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圆形截面钢筋混凝土梁集中荷载抗剪承载力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六根圆形截面钢筋混凝土梁在不同剪跨比情况下抗剪承载力的试验研究和分析,给出建议的无腹筋简支梁与有腹筋简支梁在集中荷载作用下抗剪承载力公式以及相应的抗剪承载力的截面限制条件。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六根圆形截面钢筋混凝土梁在不同剪跨比情况抗剪承载力的试验研究和分析,给出建议的无腹筋简支梁与有腹筋简支梁在集中荷载作用下剪承载力公式及相应的抗剪承载力的截面限制条件。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已有试验数据的分析,探讨了集中荷载作用下纵筋率对钢筋混凝土无腹筋简支梁受剪性能的影响,着重在极限承载力和破坏形态方面。在研究了纵筋率影响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不同规范的抗剪承载力确定方法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18根超高强混凝土无腹筋梁(包括9根简支梁和9根约束)在集中荷载下抗剪强度的试验,观察了试件从裂缝出现到完全破坏失去承载能力全过程的试验现象,获得了试件的各阶段荷载值和各项应变值以及挠度值等试验数据,得出约束情况、剪跨比和混凝土强度3个因素对构件抗剪强度影响.同时将试验实测值与围内外多个抗剪强度公式的混凝土项计算进行验算比较,对其用于计算超高强混凝土构件时的适用性、安全性进行了评价,最后依据对试验数据的同归分析分别得出了集中荷载作用下超高强混凝土无腹筋简支梁和约束梁的抗剪强度回归公式.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自密实混凝土无腹筋梁的抗剪性能和裂缝开展形态,进行了集中荷载作用下12根无腹筋钢筋混凝土简支梁(8根自密实混凝土和4根普通混凝土)的剪切破坏试验,变量为混凝土强度和剪跨比。探讨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Zsutty拟合公式、美国规范(ACI318-11)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对自密实混凝土无腹筋梁抗剪承载力计算的适用性和准确性。收集了在集中荷载作用下的130根自密实混凝土和798根普通混凝土矩形截面无腹筋梁剪切破坏试验数据,将自密实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无腹筋梁抗剪承载力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自密实混凝土梁和普通混凝土梁的裂缝发展、破坏形态大致相同,自密实混凝土梁斜裂缝断面更为光滑;Zsutty拟合式计算结果与本文试验结果最接近;GB 50010—2010计算结果与本文试验结果也比较吻合,但偏于不安全;美国规范ACI 318-11计算公式偏差较大;自密实混凝土梁受剪承载力略低于普通混凝土梁。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试验数据分析,对集中荷载作用下高强钢筋高强混凝土矩形截面梁斜向开裂荷载的实用公式进行探讨,同时分别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和美国《钢筋混凝土房屋建筑规范》(ACI318-08)中受剪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对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有腹筋高强钢筋混凝土梁在集中荷载作用下,我国规范安全度略低,美国规范比我国规范偏安全,富余度较高。据此提出了集中荷载作用下高强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梁抗剪承载力实用设计公式。  相似文献   

7.
BFRP筋再生混凝土无腹筋深梁抗剪承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BFRP筋再生混凝土无腹筋深梁抗剪承载力,完成了9根集中荷载作用下的BFRP筋再生混凝土无腹筋深梁的抗剪试验,分析了深梁的破坏过程、破坏形态以及剪跨比、BFRP筋配筋率、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对梁抗剪承载力的影响,基于加拿大规范和试验数据拟合出BFRP筋再生混凝土无腹筋深梁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BFRP筋再生混凝土深梁主要发生剪切破坏,随剪跨比增大,破坏形式由剪切破坏向弯剪破坏转变;试验梁的抗剪承载力随剪跨比的增大而减小,随BFRP筋配筋率和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提高而增加;采用本文提出公式的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较好,且具有一定安全度。  相似文献   

8.
运用有限单元法代替传统的试验方法,分析具有不同配筋率、跨高比、剪跨比及加荷形式的无腹筋RC梁的受剪性能与破坏机理,总结出无腹筋RC梁受剪性能随跨高比或剪跨比连续变化的规律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无腹筋RC梁的受剪失效模式、计算模型及相应的计算方法。通过引入“当量剪跨比”的概念,将均布荷载与集中荷载作用下的无腹筋RC深梁、短梁及浅梁的受剪承载力计算统一起来。所建议的公式与短梁试验结果符合良好,并与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有很好的衔接。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进行了十六根高强混凝土无腹筋约束梁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剪跨比、纵向钢筋配筋率对高强混凝土无腹筋约束梁抗剪强度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提出了集中荷载作用下高强混凝土无腹筋约束梁抗剪强度建议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0.
集中荷载钢筋混凝土无腹筋梁的受剪承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内外的大量试验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混凝土强度、剪跨比和配筋率对集中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无腹筋梁的受剪承载力影响规律。提出的集中荷载钢筋混凝土无腹筋梁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概念明确,形式简捷,与试验结果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11.
收集了国内外134个集中荷载下高强无腹筋简支梁的抗剪试验数据,将实测承载力与中国国标GB50010-2010和美国的ACI318-08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2国标准对于计算高强无腹筋梁安全度不够。GB50010-2010预测大剪跨比、有效截面高度偏大,纵筋率偏小的高强钢筋混凝土构件,可靠度偏低。  相似文献   

