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初步分析泡菜发酵过程中多种农药残留的变化规律,为研究泡菜食品的安全性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参照国标,结合实际实验设备建立13种农药残留检测方法,选取四川泡菜常用原材料之一的大白菜作为研究对象,跟踪检测大白菜发酵过程中的农药残留含量,并同时测定泡菜水总酸、总盐含量。除乐果和乙酰甲胺磷未检出外,发酵前期,有机氯和菊酯类农药残留水平没有明显变化,有机磷类农药残留水平略有下降趋势;发酵15d,所有农药残留量均低于方法检出限。对于此次研究检出的11种农药残留,在保证泡菜原材料农药残留水平符合标准的前提下,发酵工艺对泡菜食品安全性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自然发酵泡菜微生物群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结合自然发酵生产泡菜的原理,分析和总结微生物群落在自然发酵泡菜过程中的变化及其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3.
西兰花茎泡菜的研制及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4,(5):106-111
以西兰花茎为原料制备泡菜,研究了其自然发酵工艺,并对该工艺下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乳酸菌数、pH值、总酸含量及泡菜的亚硝酸盐、VC、还原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色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西兰花茎适宜的烘干条件为:70℃下干燥40 min;通过L9(34)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发酵液配比为:10%食盐、6%白砂糖、0.2%CaCl2;(30±2)℃下发酵8 d后可得到风味较佳的西兰花茎泡菜。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pH值逐渐降低,总酸含量升高,乳酸菌数量先升高后降低;泡菜的VC含量逐渐降低,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含量及色泽呈波动变化;亚硝酸盐峰值在发酵的第1天出现,发酵结束时(8 d),亚硝酸盐含量为0.77 mg/kg,泡菜食用安全。  相似文献   

4.
自然发酵与人工发酵泡菜的品质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自然发酵和人工发酵泡菜的品质作了对比,结果表明:两者在感官品质、有机酸、香气成份、氨基酸含量上无明显差异,但人工接种发酵能显著降低亚硝酸盐含量,缩短发酵时间。  相似文献   

5.
对人工发酵和自然发酵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人工发酵泡菜比自然发酵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明显降低,且缩短了发酵时间。  相似文献   

6.
自然发酵泡菜汁中主要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试验研究了泡菜自然发酵过程中主要成分的变化及其与乳酸菌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蔬菜原料,30℃自然发酵生产泡菜的过程中,泡菜汁中食盐(NaCl)、葡萄糖、可滴定酸度、维生素C(Vc)含量等指标的变化趋势相同,食盐不作为乳酸菌生长的营养成分。随发酵时间的延长,泡菜汁中Vc含量增加。甘蓝单独自然发酵风味不理想,可能与其自身携带乳酸菌种有关。  相似文献   

7.
蒋丽  王雪莹  杨洲  蒋和体 《食品科学》2011,32(22):276-279
采用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 extraction,SPME)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ry,GC-MS)方法分析自然发酵与接种发酵泡菜的香气成分变化,结果显示,自然发酵和接种发酵的泡菜中分别检测鉴定出60、62种香气成分(其中有29种香气成分相同)。自然发酵泡菜中:酯类16种,占被测总峰面积的44.75%;醇类15种,占15.29%;硫化物2种,占22.33%;接种发酵泡菜中酯类16种,占被检测总峰面积的48.23%;醇类11种,占5.17%;硫化物3种,占33.66%。研究表明,自然发酵和接种发酵泡菜的香气成分都以酯类和硫化物为主。与自然发酵相比,接种发酵的发酵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8.
几种辅料对甘蓝泡菜自然发酵过程中主要成分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鲜甘蓝为原料,对泡菜自然发酵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进行理化分析,探讨糖、香辛料和水果对主要成分的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糖、香辛料和水果的添加促进甘蓝泡菜发酵过程中总酸的增加;未添加糖的泡菜的Vc含量最低,添加水果的泡菜的Vc含量稍高于其他配方的泡菜;未添加糖的泡菜的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最低,添加水果的泡菜的还原糖含量最高;甘蓝泡菜发酵过程中.糖对亚硝酸盐的产生有促进作用,香辛料对亚硝酸盐的产生有抑制作用,水果的添加对亚硝酸盐的增长有抑制作用.向泡菜中添加水果不仅可以改善泡菜的风味,还可以促进乳酸发酵,有利于营养成分的保持.  相似文献   

