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低熔点聚丙烯(LPP)与高熔点聚丙烯(HPP)的共混物为原料,CO_2作为发泡剂,使用自制高压反应釜进行发泡。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和旋转流变仪剖析共混物的热行为与流变行为,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发泡后的泡孔形态。结果表明:HPP的加入使共混物的熔融温度与结晶温度向高温方向移动,HPP作为物理交联点,可显著提高共混物的熔体强度,减少泡孔合并与坍塌,提高泡孔密度,泡孔直径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2.
聚丙烯共混体系结晶行为及发泡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均聚聚丙烯(PP-H),嵌段共聚聚丙烯(PP-B)及其共混体系为研究对象,以超临界CO2为发泡剂,选择典型工艺条件进行发泡实验,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和偏光显微镜研究共混前后样品的结晶行为和球晶形貌,通过熔体流动速率测试仪间接表征其熔体强度,然后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泡样品的泡孔形态,比较其发泡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在共混比例为70∶30的PP-H/PP-B共混体系中,由于结晶温度较高,PP-B不仅可以作为结晶成核剂,细化球晶并提高结晶密度,而且还可以作为物理交联点,提高体系的熔体强度。这两方面的改变有效地改善了共混体系的发泡性能,使其泡孔尺寸显著减小,泡孔密度有所提高并且没有明显的泡孔塌陷。  相似文献   

3.
《塑料科技》2019,(11):35-39
以不同共混比例的低熔点聚丙烯和普通共聚聚丙烯为原料、CO_2为发泡剂,制备了聚丙烯共混发泡材料。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旋转流变仪考察了该共混改性聚丙烯的熔融性能、乙烯含量以及熔体强度,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改性聚丙烯发泡后的泡孔形态。结果表明:低熔点聚丙烯的加入使共混体系的熔体强度显著降低,当其用量为20份时,发泡材料的泡孔形态达到最佳,此时发泡倍率、泡孔直径和泡孔密度分别为14.38倍、658μm和1.54×10~5个/cm~3。  相似文献   

4.
采用自行研制的高熔体强度聚丙烯(PP),通过挤出片材发泡实验,研究了口模温度、挤出温度、螺杆转速等工艺条件以及PP熔体强度和发泡成核剂对片材发泡效果的影响。PP发泡片材最佳挤出工艺条件为:挤出温度210℃,口模温度160℃,螺杆转速40 r/min。PP熔体强度为13 cN,发泡成核剂用量为6 phr时,发泡片材密度最低(0.450g/cm~3),片材表面光滑平整,挤出发泡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发泡聚丙烯是一种环保型的轻质泡沫材料,因其具有良好的隔热、压力回弹性、重量轻、环境友好等特性,近些年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电子及食品包装、建筑构造、航天军事等领域,但普通聚丙烯熔融状态下熔体强度低,导致发泡难度大,诸多学者围绕这一技术难题进行研究。本篇文章介绍了挤出发泡聚丙烯的工艺和机理,同时着重介绍了用于发泡的高熔体强度聚丙烯(HMSPP)的工艺方法。  相似文献   

6.
利用熔体流动速率测试仪和转矩流变仪对不同比例的高熔体强度聚丙烯(HMSPP)/低密度聚乙烯(PELD)共混体系的流变行为进行研究,并对共混体系的流变数据进行分析.随后采用超临界CO2作为发泡剂进行了HMSPP/PE-LD共混体系的挤出发泡研究,并通过真密度计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了发泡材料的表观密度和泡体结构参数.结果表...  相似文献   

7.
采用物理发泡剂和化学发泡剂的组合发泡剂对聚丙烯(PP)和高熔体强度聚丙烯(HMSPP)在自制的单螺杆串联单螺杆挤出发泡机组上进行挤出发泡试验。通过真密度计/开闭孔率测定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发泡制品的密度、发泡倍率和泡孔形态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组合发泡剂后,大部分PP和HMSPP发泡制品的泡孔密度提高,发泡倍率增加,泡孔尺寸分布更加均匀,泡体结构优于单独使用物理发泡剂或化学发泡剂的发泡制品。  相似文献   

8.
采用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为引发剂,苯乙烯(St)为助引发剂,双螺杆挤出机为反应器,使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接技到聚丙烯(PP)链上。通过FT-IR等测试方法对接枝PP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727cm^-1处有较为明显的羰基吸收峰;抗熔垂能力的测定表明,接枝反应有效地改善了PP的熔体强度,从而得到适于挤出发泡的聚丙烯接枝改性优化配方:PP100份、GMA8份、DCP0.06份、St3.5份。  相似文献   

