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密云水库水中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O3/BAC)对密云水库水进行深度处理中试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的处理效果优于单独活性炭工艺(GAC),在最佳臭氧投加量(2.0mg/L)下,03/BAC对CODMn、UV254、BDOC的去除率分别比GAC工艺的高9.9%、30.5%、12.9%;同时,活性炭的结构特征对于生物降解作用有重要影响,破碎炭对BDOC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柱状炭的。  相似文献   

2.
臭氧生物炭深度处理低温黄河水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冬季的黄河水温较低(3.6~5.6℃),且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采用常规工艺处理很难提高出水水质,故进行了深度净化试验。在低臭氧投量(约0.5mg/L)、低水力停留时间(臭氧柱和活性炭柱分别为17.3min和6.9min)条件下,臭氧活性炭工艺对低温黄河水的CODMn、DDC、UV254和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9.0%、16.6%、42.0%和23.7%。该工艺对三卤甲烷前体物(THMFP)也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此外,臭氧氧化过程中氨氮浓度有所升高且发生了氮的流失。  相似文献   

3.
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黄浦江上游原水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对黄浦江上游原水进行臭氧生物活性炭中试研究表明:在臭氧有效投量为2.0mg/L、臭氧接触塔和活性炭柱停留时间均为11min的条件下,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对水中CODMn和UV254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9.95%和48.83%,出水CODMn和UV254值分别为2.96mg/L和0.053cm^-1;为保证炭柱出水氨氮浓度≤0.5mg/L,建议控制炭柱进水氨氮浓度≤1.5mg/L;水温、进水浓度、炭柱停留时间以及臭氧投量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实施水专项前后在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介绍了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情况与研究现状,并将该技术凝练为臭氧投加优化控制、活性炭吸附池结构与工艺选择、活性炭选择、更换与再生、溴酸盐控制技术和生物风险预防与控制技术五类技术进行简要阐述,最后提出了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臭氧/活性炭工艺深度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中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邯郸市滏阳河水为原水,进行臭氧/活性炭工艺深度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中试研究.中试采用混凝沉淀/Zeo-carbon生物滤池/臭氧/活性炭工艺,综合考察臭氧/活性炭对浊度、COD<,Mn、UV<,254>、NH<,4><'+>-N等指标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该深度处理工艺中,臭氧的最佳投加量为2.0 mg/L,活性炭滤池的最佳滤速为6.0 m/h.在最佳运行工况下,出水浊度、COD、NH<,4><'+>-N、UV<,254>的平均值分别为0.85 NTU、2.43 mg/L、0.33 mg/L和0.031 cm<'-1>,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2.4%、53.5%、73.0%和59.4%,出水水质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梅林水厂水质深度处理工程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了梅林水厂进行水质深度处理的目标及工艺选择的过程,对深度处理工程的平面布置、工艺设计特点等进行了阐述.运行结果表明,对于深圳水库这种高藻、低浊的微污染原水,采用前臭氧预处理/后臭氧氧化/生物活性炭过滤深度处理工艺是合理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采用预氧化+常规处理+深度处理工艺对微污染北江源水进行了中试研究,考察了在预臭氧、预氯化和无预处理方式下,GAC和O3-BAC深度处理工艺的除污效果。结果表明:采用预臭氧氧化方式可大大改善常规处理工艺对CODMn、UV254的去除效果;在预臭氧氧化方式下,O3-BAC和GAC深度处理工艺均能在长时间内保持对有机物的高效去除,且前者的去除效果及其活性炭的使用周期均优于后者;活性炭吸附对氨氮无明显去除效果,而生物降解能较好地去除氨氮;预臭氧氧化能有效去除原水中的THMFP,但生成的CHCl3不能通过生物降解被去除,只能被活性炭所吸附,在活性炭吸附饱和后出水CHCl3浓度比进水的高;从长远角度考虑,对于北江源水,预臭氧+常规处理+O3-BAC是一种较优的组合工艺,它能够有效去除饮用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并保障饮用水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郑恒  陈利华 《中外建筑》2009,(8):164-166
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传统制水公司的生产工艺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供水水质的日益增长需求,如何提高供水水质,就成为当今供水行业水的首要任务,因此,水的深度处理技术呼之欲出。本文针对长沙市第二制水公司深度水处理技术作全面介绍,它可以作为今后改建、扩建、新建水处理厂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滦河水质季节波动较大,仅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的常规工艺处理,冬季运行压力较大。以引滦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臭氧预氧化、臭氧深度氧化、活性炭过滤、臭氧/活性炭组合处理等技术对常规工艺进行强化,考察各工艺对浊度、CODMn、UV254等指标的控制能力。结果表明:若要求出水CODMn低于1.0 mg/L,采用1.0 mg/L的后臭氧强化工艺即可实现;若对CODMn的控制要求达到0.85 mg/L,应选用1.0 mg/L的预臭氧强化工艺,但此工艺对UV254的控制能力较后臭氧弱;对浊度而言,活性炭过滤的效果优于两种臭氧强化工艺,炭滤池出水浊度可降至0.12 NTU;最优的出水效果来自1.0 mg/L后臭氧/活性炭组合强化工艺,浊度可降至0.10 NTU以下,CODMn和UV254分别降至0.50 mg/L和0.043 cm-1,可为饮用水厂的提标改造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深度处理石化废水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了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工艺在石化废水深度处理中的效能,为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当O3的投加量为6mg/L、接触时间为30min、炭柱停留时间为30min时,O3-BAC工艺对比COD、油类、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69%、86%、88%,同时O3和BAC协同作用使O3-BAC的活性炭柱出水水质稳定,延长了活性炭的使用寿命。试验证明,O3-BAC工艺在石化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某水厂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深度处理工艺中臭氧系统的组成、工作条件、设备技术参数。生产运行结果表明,采用预O3可节省矾耗20%,O3/BAC深度处理技术对浊度、色度、CODMn、NH4^+-N、NO2^--N的去除效果好,出水平均浊度为0.121~0.161NTU,去除率〉99.25%;出水CODMn值为0.48~1.57mg/L,去除率为57%~77%;出水NH4^+-N平均值为0.02~0.237mg/L,去除率为61%~99.7%;出水NO2^--N值为0.001~0.053mg/L,去除率最高达99.74%.  相似文献   