9.
以市售白菜为原料对泡菜自然发酵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 进行理化分析,找出其物质代谢规律;并研究讨论了不同 食盐浓度、碘、花椒等对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泡菜发酵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以市售白菜为原料对泡菜自然发酵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 进行理化分析,找出其物质代谢规律;并研究讨论了不同 食盐浓度、碘、花椒等对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湿态和半干态泡菜挥发性风味变化特征及其差异性,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结合多元统计方法分析2种泡菜发酵过程中的重要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湿态和半干态发酵泡菜水分活度(A_W)差异明显,湿态泡菜更有利于乳酸菌生长。基于主成分和层次聚类分析,2种泡菜挥发性成分区分明显,其中湿态泡菜以发酵产生的含硫化合物和醇类为主,半干态泡菜以原料自身的含硫化合物为主。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筛选出重要度(VIP>1.2)以及t检验(P<0.05)的二甲基三硫醚、1-异硫氰酸戊酯、5-甲硫基戊腈、5-甲硫基-2-戊烯-4-炔醇、乙酸、2,3-丁二醇、庚基氢过氧化物和甲氧基苯肟为2种泡菜差异性标志物。研究结果对调控泡菜品质、风味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萝卜为材料,在泡菜自然发酵过程中添加不同比例(0%、0.1%、0.5%和1.0%)的牡蛎壳粉,考察其对泡菜的pH、总酸、乳酸菌数、感官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0.5%牡蛎壳粉对泡菜的总酸和菌落数影响较大,得到的产品酸度适中,口感爽脆,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3.
以新鲜红皮萝卜为原料,分别接种分离自自然发酵泡菜中的乳明串株菌、乳酸乳球菌、食窦魏斯氏、发酵乳杆菌、植物乳杆菌进行纯种乳酸菌发酵制作泡菜。通过测定泡菜的乳酸菌菌相、总酸度、感官评价、挥发性成分及有机酸,对分离自自然发酵泡菜中不同乳酸菌纯种发酵泡萝卜的风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发酵达到终点时,接种不同乳酸菌发酵的泡菜中大部分乳酸菌的活菌数相差不大,都在7.0lg CFU/m L左右,泡菜液中的乳酸菌几乎全为植物乳杆菌;大部分乳酸菌纯种发酵泡菜中总酸含量>4g/kg;不同乳酸菌发酵的泡菜挥发性成分及有机酸的种类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不同乳酸菌接种发酵泡菜风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鲜红皮萝卜为原料,分别接种分离自自然发酵泡菜中的乳明串株菌、乳酸乳球菌、食窦魏斯氏、发酵乳杆菌、植物乳杆菌进行纯种乳酸菌发酵制作泡菜。通过测定泡菜的乳酸菌菌相、总酸度、感官评价、挥发性成分及有机酸,对分离自自然发酵泡菜中不同乳酸菌纯种发酵泡萝卜的风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发酵达到终点时,接种不同乳酸菌发酵的泡菜中大部分乳酸菌的活菌数相差不大,都在7.0lg CFU/m L左右,泡菜液中的乳酸菌几乎全为植物乳杆菌;大部分乳酸菌纯种发酵泡菜中总酸含量4g/kg;不同乳酸菌发酵的泡菜挥发性成分及有机酸的种类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7,(8):134-137
梯度接种酿酒酵母到萝卜泡菜中,研究发酵过程pH、总酸、乳酸菌总数及酵母菌总数的变化,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分析挥发性风味成分。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单纯接种乳酸菌发酵组,添加酿酒酵母可以降低泡菜总酸含量,提高pH,发酵后期乳酸菌和酵母菌总数下降;挥发性成分中酯类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上升,乙醇的相对含量下降,泡菜风味更加醇厚且协调。  相似文献   

16.
西藏灵菇酸奶发酵过程中部分营养物质的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家标准检测方法,对西藏灵菇发酵奶发酵过程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变化进行初步的探索,为进一步研究其营养特性、保健功能和生产转化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检测,标准条件下西藏灵菇发酵奶的发酵过程中主要时间阶段的蛋白质、脂肪、乳糖、乙醇(均为质量分数)的变化结果表明:蛋白质、脂肪和乳糖的质量分数随发酵时间延长而下降,发酵终点的蛋白质为2.55%;脂肪为2.55%,乳糖为3.46%,均符合国家标准对酸奶制品的要求.而乙醇在发酵过程中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上升,发酵终点时的质量分数为3.096%.  相似文献   

17.
泡菜是新鲜蔬菜发酵后的产品,由于其采用自然发酵制作而成,在发酵初期存在大肠菌群数超标和末期不合格的问题,给泡菜出口带来麻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该文对朝鲜泡菜在发酵过程中大肠菌群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