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肖锋 《四川冶金》1998,20(4):46-49,4
本文定量研究了微钛处理钢中Ti(C,N)第二相质点析出,长大行为与温度,变形量,变形速率,冷却速率的关系,指出用Ostwald熟化机制解释第二相质点长大现象的局限性,推导出Ti(C,N)复合第二相质点固溶点积公式,提出基于Ti(C,N)质点阻碍晶界迁移的Zener模型,并用其计算了Ti(C,N)质点对晶界迁移的阻碍作用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微钛处理20g,16MnR钢奥氏体晶粒加热时的长大规律及钢中第二相质点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的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微钛处理细化奥氏体晶粒,主要是通过析出细小弥散的第二相质点(TiN,Ti(CN))对晶界迁移的拖曳作用。同时表明奥氏体晶粒长大在无第二相质点存在时,只由扩散控制:而在第二相质点存在时,明显地改变了其长大规律及AIN在微钛处理钢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含钛钢奥氏体中第二相析出的热力学分析和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含钛钢中各析出相之间的相互溶解现象,建立热力学模型,研究了低碳含钛钢中的TiN、TiC、TiS、Ti4c2s2及MnS等第二相在奥氏体中的平衡析出规律,对20CrMnTi钢种成分的计算结果表明:该类含钛钢中的析出相主要为TiCyN1-y、Ti4C2S2及MnS,且钛和硫含量在规格范围内的波动可导致它们析出的次序和数量发生明显的变化,对该钢种的实验研究表明,高温冷却过程中,脱溶析出的细小的沿晶Ti4C2S2等粒子是钢在奥氏体高温塑性恶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利用热力学计算软件Thermo-Calc,对不同Ti含量和不同N含量的高Ti微合金化高强钢进行计算和分析,研究Ti、N元素对高Ti微合金化高强钢中含Ti第二相固溶析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减少N元素含量,增加Ti元素含量,使得Ti收得率最大,获得更多的有益相TiC,减少有害相TiN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肖锋 《四川冶金》1998,20(3):42-45,41
本文讨论塑性变形条件下钒在钢中析出行为的热力学,动力学条件,定量分析了VC质点析出,长大行为与温度,变形量,变形速率的关系,理论计算及实验结果表明,塑性变形使钢中VC质点的开始析出温度提高,随着变形量和变形速率增大,VC质点尺寸趋于细小,分布更弥散。  相似文献   

6.
 采用Thermo-Calc软件、热模拟及扫描电镜研究高Ti-Q550钢中微合金的析出规律。采用Thermo-Calc软件计算不同温度下Nb、Ti的析出规律,钛含量对钢中Nb、Ti析出规律及A3的影响。采用热模拟和扫描电镜研究钢中铌相的析出温度。计算结果表明,钛相的析出温度为1498℃,铌相析出温度为1251℃;随着钢中钛含量的增加,(Nb,Ti)C相析出温度和A3温度升高,但铌在钢中的固溶量降低;当钛的质量分数小于0. 08%时,Ti(N,C)相析出温度随钛含量增加而升高,但当钛的质量分数大于0. 08%时,相析出温度基本不变,钛在钢中的固溶量随钛含量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7.
惠亚军  于洋  王林  王畅  陈斌  陈瑾 《钢铁》2016,51(1):82-89
 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上,利用应力松弛试验研究了钛微合金化IF钢奥氏体区第二相粒子析出行为。试验结果表明:因第二相粒子析出钉轧位错与晶界,应力松弛曲线呈现出3个阶段的特征。试验钢的析出-时间-温度曲线呈现出典型的“C”曲线形状,最快析出鼻子点温度约为900 ℃,在此温度下,第二相粒子析出开始时间与结束时间分别为10 与160 s;随着等温弛豫时间的延长,第二相粒子析出数量逐渐增加,当弛豫时间超过析出结束时间后,析出物数量将不再增加而尺寸增加。试验用Ti-IF钢主要观察到TiN、Ti4C2S2、TiC 3种析出物,Ti4C2S2与TiC沉淀物的形状和尺寸相差不多,无法从形状和大小上来区分,易于沿奥氏体晶界或亚晶界析出,奥氏体亚晶的尺寸大约分布在0.1~0.4 μm。900 ℃应变诱导析出物数量较800 ℃多,该结果与试验钢PPT曲线析出鼻子点温度900 ℃是相符的。对于Ti-IF钢,其热轧工艺过程应有利于C,N化物的析出和聚集长大,最终形成粗大、稀疏的第二相粒子,因此宜采用“三低一高”快速大压下的热轧工艺制度,以提高Ti-IF钢的深冲性能。  相似文献   