9.
聚丙烯发泡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阐述了聚丙烯发泡材料的性能,分别从直接使用高熔体强度PP、化学交联/接枝改性、共混/填充改性这三种提高PP发泡性能的途径上对目前聚丙烯发泡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采用PP与PE-HD共混的方法来改善PP的发泡性能,并从共混体系的熔体强度和结晶性能两个方面分析PE-HD含量对泡孔结构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PP/PE-HD共混体系的熔体强度随着PE-HD含量的增加先升高后减小,在含量为30%(质量分数,下同)时熔体强度最高。随着PE-HD含量的增加,共混体系中PP和PE-HD的熔点先升高后降低,PP的结晶度先减小后增大,而PE-HD的结晶度却逐渐增加。在含量为30%时,PP和PE-HD的熔点最高,PP的结晶度最小。PP与PE-HD共混以后,泡孔结构有了很大改善,且与熔体强度和结晶度相对应,泡孔结构在PE-HD含量为30%时最好。  相似文献   

11.
通过DSC、XRD和偏光显微镜研究了线形聚丙烯/长链支化聚丙烯共混物的结晶行为、结晶结构和结晶形态。研究结果表明:长链支化聚丙烯的结晶温度比线形聚丙烯提高10℃左右;共混物的结晶行为与长链支化聚丙烯类似,所形成的球晶多而小;由于结晶温度提前,长链支化聚丙烯的作用类似于结晶成核剂,率先形成的晶核具有物理交联点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共混物的熔体强度。对于配比为80/20的线形聚丙烯/长链支化聚丙烯共混物,由于长支链的存在,降温速率越慢,结晶温度越高。结晶过程中并未发生结晶结构和结晶形态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可发性聚丙烯珠粒的制备进行了基础性研究,重点研究温度和压力对发泡效果的影响,并得到了聚丙烯颗粒发泡的最佳工艺-在110℃,11.8Mpa时.发泡颗粒的密度达到0.118g/cm3.  相似文献   

13.
以聚丙烯(PP)树脂与降解材料聚乳酸(PLA)组成的共混体系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PP/PLA共混体系的流动性能。列其240℃下τ-y流变曲线、240℃下熔体表观黏度与组成和剪切速率的关系及熔体表观黏度与加工温度的关系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4.
在双螺杆挤出机上采用一步硅烷接枝交联法制得了高熔体强度聚丙烯,采用DSC、偏光显微镜研究高熔体强度聚丙烯的结晶行为、结晶结构和结晶形态.研究结果表明:高熔体强度聚丙烯的结晶温度明显增加,硅烷接枝交联促进了聚丙烯的异相成核,使晶粒细化,高熔体强度聚丙烯的发泡效果明显优于普通PP.  相似文献   

15.
发泡聚丙烯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聚丙烯发泡的机理、途径、工艺及聚丙烯发泡材料的应用,重点叙述了高熔体强度聚丙烯发泡、交联发泡、共混发泡三种发泡工艺及其国内外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6.
概述了高熔体强度聚丙烯的性能特点及其国内外的发展状况;通过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国产二代环管聚丙烯装置产出适合釜式发泡用高熔体强度聚丙烯,并对其发泡性能进行了表征,与同等进口料进行了性能比对。  相似文献   

17.
通过熔体流动速率测试仪和转矩流变仪对不同比例线形聚丙烯(PP)/低密度聚乙烯(LDPE)共混发泡体系的流变行为进行研究.随后将纯PP和配比为100/20的PP/LDPE共混体系进行超临界CO<,2>,的挤出发泡试验,并通过真密度计/开闭孔率测定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两种样品的发泡密度、发泡倍率和泡孔形态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加入LDPE后可以明显提高PP的储能模量并降低损耗因子,从而有效地提高其可发性,发泡材料的泡孔密度和发泡倍率得以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以聚丙烯(PP)树脂与降解材料聚乳酸(PLA)的共混体系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PLA用量对PP结构、力学性能和流动性的影响。SEM结构分析表明:适量的PLA,会使PP表现出明显的韧性断裂现象。力学性能和流动性研究结果表明:PLA含量对PP的力学性能有较大影响。当PLA含量为10份时,PP/PLA共混体系的冲击强度是PP的1.3倍,但PP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有所下降。剪切速率一定时,PP/PLA共混体系的表观粘度随测试温度的提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9.
通过在线形聚丙烯中加入双官能团丙烯酸酯类单体,经小剂量γ射线高能辐照,制备了高熔体强度聚丙烯,研究了其拉伸流变行为及其在挤出发泡方面的应用。Rheotens拉伸流变测试表明,辐照改性后由于形成了长支化分子结构,聚丙烯的熔体强度、拉伸黏度显著提高,具有明显的应变硬化特征。实验表明,ZnO可明显降低AC发泡剂分解温度,缓和分解放热;在辐照改性制备的高熔体强度聚丙烯中加入AC/ZnO复合发泡剂,可挤出发泡得到泡孔尺寸较为均一、分布均匀、具有闭孔结构的发泡材料。  相似文献   

20.
聚丙烯发泡材料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淑娥  崔永敏 《广东化工》2009,36(10):219-221
综述了聚丙烯(PP)发泡材料的应用及其发展的优越性,分析了目前PP发泡材料制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改善PP发泡性能的关键是制备高熔体强度聚丙烯(HMSPP),介绍了国内外HMSPP的制备及其发泡的研究进展,指出硅烷接枝交联改性技术具有成本适中。产品质量好并容易控制的特点,是目前的HMSPP制备技术中最有希望的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