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QPSK信号相干解调时的载波同步是设计QPSK全数字接收机的一个技术难点,它有两个方面,一是载波频偏估计,二是载波相位估计.本文对载波频偏估计算法进行研究,介绍了一种全数字化载波频偏估计器算法,对它进行数学分析,提出了改进的简化算法,通过计算机仿真对两种算法的性能做了比较.仿真结果表明,简化算法是可行的,并具有相对简单、更易于用DSP器件实现的优点,适合于工程实现.  相似文献   

2.
代涛  陈大海 《现代电子技术》2007,30(19):112-114
时钟同步和载波同步是接收机的关键问题,传统模拟解调可靠性、稳定性差,调试复杂。介绍了一种高码率QPSK全数字接收机的定时同步和载波同步方法,他采用数字转换跟踪环和COSTAS环实现同步。同步计算全部由软件实现,设计灵活。仿真及实测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适合FPGA实现。  相似文献   

3.
遥控副载波信号的软件解调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适合于突发模式下的PSK信号遥控副载波解调方法,其目的是对于突发副载波信号接收时实现快速可靠的捕获,并进行载波同步和位定时同步。文中设计的解调器是有别于传统解调器的全数字接收解调器,利用软件无线电的思想用软件方法实现解调,介绍的Viterbi载波同步算法和Gardner位定时同步算法结构简单,易于利用数字硬件实现,仿真结果也验证了此解调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在FPGA中用costas环实现载波同步和数字下变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数字costas环的基本原理及其实现技术.数字costas环能够很好的实现数字载波同步和数字下变频.首先从理论上对数字costas环进行了分析,然后介绍了在Xilinx的FPGA芯片XC2V500完成的硬件实现,它有效的完成中频70M,码流10Mbps的QPSK信号的载波同步和数字下变频.  相似文献   

5.
在FPGA中用costas环实现载波同步和数字下变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数字costas环的基本原理及其实现技术。数字costas环能够很好的实现数字载波同步和数字下变频。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对数字costas环进行了分析,然后介绍了在Xilinx的FPGA芯片XC2V500完成的硬件实现,它有效的完成中频70MHz,码流10Mbit/s的QPSK信号的载波同步和数字下变频。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QPSK调制信号的特点,提出了基于状态机的全数字解调算法,并根据QPSK信号的传输特点获取载波频率,实现了对中频QPSK信号的解调。设计针对信号的频率偏移增加了容差处理,对相位的偏差有较大的容忍裕度,降低了解调误码率。整个设计基于Quartus Ⅱ平台,用VHDL语言编程实现。经过软件仿真和硬件测试,验证了该设计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一种用数字锁相环对QPSK信号解调的方法,并将该算法在FPGA硬件中实现,给出了硬件实现FPGA的解调效果及解调的性能指标。通过解调算法和原理上的分析对QPSK信号解调全过程进行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8.
正交相移键控(QPSK)调制解调方式广泛应用于深空通信、数字卫星通信等高速系统中,高动态QPSK信号具有较大的多普勒载波频偏,针对现有的解调算法对QPSK信号频偏估计范围小、精度较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高动态QPSK信号解调算法。该算法利用基于Zoom-FFT的Quinn频率估计算法对载波频偏进行估计,将频偏估计分为粗估计和精估计两个过程,对估计所得频偏进行补偿后利用Costas环完成载波同步。在MATLAB中对算法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实现对高动态大频偏QPSK信号的有效捕获,与传统的解调方式相比,该算法对载波频偏的估计范围更大,且具有更高的频偏估计精度和更好的误码性能。  相似文献   

9.
王伟  张斌  吴松 《电光与控制》2012,19(6):92-96
无人机着陆采用微波着陆系统(MLS)作导航系统具有很大优势,针对MLS信号高精度2DPSK解调和AM解调的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FPGA的中频数字化解调方案;分析了改进科斯塔斯环法(Costas)实现载波同步及数字正交AM解调的原理;重点介绍了利用坐标旋转数字式计算机(CORDIC)算法实现数控振荡器(NCO)、鉴相、AM解调关键模块的设计过程。该算法采用流水线结构,只有加法和移位,资源消耗低、效率高、易于FPGA实现。应用VHDL硬件语言进行编程,采用同一电路完成了2DPSK解调和AM解调。仿真结果证明了方案的可行性和准确性,该方案可广泛应用于多种数字中频接收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针对矢量信号分析仪、监测接收机等通用测试仪器的研制,该文研究了多制式可变速率矢量信号解调算法,基于FPGA设计实现载波同步与符号同步,并进行软件仿真与硬件测试.仿真结果表明,该FPGA算法可满足码元速率400 symbol/s~5 Msymbol/s范围任意可变,实现包含ASK、FSK、PSK、QAM在内的多制式矢量信...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信道编码技术对无线光通信副载波系统差错性能的影响,基于无线光通信链路噪声特性,建立了大气信道等效数学模型。采用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作为信道编码方式引入无线光通信,在不同光强闪烁指数下对基于副载波相移键控调制无线光通信系统进行了差错性能仿真,比较分析了LDPC编码前后副载波调制系统的误比特率,并对二相相移键控及四相相移键控两种系统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副载波二相相移键控调制系统的差错性能优于四相相移键控系统,同时LDPC码在弱湍流信道具有优越的纠错能力,可以获得比未编码系统较高的编码增益,在无线光通信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基于DSP的无线宽带通信接收机信号同步模块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娟 《电子设计工程》2014,(4):173-175,178
基于目前无线通信领域飞速发展,为促进嵌入技术在无线通信领域的应用,DSP是目前应用最热门的嵌入式处理器之一,在无线通信领域应用很广.本文采用DSP嵌入式处理器,通过软硬件相结合的方法,结合软件设计与验证试验,得出无线宽带通信接收机信号同步模块的设计方案.本文重点是从信号同步原理和信号同步实现两方面入手研究了利用DSP实现无线宽带通信系统信号同步模块的设计.  相似文献   