8.
应用热力学计算软件Factsage7.0在800~1 600℃温度范围内计算了含钛夹杂物、稀土对含钛夹杂物的析出情况,并采用扫描电镜及其能谱观察和分析了不添加稀土、添加稀土的钢中含钛夹杂物尺寸、形貌变化。热力学计算与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添加稀土元素Ce后可以减少钢中有害元素O、S含量,钢中Ti_4C_2S_2、Ti_3O_5析出量减少,有效Ti含量增加,细小弥散的Ti(C,N)析出量增多,稀土Ce能够有效的变质钢中大尺寸,具有坚硬性棱角的TiC-AlO_3复合夹杂,将其转变为尺寸相对较小,形状为椭圆形TiC-CeAlO_3夹杂,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因其形状对钢产生的有害作用,通过对夹杂物分析比较可得,钢中添加适量稀土可以提高钢的性能。  相似文献   

9.
通过实验观察及热力学计算,研究了CSP低碳微Ti钢中的Ti(C,N)析出.实验观察到大量15~30nm的Ti(C,N)第二相粒子,它们在铸坯均热保温和前两道次的热轧中析出并长大充分;均热前CSP铸坯中只有很少量尺寸约大于50nm的TiN粒子析出,铸坯中观察不到微米级的大块TiN夹杂.研究结果表明,CSP工艺下粒子析出行为同传统工艺相比发生了变化,所以微量Ti在钢中的作用也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10.
陈宁  陈乾惕 《钢铁研究》1990,(2):110-111,113
据美国《Metall Trans》A集1989年,第1期报道钢中VC、V(C,N)、AlN第二相粒子对奥氏体晶粒粗化行为的影响不尽一致。 1 引言具有铁素体一珠光体组织的高强度低合金钢和采用控轧控冷工艺的微合金化钢的强韧性同铁素体晶粒尺寸紧密相关。细化铁素体晶粒对强度和韧性两者都有利,而其它的强化方法往往使韧性受损。铁素体晶粒细化的先决条件是原始奥氏体晶粒也小,因为铁  相似文献   

11.
吴保平  黄运华  张跃  蔡珍 《特殊钢》2011,32(3):54-57
研究了高性能桥梁钢(%:0.07C、1.52Mn、0.17Si、0.003S、0.013P、0.30Cr、0.40Ni、0.68Cu、0.19Mo、0.01V、0.01Ti、0.04Nb)250 mm铸坯在二段控轧控冷(1 006~979℃和813~782℃)至30 mm板和600℃回火过程中含Nb、Ti和Cu第二相的析出行为。结果表明,在控轧控冷及随后的回火过程中均有第二相析出:在高温轧制区,≥50 nm立方形的TiC首先析出,随后的变形过程中,10~25 nm NbC析出;在回火过程中NbC依附于TiC形核长大,同时也观察到3~30 nm Cu弥散析出。  相似文献   

12.
采用热力模拟试验技术、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及透射电镜(TEM),并结合宏观硬度测试,研究了钛微合金钢形变奥氏体的连续冷却相变和组织演变规律,建立了试验钢连续冷却转变曲线,探讨了不同冷速对第二相析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冷速下,试验钢获得了不同的微观组织,随冷速增加,第二相析出量增多,尺寸更细小,但冷速过高,析出被抑制。  相似文献   

