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系统保护各层次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烟台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针对这三个层次,分别制定了历史城区整体格局风貌、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措施。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增加了市域文化遗产、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等保护内容,并在各个层次加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协同保护,从而建立起完善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以期有效指导各层面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相似文献   

2.
与一般城市相比,无论在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更大的文化资源优势。本文通过对历史文化名城——赵县历史文化资源的分析,进一步探讨整体保护下历史名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得到广泛推行,但是缺乏在文化遗产视角下对小城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特定研究。本文以粤西小城德庆为例,通过对其进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指出德庆名城保护过程中出现的城市高度失衡、原真性建筑缺失、非物质物化遗产保护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文化遗产的特点,提出德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策略,并得出改进建议,最后提出管理标准,将名城保护规划落实到管理层面,推进小城镇名城保护的进程,进而更好地实现对小城镇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以历史文化名城介休为例,研究和分析了介休古城历史格局和文化环境营造方法;针对其文化空间特征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提出了创造多元化文化空间的新思路;通过进一步明确介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其价值定位,从城市发展和古城保护规划角度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结合市域文化景观的建设,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与发展的适宜方法。  相似文献   

5.
一个时期以来,北京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存在以下亟需解决的问题:即从类型上更多地关注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足;从地域角度重点关注对旧城的保护,对市域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不够。为此,2012年11月,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四川省绵阳市青莲镇历史街区保护现状的分析总结,笔者提出与青莲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匹配的建议:突出历史街区文化特色,提升城镇形象、发掘青莲历史文化、丰富城镇精神、彰显文化特色、纳入城镇发展长远规划. 确定保护方式与措施 针对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规划将濒危与经济社会协调,因地制宜,系统聚类分析,提出保护措施和分类方法.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必须进行特殊的识别、记录和存档,如视频和其他形式的数字多媒体档案和数据库的建立及展览场馆的建立等等;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组的文物群体创作,记录重点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和节庆产品的恢复和发展过程及文化的传播活动;生产性保护文化遗产项目的实施,注重遗产调研、信息培训、建立学习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要将保留、传承和传播相结合,对历史文化名城的重点、城镇和村庄,对地域文化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文化的环境整合进行整体保护.  相似文献   

7.
随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保护的内容也在不断拓展。在世界遗产(包括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自然文化双遗产)和文物建筑(包括国家级、省级、县级和普查登记)之外,还有历史文化街区、优秀近现代建筑、工业遗产、特色民居、名木古树、河湖水系及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相似文献   

8.
北京是一座文物众多、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提出"加强国家重点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刘淇同志在谈到加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时分别指出"文化强国离不开北京文化中心作用的发挥,也离不开北京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作用的发挥,因此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紧迫感、责任感""全面落实中央对北京文化中心改革与发展提出的十大任务,扎实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9.
《小城镇建设》2010,(4):18-21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规模于推进中不断扩大,如何在城乡发展的同时有效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建筑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落实和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且严峻的问题。本刊记者近日就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采访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孙安军副司长。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22)
<正>由安徽省政府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安徽省文化厅、黄山市政府承办的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2015年11月10日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开幕。落户安徽黄山市、2011年起始的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是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有效平台。保护非遗传统技艺,就是保护珍贵的文化记忆、守望精神家园、展示人民的勤劳智慧、接续民族文化血脉。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突出"文房四宝"这一主题,展  相似文献   

11.
张艳玲  肖大威 《华中建筑》2010,28(7):169-171
"文化空间"保护代表了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路,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间最直接的纽带。该文把"文化空间"保护的思路引入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中,分类归纳历史文化村镇中的"文化空间",使历史文化村镇中的"文化空间"更清晰,促进历史文化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2.
徐桐 《风景园林》2019,26(11):13-19
在中国文物保护体系下,古道等遗产线路类的文物保护工作尚未能完全对接国际文化线路的保护理念,文化线路的国内文物保护体系和国际保护视野面临无法衔接的困境。以国际文化线路"物质线路"和"衍生要素"的分析视野,将具有申遗背景同时需要对接文物保护工作的米仓道(巴中段)作为对象,通过梳理其时空范畴和价值认知,分别辨析作为国内文物保护体系的交通遗产构成框架,以及对接申遗工作的文化线路衍生遗产要素。基于此,遗产线路衔接国内文物保护体系和"文化线路"申遗保护要求的工作框架得以厘清,可为国内面临类似研究需求的文化线路类遗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李光旭 《山西建筑》2009,35(18):51-52
通过研究,把保护范围拓展到了整个广州市域,建立了广州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层次,并强调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下埋藏文物的保护,提出了与规划管理密切结合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图则的编制形式,以方便规划管理。  相似文献   

14.
张艳茹  沈一 《山西建筑》2009,35(33):20-21
从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构成着手,探索研究了西昌市城市发展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指出只有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民族多元文化的整合,城市才会有自己的文化内涵,才是一座有灵魂的城市。  相似文献   

15.
林伟军 《山西建筑》2012,38(10):23-24
以台山市"二街一村"保护规划为例,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和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探索了历史文化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在名村保护规划体系还不完善的背景下,本文借鉴名城保护的成熟经验,在板梁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当中提出“三位一体”的名村保护体系。“三位一体”是国土、规划和文物三个管理部门专项规划的集合体,也是村域保护、村庄保护和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从宏观、中观到微观的“点线面”相结合的集合体。  相似文献   

17.
秦军  陈龙 《华中建筑》2014,(5):124-129
随着国家提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城市的发展愈发重视绿色生态和彰显特色。一方面要坚持传承优秀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塑造地方特色;另一方面要结合自然环境和建设条件,建设具有自身风貌的城市,避免"千城一面"。该文以荆州楚纪南城大遗址保护区的核心区域——荆州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为范例,探索在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促进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基础下,如何充分保护生态环境,重视绿色生态发展和传承该区域博大精深的楚文化,打造特色新区作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8.
陈存瑶 《城市建筑》2014,(29):284-284
近几年,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极大冲击,文化遗产所承受的压力和风险正在不断加大。我国历史悠久、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如何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已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抢救式的三峡库区文物搬迁保护,带来文物与原生 自然环境和伴生人文环境的断裂,造成库区文化遗产的破碎化 困境。针对三峡库区文物复建区的调查与分析,梳理出文物集 中搬迁保护中文物原生空间环境以及伴生非物质文化、相关 历史事件、居民生活关联的破碎化问题,并以奉节夔州古建筑 群——奉节宝塔坪文物复建区为例,基于关联性理论,提出环 境空间重构、文化内涵阐释、事件序列串联、功能更新相容等 整体性保护策略,以期为库区文物复建区及相近文物保护类型 的活态保护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20.
张靓  陈易  庄葳 《住宅科技》2012,(10):32-35
通过对若干重要国际宪章和文件的梳理分析,总结出人类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思想轨迹,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从文物本身扩大到它周围的环境,再扩大到成片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街区和地段,保护的方法也从最初针对文物建筑的保护性修复发展到后来针对历史地段的整体性保护,再进展到当代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下关注合理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