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9,(5)
在为数众多的日本作家以中国为题材创作的文学作品中,"耽美派"作家谷崎润一郎的"中国趣味"独树一帜。谷崎润一郎的短篇小说《麒麟》围绕历史事件"子见南子"展开,塑造了在卫国传道而失败的孔子形象。谷崎熟悉中国历史典故,将"大逆事件"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恐怖感投影在了南子这一人物上,《麒麟》作为早期"中国趣味"的作品,与《刺青》一脉相承,展示了谷崎文学中"恶女崇拜"的创作动机与独特的东方审美与道德观。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8)
<正>《刺青》最初发表于1910年11月的《新思潮》第三期,是谷崎润一郎早期短篇作品。《刺青》全篇塑造了一个特殊的世界观:一切以美为优先,美既是最高的道德。虽为早期作品,文中已经可见耽美主义、执着于美女之足的恋足癖,以及施虐与被虐的非正常人物关系等谷崎作品的常见研究主题。在《论谷崎润一郎文学中男性人物的作用――以<刺青>中的清吉为中心(上)》中已经论述了男主角清吉即拥有可以接触众多美人的身份又对终极之美十分执着,因此妖妇才得以被挖掘出来。那么,原本是普通女性的小娘是如何被清吉引导转化为妖妇的呢?  相似文献   

3.
光影游戏     
澳洲著名护肤品牌Aesop在日本京都开设了第一家概念店。店铺的空间设计.宛如一台光与影的舞台剧.或者说是展现了阴阳的互补之美。黑白色调的室内设计和灯光构成的光影效果.恰恰是受到了谷崎润一郎的著作《阴影礼赞》的启发。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7)
谷崎润一郎的短篇小说《刺青》是耽美文学的精品之作,其独特的描写手法及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创造了具有代表性的谷崎式的耽美世界。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刺青》的分析,探讨谷崎耽美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12)
<正>一把珍贵的琴说起荪贞现在手中的那把名贵的中提琴,还有一番来头呢!苏贞的中提琴导师,世界著名的中提琴家JOHN WHlTE手中的中提琴,是世界为数不多的由名家制造的稀有提琴。苏贞说,自己看中这把琴好久了,这是一把非同一般的琴,自己总想有一天能拥有它。每当上课老师做示范时,苏贞总是崇拜地望着那把琴,深深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中。来到英国的第4个年头,苏贞要毕业了。她觉得再不把心中的想法说出来,恐十白以后也没有机会说了。于是苏贞鼓起勇气,来到老师跟前,"老师,我很喜欢这把琴,我知道这琴是您的珍品,但我的确很需要一把好琴,以便更好地在音乐的道路上前进,希望老师能成全。"JOHN  相似文献   

6.
影子艺术     
陈慧中 《现代装饰》2012,(2):134-135
读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一书,其文中提到对日本文豪谷崎润一郎的赞赏,令我好奇之下开始读后者的代表作《阴翳礼赞》,在细细品味作者平和、优美的文笔的同时,不禁赞叹其作为唯美文学大师的身份,对建筑环境中有关阴翳的细致入微的捕捉观察与分析。他极力推崇各种阴翳之美,认为“美,不存在于物体之中,而存在于物与物产生的阴翳的波纹和明暗之中……离开阴翳的作用,也就没有美。”  相似文献   

7.
红豆相思     
盛唐大诗人王维有一首《红豆》名诗,脍炙人口,寥寥二十字,却是古今绝唱。“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古人所说相思,不局限于男女之情。至交好友间的深情厚谊,一样令人相思相念,难以忘怀。至于姑娘和小伙之间的相思,晚唐诗词名家温庭筠《南歌子》词咏:“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刻骨相思知不知?”井底地方很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5)
《满江红》琴歌鲜明地体现了汉语作为一种高度音乐化的语言对声乐曲的旋律发展具有一定指示性。通过对乐歌和琴歌两个不同版本的《满江红》进行比较分析,挖掘古曲琴歌《满江红》在声乐性、音乐性、文化性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以及其在文化传承、深度审美能力的培育和表现等方面的教学及表演价值。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1)
<正>这些年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而且是以女生为主的班级,最多时班里有49个女同学。有不少老师认为我很运气,因为觉得女同学好管。其实,这其中的辛酸实在不足以对外人道也。我一个年轻男老师管理一群女同学,一帮"90后"的"新新女生",总是碰到接连不断的麻烦琐事。几年下来,我发现,女同学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男女同学间的交往。几年前,班里有个叫小琴的女同学,她来自农村,内向,不善于交流。小琴有一个男朋友,是普高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2)
作为冯梦龙"三言"中为人熟知的爱情故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卖油郎独占花魁》,长久吸引老百姓的目光,两个故事有着惊人的相似,其中蕴含的思想也趋向一致。本文从两篇小说的男女主人公入手,浅显地谈了谈自己的体会和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