13.
针对光无线通信系统接入业务的灵活性,设计了一种能够将多种业务信号复接起来,通过光无线方式进行通信的通用型复接系统.复接核心采用双口存储缓冲的方式,实现了不同速率信号的码速调整;通过处理机对各支路进行具有优先级的轮询,实现了复接时带宽的按需分配.该系统具有较高的通用性和复接效率,有利于充分发挥光无线通信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5·12汶川地震’’灾后通信应急措施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震后采用的无线通信恢复手段入手,着重从无线通信方式恢复GSM网络传输、卫星通信方式恢复灾区通信和如何增强移动通信基站自身抗毁能力三个方面分析无线通信应急措施。本文还针对震后通信恢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5.
杨晋生  苑露露 《信号处理》2022,38(2):232-240
随着数据传输速率的不断增长,6G无线通信系统需要采用新的频谱资源.太赫兹频段因其具有高带宽、高速率等特点,在未来的无线通信领域具有极大的优势.另一方面,为了应对未来无线通信网络全球覆盖的要求,6G通信网络需要集成地面通信网络和空间通信网络.本文利用射线追踪理论,对太赫兹频段的星间通信链路的确定性信道模型进行了研究.由于...  相似文献   

16.
IEC60870-5-101规约在无线通信中一般采用平衡式传输方式。文章首先对规约平衡式传输格式进行了简单说明,然后给出了规约的通信机制。结合规约在配电自动化系统中的实际应用,对通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处理意见。该规约已广泛应用于配电网无线通信系统,在配电自动化的无线通信方面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大气光强闪烁会明显降低无线光通信的通信质量。为了降低这种影响,进行了卷积交织结合(1/2,7)卷积编码用于无线光通信系统的实验及仿真研究,完成了相应的实验光机和通信电路的研制,设计了OOK方式调制785nm半导体激光器的方案应用于室外无线光通信系统。理论和实验结果都表明,设计的差错控制编码技术在弱湍流条件下,较好地提高无线光通信系统的通信性能。此外,外场实验和仿真结果还反映出,大气湍流引起的光信号的深衰落会明显影响系统的通信误码率,提高交织器的交织深度可以有效地抑制其影响。  相似文献   

18.
网络编码在MANET最小能量多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安喜  裴炳南 《通信技术》2008,41(4):105-107
网络编码理论是当代信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特设网络(MANET)是由-组带有无线收发装置的移动终端组成的一个多跳临时性自治系统,利用网络编码理论解决MANET中最小能量多播问题是无线通信中新的研究热点之一.文中阐述了网络编码基本理论在无线通信中应用的技术原理,然后通过构建无线网络节点分层模型分析了基于网络编码的MANET最小能量求解过程,为解决该类型网络中能耗问题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Research has been going around the globe to overcome the challeng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users, such as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load sharing, and increased capacity. 5G is emerging as a budding prospect for fulfilling demand and overcoming these challenges. For meeting the increased demands, new technologies such as relays in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and small cell access points have been introduced. However, these introductions have opened up security issues in the 5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security issues of the 5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nd analyzes the effect of a bandwidth spoofing attack using game theory on the small cell access point in 5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This article also proposes an adaptive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using a hidden Markov Model for detecting an intrusion on small cell access point in a 5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相似文献   

20.
Fuzzy Reasoning for Wireless Awarenes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hybrid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s where both wired and wireless links exist, performance of the quality-of-service (QoS) provision can be enhanced if an application knows whether there exist wireless links in the communication channel and adapts its behavior accordingly. This paper presents a scheme using fuzzy reasoning to make applications wireless-aware. Based on the studies of statistical patterns of round-trip time (RTT) in communication sessions via wired and wireless links, the mean value and variance of RTTs are used as fuzzy inputs, and the confidence of existence of wireless links in the communication channel as the fuzzy output. Simulations and experiments show that fuzzy reasoning for wireless awareness (FuRWA) is a feasible way to enhance QoS in hybrid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s at the application layer. FuRWA adds intelligence into endpoints without modifying protocol stacks, and can handle scenarios where a wireless link is an intermediate component of a communication pa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