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璐  郭丽霞 《华中建筑》2021,(1):110-114
城市色彩是最能直观反映城市的文化特色、历史风貌以及居民审美情趣的元素之一.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色彩风貌是体现地域文化、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因庙而生、因商而兴"的草原城镇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与民族文化环境,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城市色彩文化.以呼和浩特市历史文化街区为例,以色彩地理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实地...  相似文献   

2.
毛露  李长奇 《安徽建筑》2012,19(6):42+83
藏族城镇如何在城镇建设的高潮期,保持其固有的地域性风貌特色?文章分析了藏族城镇风貌特色的构成要素,从自然环境、宗教文化、民俗生活、城镇布局、建筑风格和城镇色彩六个方面,深入探究了新时期藏族城镇建设中风貌特色的地域性表达。  相似文献   

3.
西藏的宫殿、寺庙、佛经、唐卡、酥油花、以及传统建筑和令人目眩的藏族服饰、头饰等等,到处都弥漫着浓浓的宗教色彩.由于历史上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城镇大都是以佛教经堂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城镇与寺庙结合一体.拉萨,藏语意为"神圣的土地",从公元7世纪以来,一直是西藏政治文化宗教的中心.建在拉萨市内普陀山上的布达拉宫,是其最辉煌的宫殿建筑.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城镇发展模式成为中国特色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四川藏区民族城镇发展受到区域位置、地理环境、宗教、政治、经济、文化、传统风俗等动力机制的影响和制约。文章以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城镇发展为例分析和探讨城镇的发展动力,找出城镇发展的规律,对其他城镇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希望为城乡统筹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9)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文中简称黔东南州)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是贵州省东线旅游胜地,是苗、侗民族最大的聚居地和苗侗旅游资源富集区,本文通过整理、分析、归纳黔东南州全域旅游资源,将黔东南州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旅游体系、人文旅游资源体系、民族特色宗教文化资源旅游体系(苗侗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旅游体系)、特色城镇旅游体系和特色旅游产品体系五大类,呈现出旅游资源种类多、质量高;片区集中,全域分布;多元文化和谐共生发展的特点,有利于当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建筑色卡》和孟塞尔色彩体系为基本研究工具,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并且对比分析了湖南地区汉族、土家族和侗族三个民族典型礼制建筑色彩基本状况。指出建筑材质是礼制建筑色彩主体色和辅助色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土家族、侗族礼制建筑的点缀色依然遵循本民族传统文化色彩习俗,汉族则受湖湘文化影响深远;民族审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三个民族礼制建筑色彩的应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应传承各民族传统色彩用色特点,科学开展礼制建筑的修缮、维护和新建设计。  相似文献   

7.
宗教是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本文试图通过宗教这种文化因素来解析城镇空间和地域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显示出,影响藏地城镇空间的文化因素,并不完全在于宗教本身,更在于宗教影响下的社会生活方式。宗教正是通过世俗化,调和了仪式性习惯和行为习惯的矛盾,调和了文化之于城市化的某些矛盾,从而更强化了城镇的地域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概述藏族艺术的民族精神和工笔人物画的结合特点,从色彩、文化特质、宗教形式来呈现民族艺术的博大精深,上升到审美语境的新层面。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4)
概述藏族艺术的民族精神和工笔人物画的结合特点,从色彩、文化特质、宗教形式来呈现民族艺术的博大精深,上升到审美语境的新层面。  相似文献   

10.
西部大开发及新型城镇化政策为 川西北少数民族小城镇带来发展机遇,同时 城镇空间的地域特色面临现代化冲击,研究 小城镇的空间演变规律,对城镇空间的文脉 传承有重要意义。以川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典 型的小城镇鲜水镇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田 野调查、定量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重建 了城镇10 0年的演变进程。研究表明:鲜水 镇在时间上可分为茶马互市(1662年之前)、 宗教带动(1662—1910年)、立县更名时期 (1911—1949年)、和平解放(1950—1980 年)、震后重建(1981至今)五个时期;空间 上,呈现出城镇功能结构沿过境公路扩展、 街巷自然生长、城镇风貌汉藏融合的特征。 影响鲜水镇城镇聚落演变的主要因素中,“茶 马互市”和宗教传播、过境交通、地震、多民 族融合是城镇空间特征形成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17)
云南民族地区基督教的本土化可以分为教会组织的本土化与宗教文化的本土化。教会自身的本土化以"自传、自治、自养"的"三自"为核心内容。宗教文化的本土化则体现为以民族文字《圣经》的翻译和基督教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融合。经过百余年的进程,本土化业已完成。  相似文献   

