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酱文化博物馆的创建与期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酱文化博物馆坐落于以“酱缸文化”著称的绍兴。它设计了“酱文化信息中心”、“中国酱文化”、“中国酱油文化”、“中国醋文化”、“酱文化在世界”、“酱文化的明天”、“绍兴酱缸文化”、“操作与品尝”、“产品与购物”九大基本分区,贯串着酱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努力说明历代中国人对酱的认识、知识、技术、生活历程与风貌。中国酱文化博物馆不仅展示中国的酱文化,还将引领中国消费者和中国酱美企业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
中日酱文化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酱文化是指由酱类调味品及其衍生物所生成的文化。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流久远而频繁,在饮食方面有不少相同之处,但由于两个国家历史和环境各异,饮食习惯也有较大差异,所以酱文化也不尽相同。具体表现在对酱的起源说法、酱的发展历史、酱的效用解析等方面呈现着差异。  相似文献   

3.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民族众多,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云南酱的种类极其繁多。云南酱民族地方特色鲜明,具有形美、香溢、色艳、味醇、咸鲜的特点。云南各少数民族因其地理环境和风俗不同,酱产品品种也非常丰富。  相似文献   

4.
酱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发酵类调味品,它以大豆为主要原料经传统发酵技术酿造而成。在东北地区制酱和食酱有着悠久的历史,每年都会消耗大量豆酱,为家家必备的调味品。受地域、资源、环境等因素影响,在饮食生活中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酱文化,是东北地区饮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品牌。文章从东北地区酱的起源、制作、食用等方面入手,全面描绘出饮食中的酱文化,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中西方酱文化的比较及借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国的酱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重要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魅力,并且早已传播到海外。随着改革开放以及西方科技与文化的进入,西方人常用的酱料也大量进入中国,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从中西方酱的含义与历史、分类与制法、地位与作用等方面,对中国和西方的酱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以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促进中国酱文化和餐饮业的进一步发展,丰富中国人的饮食生活。  相似文献   

6.
清宫酱膳不是固立的表述单元,它与清宫膳食的总体一样,乃是整个清代关乎于此的浓缩,也可谓清代酱膳中的精华所在,并含有多元的烹饪特征,是酱料制作和酱腌、酱汤、酱制工艺、酱物调膳和以酱爆(炒)膳的综合性成品。清宫酱膳汇聚了中国古代酱膳的优秀成果,是中国食俎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回顾了湖南近代工业发展历程,探讨了楚怡工业学校创办的湖南职业教育背景,在湖湘文化视域下对楚怡职教精神开展溯源:一是爱国兴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二是经世致用、躬行实践的求知精神;三是注重教育、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  相似文献   

8.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完整总结与记录了汉魏时期酱的制作方法及微生物发酵技术,它是我国迄今为止记录酱种类最多的古籍。透过《齐民要术》记录的200余款菜肴制作技艺,可以发现,至少在北魏时期,古人就开始运用各种酱料如酱清、清酱、豆酱清、豉汁等液体调味品进行菜肴的调制,这对于中国菜肴的烹调来说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桔皮酱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释“酱”     
"酱"最早是指加肉加酒发酵后的糊状物,即肉酱。中国古代的肉酱有醢、臡两种,醢是用纯肉做成的肉酱,臡是用带骨的肉制成的肉酱。秦汉以后,肉酱的整体地位有所下降,但肉酱的制作技术仍有发展。汉代以后,新兴的谷物酱开始广泛流行。唐代时,人们已普遍将酱等同于谷物酱。宋代时,谷物酱已经成为普通百姓之家厨房的常备品。宋代以后,谷物酱广泛应用于食材腌渍和菜肴烹饪。现代"酱"的内涵更为广泛,多数糊状调味品也可称之为酱。"酱"还可以作动词,指用酱腌渍加工食材。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了酱油在中国的起源及其传统制作方法,并梳理了酱油的传播过程,尤其是总结了中国酱油传至El本的三种说法。’  相似文献   

12.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主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旅游是 21世纪的旅游发展方向,民俗文化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在精神、文化、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试图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主题进行总结、归纳及研究.  相似文献   

13.
李莉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25(6):151-153,170
民俗文化为五四"平民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艺术资源。在很大程度,正是民俗文化的平民精神、现代民俗学的平民色彩与"五四"新文学作家在文学创作精神上的遇合催生了"平民文学"。在实际创作中,"五四"新文学作家一反传统的贵族化书写姿态,在作品中大量摄入各种民俗事象,在浓重的民间氛围中表现他们对于社会人生的思考,同时从乡野歌谣等民间文学语言和形式中汲取艺术资源,为平民文学解决了"写什么"和"怎么写"问题。  相似文献   

14.
莫言在他的小说中通过对传统民俗风情深入细致的描写,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领域里的风俗习惯,不仅再现了具有地域、时代特色的民俗,而且为小说提供了使故事得以顺利发展的环境,为人物的形象的塑造做了很好的铺垫。  相似文献   

15.
福建饮食文化的区域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饮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以稻米为主食,以鱼、蛤、果品类为副食,海外贸易的繁盛也使福建成为外来物种最早的试种地区。由此,形成了福建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呈现出独特的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16.
对外汉语教学不仅仅是纯粹的语言教学,更重要的是应当与中华文化中的精髓——中华饮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以中华饮食文化为切入点进行汉语教学时,应树立跨文化教学观念,注意饮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翻译处理和跨文化语用语言的失误,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使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进行和汉语的国际传播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在简要综述国内学者对江苏省区域文化认识的基础上,对江苏省区域文化进行空间划分,提出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文化的基本含义,对淮海文化的形成、分期与发展进行了概述,阐析了淮海文化"尊礼重义、质朴正统,刚毅强悍、尚武大气,南北交融、开放豁达"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