHz QAM信号调制和10km光载无线传输光纤传输之后的QAM信号星座图。该系统实现了远距离音视频或高清数字信号传输。  相似文献   

9.
针对传统高铁通信系统中用户通信频繁中断和轨道安全等问题,介绍了无线光通信技术在高铁通信中的应用,主要围绕高铁无线光小区切换、光跟瞄、光轨道监测和光通信实验这4种技术,分析了高铁无线光通信信道模型,包括湍流、雨天和雾天信道模型.最后展望了高铁无线光通信技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无线光CDMA接入网的基本原理,分析了适合无线光CDMA接入网的拓扑结构,详细阐述了将无线光CDMA技术应用到接入网中所具有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最后展望了无线光CDMA技术接入网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基于LDPC码和BPPM的无线光通信系统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克服光在弱湍流大气条件传输时,光强闪烁造成的突发错误,在已知信道衰落信息(CSI)和未知信道衰落信息(NCSI)条件下,研究了基于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和二进制脉冲位置调制(BPPM)的无线光通信系统性能,论述了BPPM光通信信道对称性的特点,并与基于LDPC码和OOK调制的光通信系统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NCSI和CSI情况下,基于LDPC码和BPPM的光通信系统相对于基于LDPC码和OOK调制的系统均有更优异的差错性能;在NCSI情况下,基于LDPC码和BPPM的光通信系统的性能相对于CSI情况下的系统性能损失并不大;且采用LDPC码BPPM相对于LDPC码OOK调制的光通信系统,随着湍流强度的增大系统性能损失较小。因此,基于LDPC码和BP-PM的光通信系统在不需要信道衰落信息估计的情况下,能获得较大的编码增益,便于工程实现,在无线光通信中将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无线光通信系统的性能,提出并分析了基于Turbo码的无线相干光通信系统。对无线光通信系统中的衰减和噪声进行了分析,并通过Matlab仿真得出了特性曲线。借助系统的误码率,通过对比基于Turbo码的BPSK调制的无线相干光通信系统与BPSK调制的无线非相干光通信系统和未编码无线光通信系统性能,得到无线相干光通信系统借助Turbo编码技术,可以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节省发射光功率,提高了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13.
基于以太网的红外无线通信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红外无线通信应用于标准的室内10Base T以太网(Ethernet)中,在点对点红外无线通信的基础上实现了与以太网兼容的红外无线通信系统;通过红外无线适配卡将以太网的曼彻斯特编码转换成适于红外无线传输的4脉冲位置调制编码,同时将以太网帧格式在其物理层上进行处理,把以太网的传输媒质从有线的铜缆双绞线转换为红外光线;并根据红外器件的发光特性,应用光学准直透镜有效地拓展了传输距离。  相似文献   

14.
基于Turbo码的大气无线光通信系统特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谢伟良  汤俊雄 《中国激光》2003,30(9):835-838
提出并分析了基于Turbo码的大气无线光通信系统 ,针对大气无线光通信中的各种衰减和噪声分别进行了分析 ,通过仿真得出了特性曲线。比较了基于Turbo码的大气无线光通信系统与未编码大气无线光通信系统 ,发现Turbo码技术能够很好地补偿和克服各种衰减和噪声 ,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使系统的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针对室内漫射光无线通信问题,提出一种采用离散多音/正交幅度调制和空时块编码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光无线通信技术.基于离散多音/正交幅度调制技术,并通过考虑室内全光无线信道的脉冲响应和其噪声特性,建立起室内红外光无线链路的信道模型;再采用空时块编码技术,提出一种实现室内漫射光无线通信的MIMO无线通信系统,并通过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信道编码技术对无线光通信副载波系统差错性能的影响,基于无线光通信链路噪声特性,建立了大气信道等效数学模型。采用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作为信道编码方式引入无线光通信,在不同光强闪烁指数下对基于副载波相移键控调制无线光通信系统进行了差错性能仿真,比较分析了LDPC编码前后副载波调制系统的误比特率,并对二相相移键控及四相相移键控两种系统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副载波二相相移键控调制系统的差错性能优于四相相移键控系统,同时LDPC码在弱湍流信道具有优越的纠错能力,可以获得比未编码系统较高的编码增益,在无线光通信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水下无线光通信(UOWC)具有保密性好、容量大、传输速度快等优点,可应用于水下信息传输、资源勘查等领域,通信链路的快速建立和持续稳定是水下无线光通信实际应用的基本条件。在平台扰动和海水信道杂质干扰的条件下,如何实现远距离的快速对准是水下无线光通信必须解决的问题。针对水下无线光通信过程中系统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的链路由于干扰问题引起底层平台不断移动而无法对准的问题,搭建了一个基于激光二极管(LD)的水下无线光自动对准系统,该系统具有自动对准控制的特点,即系统在底层平台移动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实现链路的对准。  相似文献   

18.
汪锋  孙开江  向小梅 《激光技术》2015,39(4):510-514
为了压缩水下无线光通信系统中接收光信号的动态范围、提高有效通信距离,从自动增益控制技术的基础理论入手,利用光电倍增管增益可随工作电压改变的特性,设计出基于光电倍增管实现的自动增益控制电路,其数字控制部分以单片机为核心,并在空气中模拟水下实验。结果表明,该电路可以对接收光信号实现40dB的压缩,提高了水下无线光通信的有效范围。  相似文献   

19.
The Optic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OWC) offers the high capacity of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with the flexibility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ince it works in the optical region of the ElectroMagnetic (EM) spectrum, it guarantees safety and security which are critical in radio and microwave frequency communication. The principal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indoor OWC systems on these guaranteed features, and safety and security are jointly denoted by the term green. The high obstacle impermeability of optical signals and their directivity strengthen the security of indoor OWC data transmission. The confidentiality and authenticity of optical wireless data can also be preserved with the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 (QKD). This paper provides a technological overview and a review of literature about the OWC system that helps to identify the challenges in the path of a ubiquitous deployment of gre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Significant advancements in the sources and detectors are discussed together with the coding, modulation and multiplexing techniques for making highly robust OWC links. The ubiquitous deployment of green OWC necessitates the development of optical transmitters and receivers,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techniques, incorporation of uplink and energy harvesting abilities, and safety and security enhancement techniques. Hence, a special 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se aspects and their challenges towards the green implementation. Furthermore, the paper explores some significant indoor applications based on the OWC that have great impacts on the Next Generation Networks (NGN) an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