12.
张建国 《施工技术》2012,(Z1):355-357
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由于具有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生物降解和臭氧消毒等多种功能,目前在水厂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分别从取水泵房、网格絮凝池、平流沉淀池、V形砂滤池、臭氧接触池、活性炭滤池和消毒接触池等方面对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水厂进行工程介绍,分析了其水厂的建设特点、工艺流程、主要工艺参数,以及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饮用水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设计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某两座水厂的深度处理工程总建设规模达100&#215;10^4m^3/d,设计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介绍了主要工艺单元的设计参数、设备及处理效果。为避免活性炭在滤池反冲洗时流失,臭氧生物活性炭滤池采用翻板滤池的工艺形式。一年多的实际运行表明,深度处理工艺有效提高了出水水质,出厂水106个项目均达到了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  相似文献   

14.
氨氮浓度对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选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光远  孙巍 《中国给水排水》2007,23(17):106-108
以北江佛山段原水为处理对象,比较了活性炭吸附(GAC)和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两种深度处理工艺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并分析了预氯化对其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GAC和O3/BAC工艺均具有一定的耐氨氮冲击负荷能力.低氨氮浓度下,GAC和O3/BAC工艺对氨氮的去除率接近(约40%),并随着进水氨氮浓度的增大而增加;两者出水中的CHCl3浓度均超标,但O3/BAC的较低;综合考虑处理效果及成本,建议此时优先采用GAC工艺.高氨氮浓度下,O3/BAC工艺去除氨氮的效果显著优于GAC,经消毒后其出水中的CHCl3浓度也低于GAC的,故建议在该种原水水质下优先采用O3/BAC工艺.控制沉淀池出水余氯在合适的范围内,则预氯化对O3/BAC工艺的除污效果无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引滦入津”工程为例研究两部制水价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两部制水价的内涵以及实施两部制水价的必要性;以引滦入津工程为例,对两部制水价定价模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可行的计算方法,根据实施两部制水价所要达到的目的选出合适方案作为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