12.
拉萨自古以来就是藏族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中心,受到地域自然条件和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形成了独具高原特色的建筑色彩环境。拉萨城市建筑色彩除了色彩本身的特性外,还逐渐演化成为一种高原文化信息的传递媒介,它含有地域文化附加在其上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拉萨城市和藏民族的文化。从拉萨历史沿革入手,分析了拉萨城市传统建筑色彩形成的影响因素,对拉萨传统城市建筑色彩的内涵及形态表现进行了深入剖析,为拉萨城市建筑色彩进行整体规划和控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建筑色彩作为建筑视觉表征的重要方面,能直接反映地区民族特征和文化内涵。甘肃省甘南地区的藏族人民受青藏高原独特地理环境及宗教思想的熏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俗和审美。甘肃省甘南地区的藏民族建筑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建筑,这种独特的民族特色在建筑色彩的运用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显得独具魅力。本文深入探讨了甘肃省甘南地区藏民族建筑色彩特点及应用。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9)
境内外宗教势力善于借助各种文化载体,通过出版带有宣教色彩的图书,在大学中开设带有宣教色彩的课程、讲座及组织有宣教色彩的文化交流活动等来对大学校园实施隐性宗教渗透,以影响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政治立场、文化观念等。  相似文献   

15.
森林文化体系下内蒙古呼伦贝尔 地区以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以及 俄罗斯族为代表的各少数民族因传统生产 生活方式的差异,产生了形态各异的传统居 住方式。通过实地调研与文献分析对各少 数民族传统民居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其产 生异同的原因,并总结出森林文化体系下相 近的自然环境特点、多民族融合的聚居状 态,以及相通的宗教与精神信仰使它们具 有许多共同特征,进而为内蒙古呼伦贝尔少 数民族民居的地域性创作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6.
采用城市色彩定量分析和比较的研究方法,使用以GB/T 18922—2008《中国颜色体系》为基础的《中国建筑色卡》作为记录和分析色彩数据的基本工具,研究寒地城市哈尔滨的景观色彩特征,并从严寒气候特征、历史文脉和快速城镇化等因素出发,综合分析城市色彩的形成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哈尔滨的城市主色调以稳重温和的淡黄色与现代感的暖灰色为主,寒地地理环境导致建筑立面色彩更加温暖明亮,俄式建筑风格及相关宗教文化,以及快速城镇化城市建设的转型也影响了城市色彩特色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5,(21)
在对黎锦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黎锦图案精美,色彩古朴艳丽,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代表着中国民族文化群体的宇宙观、美学观、审美喜好、内心情感和民族精神,反映了中原文化的哲学体系、艺术体系、造型体系和色彩体系。试图通过对黎族历史的梳理,多角度、全方位了解黎族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与演变,深入研究黎锦图案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并与其他民族图案进行系统比较,凸显其学术特色。据此,从美学和传统文化的角度,对黎锦图案的形式美和色彩美展开探讨和挖掘,体现美学的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地域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民族文化内涵深厚地区的特质展开西北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研究,并以甘南地区小城镇木耳镇为实践对象,提出保护地域文化、发扬民族特色、打造民族地区特色旅游小城镇的规划、建筑、建造策略,以期重塑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镇风貌,促进城镇健康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9.
1.前言
  “丝绸之路”最早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 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在其著作《中国》中提出来的,丝绸之路中国段作为整个丝绸之路交通线路的起始部分,其沿线城镇发展历时数千年,见证了中外商贸、宗教、文化、政治交流历程,以及若干重大的历史事件,是人类与环境融合的代表性实例。对沿线城镇的研究涉及到民族安定、区域发展、生态安全等尖锐的现实问题,并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因此,对丝绸之路中国段沿线城镇的系统、量化研究对于面对新型城镇化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双重机遇下的沿线城镇发展具有重大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丝绸之路"最早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在其著作《中国》中提出来的。丝绸之路中国段作为整个丝绸之路交通线路的起始部分,其沿线城镇发展历时数千年,见证了中外商贸、宗教、文化、政治交流历程,以及若干重大的历史事件,是人类与环境融合的代表性实例。对沿线历史城镇的保护研究涉及到民族安定、区域发展、生态安全等尖锐的现实问题,并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因此,对丝绸之路历史城镇的保护、更新及文脉传承研究对于面对新型城镇化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双重机遇下的沿线城镇发展具有重大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