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23)
查尔德在《霍博莫克》中通过描写印第安人霍比莫克和清教徒玛丽的跨种族婚姻,指出19世纪早期印第安人和白人之间尖锐的冲突,试图利用"黑白通婚"来解决种族问题的荒谬性。本文将首先分析作者从土著居民的形象塑造、与玛丽的婚姻关系以及小说的结局这三个方面阐述问题。  相似文献   

2.
《建造师》2008,(5)
美国十九世纪先验主义,是随着康德唯心主义哲学的传入而产生的一种思潮,后发展成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万物皆受"超灵"制约,而人类灵魂与"超灵"一致。它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物质至上,拜金主义和庸人哲学,强调入的价值,个性解放,反对权威,崇尚直觉。从而为美国十九世纪后浪漫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在精神上为美国文艺复兴做了充分准备,催发了美国独立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学的诞生,促进了美国民族文学的发展。先验主义的领袖是思想家、散文作家和诗人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他的《论自然》把美国浪漫主义推向了高潮阶段。《美国的哲人》被誉为美国思想独立宣言。他最大的功绩在于坚决主张建立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学。爱默生的思想影响了一代美国浪漫主义作家,堪称一代宗师。梭罗是十九世纪美国文学中又一先验主义战士。他是爱默生先验主义思想的实践者,他的传世作品《瓦尔登湖》成为美国文学发展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3.
美国+英国+日本+台湾:公众参与架构下的社区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参与架构下的社区设计理念 "公众参与"与"社区设计"最初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社会出现,不仅是源于专业界内的反省,而且是面对失调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机制所引起的一连串城市社会问题、种族问题以及"反文化"运动等,社区的人们所做出的应对.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6)
美国华裔男性形象在美国主流社会常常被建构为"阴柔、消极被动的",以彰显白人男性"雄性"和"霸气"的男子气概。"本文以"身体政治"为切入点,分析《望岩》中的男性形象,揭示作品中的男性人物并非"被阉割"的牺牲品,而是富有阳刚之气的男子汉、敢于负责任的勇者,这种新型的华人男性形象,是作品的"身体政治"意义所在,也是对白人主流社会构建的华人男性"他者"形象的有力反击。  相似文献   

5.
“新城市主义”与“精明增长”理论进展与评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国爱  李同升 《规划师》2009,25(4):67-7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城市向郊区的无序蔓延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针对"城市蔓延"问题,"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理论应运而生.控制城市蔓延、实现紧凑式发展、采取公交导向的发展模式、设定城市增长边界是二者的理论共识,但这两种理论因对空间分布和种族问题以及对区域性的忽略而使其自身也存在不足.将这两种理论借鉴至中国,则体现为:强化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倡导生态设计,倡导公交优先,提倡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6.
《城市环境设计》2013,(Z1):57-59
纳奥米·坎贝尔:在您过去的采访中,您常常谈到早期先锋主义的实验性本质。这也是您书中的主要内容吗?扎哈·哈迪德:那本书是基于我们两年前在苏黎世的Gmurzvnska画廊举办的关于俄罗斯至上主义的展览而创作的。我们在画廊中的俄罗斯至上主义藏品之中设计,模仿至上主义。俄罗斯人在整个20世纪都非常迷恋于这些物品,人造地球卫星、太空犬或在纪念碑旁的公园设有国家经济成果展。"展览中  相似文献   

7.
至上主义是马列维奇提出的艺术理论,它对建筑设计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本文从至上主义的核心精神出发,定义了“至上主义建筑”这一概念,通过分析参考以扎哈·哈迪德为代表的相关至上主义建筑作品,并借鉴视知觉与心理学理论,从“形式到感知”“感知到秩序”方面概括了至上主义建筑空间的设计逻辑。  相似文献   

8.
首先通过介绍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作品,引出了至上主义美学的艺术原则.而方形是至上主义造型的基本元素,密斯的建筑作品基本都是方形的,遵从形式不变,功能可变的理念,具有至上主义的美学风格,是无对象建筑的始祖.最后着重从密斯的代表作--柏林新国家美术馆来分析他的建筑艺术,也表明了他的至上主义建筑美学态度--向方形致敬!  相似文献   

9.
人家的月亮     
梁鹤年 《城市规划》2006,30(4):60-65
笔者于1970年代在美国念书的所见对他治学很有影响,特别是言论自由的虚像,种族问题与资本社会的关系,美国左、右派的分歧与疏解、分析与综合的统一,和理性与感情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35):86-87
本文通过对奈拉·拉森的短篇小说的简要介绍和分析,尤其是对其第二部作品《逾越》中混血儿黑人女性主人公克莱尔·肯德利的两次"逾越"的细致的刻画和描述,一是逾越为白人并成功嫁给一位白人中产阶级丈夫,二是基于精神上的自由又从白人逾越为黑人,从而导致了悲剧性的命运,本文旨在浅析导致其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亦即美国二三十年代根深蒂固的"交错性压迫"对混血儿黑人女性的毒害和给她们带来的创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