13.
 通过热力学计算和萃取复型分析技术,对高Ti含Nb钢中第二相粒子在不同加热温度下的固溶情况和奥氏体晶粒的长大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再加热温度低于1 180 ℃时,钢中Nb、Ti含量随温度升高显著增加。Nb、Ti固溶量分别在1 210 ℃和1 180 ℃以上趋于稳定;再加热温度在800~1 100 ℃时,以尺寸小于30 nm、分布较均匀的小粒子为主,呈球形,奥氏体晶粒尺寸在30 μm以下。再加热温度在1 180~1 210 ℃时,第二相粒子数量减少,尺寸多在100~200 nm之间,形态多为立方形和球形,奥氏体晶粒尺寸略微增加。随着再加热温度的进一步升高,析出粒子数量迅速下降,尺寸多为大于200 nm的方形粒子,此时奥氏体晶粒迅速长大至100 μm以上;析出粒子组成均为Nb、Ti复合的碳氮化物,其Nb/Ti原子比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试验钢的晶粒粗化温度为1 210 ℃,确定实际加热温度为1 180~1 210 ℃。  相似文献   

14.
钛对高强IF钢第二相粒子析出规律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赵子苏  毛卫民  余永宁  王利 《钢铁》2000,35(9):47-51
研究了钛对高强IF钢FeTiP相析出规律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钢中钛含量的提高,FeTiP相的析出倾向增大,材料的屈报强度和抗拉强度不断降低。当钢中Ti、N元素的原子比为1:1时钢中无FeTiP相析出,板材可采用最代的再结晶温度,且r值最高。对高强IF钢成分、工艺和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5.
Ti-IF钢热轧时第二相粒子析出行为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有关Ti-IF钢热轧时第二相粒子析出行为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内容包括:第二相粒子的种类;第二相粒子在热轧时的析出过程,化学成分和热轧工艺参数对第二相粒子析出行为的影响,今后应着重研究溶度积和析出动力学、尤其是各种析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寻找定量分析第二相粒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刘微 《宽厚板》2004,10(2):24-27
本文通过利用模拟轧制和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技术等,研究含铌Q345钢中第二相粒子固溶析出及晶粒长大的规律,测试了奥氏体晶粒粗化温度,并对轧制工艺中加热工艺的选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以不同稀土含量的440 MPa高强IF钢为研究对象,在盐浴炉中模拟现场的连续退火,退火温度810℃,分别保温30 s、60 s,通过TEM与XRD对退火后的试样进行第二相分布、形状及成分分析,以研究稀土对高强IF钢第二相析出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保温时间基本不影响第二相的析出;不加稀土的高强IF钢析出的第二相呈弥散分布,且尺寸大小均匀,均在30 nm以下;加了稀土的高强IF钢析出的第二相分布在晶界处,并且伴随着团聚的现象,第二相尺寸不均匀,大颗粒在30 nm^100 nm之间;不加稀土的试验钢在810℃保温60 s下的析出相种类有FeTiP、TiC、TiN、NbN。实验结果为440 MPa高强IF钢在退火条件下第二相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了以MnS为主要抑制剂的普通取向电工钢加工过程中第二相粒子的分布状态,统计了粒子面密度、平均尺寸以及相应的尺寸分布.结果显示,热轧加工造成了大量第二相粒子弥散、细小地析出,同时基体仍保持过饱和状态.冷轧变形会造成第二相粒子的回溶行为,而基体的过饱和状态会减弱回溶现象.中间退火与脱碳退火过程中会同时存在新粒子的形核及已析出粒子的粗化两个过程,而在最终二次再结晶升温阶段则以第二相粒子明显粗化为主.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采用新型的热模拟技术研究表明,不同精轧总变形量和道次变形分配量对TiC相粒子析出行为均有较大的影响,而对于TiN,TiS和Ti4C4S2这3种较粗大的析出物影响不大.两者之间的合理配置将有利于形成粗大、稀疏的TiC粒子,  相似文献   

20.
含Nb、V、Ti钢连铸坯中碳、氮化物的析出及钢的高温塑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10-3s-1应变速率下对含铌、含铌钛和含铌钒钛钢连铸坯试样的高温塑性进行了测定。高温下拉伸试样中主要以TiN的析出为主,在900℃左右,铌的碳氮化物析出达到高峰,钒的析出温度低于钛、铌,在700℃时仍有相当数量的钒析出。试样中主要有3类碳、氮化物析出:①高温下析出的块状TiN;②900℃附近析出的微细动态析出产物(此类析出物造成钢塑性的急剧降低);③依附在TiN颗粒上生成的复合析出物。含较多铌、钒的试样γ→α先共析转变延迟,其在第Ⅲ脆性温度区的脆化向低温侧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