12.
对六根煤矸石混凝土无腹筋连续梁进行了抗剪性能试验,探讨了剪跨比对煤矸石混凝土无腹筋连续梁抗剪性能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并与普通混凝土连续梁进行了对比分析,与《轻骨料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中的公式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在21根双向受弯无腹筋钢砼矩形截面梁的试验研究基础上,推导了无腹筋双弯梁斜截面受到承载力的计算表达式,采用将箍筋与砼分开单独考虑的离散化原则,进一步得出有腹筋双向受弯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计算表达式,11根有腹筋梁的理论计算与试验实测结果平均比值为0.93。  相似文献   

14.
考虑混凝土细观非均质性及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相互作用,建立了钢筋混凝土梁破坏行为模拟的三维细观数值分析模型。以悬臂梁为例,在数值模拟结果与已有试验结果吻合良好的基础上,扩展模拟了腹筋率、剪跨比及加载方式对大尺寸钢筋混凝土梁(最大梁深为2 000 mm)剪切破坏尺寸效应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表明:无腹筋梁抗剪名义强度尺寸效应显著,中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提出的截面高度影响系数难以全面的反映梁剪切破坏的尺寸效应现象;腹筋会抑制梁抗剪强度的尺寸效应,随着腹筋率的增加,梁的抗剪强度尺寸效应逐渐减弱;随着剪跨比的增加,梁的抗剪承载力有所减弱,同时,尺寸效应现象也略有减弱;相比于单调加载,循环加载下梁将产生低周疲劳脆性破坏,使得梁抗剪强度尺寸效应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5.
对18组钢一聚丙烯混杂纤维高性能混凝土深梁试件和2组高性能混凝土深梁对比试件进行受剪试验,分析混杂纤维高性能混凝土深梁受剪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探讨混杂纤维对高性能混凝土深梁剪切初裂强度及抗剪极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掺人适量的钢-聚丙烯混杂纤维,可使深梁水平及竖向分布钢筋应变明显减小,剪切延性得到提高,掺入混杂纤维后,无腹筋深梁剪切初裂强度平均提高20.3%,抗剪极限强度平均提高17.2%;有腹筋深梁剪切初裂强度平均提高70.1%,抗剪极限强度平均提高33.9%.  相似文献   

16.
钢筋钢纤维混凝土无腹筋梁的剪切尺寸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试验和理论分析,研究了截面高度变化对钢筋钢纤维混凝土无腹筋梁抗剪性能的影响规律,提出了钢筋钢纤维混凝土无腹筋梁斜截面承载力的“尺寸效应”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三角形荷载作用下,7根不同跨高比无腹筋梁的抗剪试验,揭示了梁的抗剪性能和变化规律,详细分析了各种现象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基本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8.
高强轻集料钢筋混凝土梁抗剪性能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高强轻集料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剪性能,通过对10根高强轻集料混凝土梁和1根普通高强混凝土梁在集中荷载作用下的抗剪试验,研究了混凝土强度、配箍率、剪跨比等因素对构件抗剪强度的影响,分析了几种不同抗剪承载力公式的适用性.试验结果表明,高强轻集料钢筋混凝土梁斜截面破坏型态和普通混凝土梁相似;随着混凝土强度的提高,极限抗剪承载力提高的幅度较小;配箍率的提高,能提高极限抗剪承载力,但对斜裂缝的开裂和临界斜裂缝承载力影响很小.原规程JG J12-99中所规定的抗剪承载力公式不仅适用于普通轻集料混凝土,对于估算高强轻集料有腹筋梁的抗剪承载力也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19.
采用正交设计法对18组混杂纤维高性能混凝土(HPC)深梁和2组普通高性能混凝土深梁进行受剪试验,通过定义剪切延性指标对深梁的剪切延性进行定量分析,利用直观分析法比较了钢纤维外形、钢纤维体积率、钢纤维长径比、聚丙烯纤维体积率、水平分布钢筋配筋率、竖向分布钢筋配筋率等因素对深梁剪切延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钢纤维体积率对深梁剪切延性影响最大,超过了水平分布钢筋和竖向分布钢筋的作用,钢纤维外形的影响最小。混杂纤维的掺入显著提高了深梁的剪切延性,最大提高达40.7%,但仍达不到延性破坏的要求,不足以从破坏形态上根本改变深梁剪切破坏时的脆性。运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深梁受剪行为进行全过程分析,数值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