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3,(23)
《父与子》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小说中,作者表达了对俄国革命与文化的不同观点。实则,屠格涅夫是在对俄国的文化与改革在进行批判,在《父与子》中,便可以找到根据。  相似文献   

2.
航舟 《中州建设》2011,(5):52-53
有住哲人把城市比喻成一本打开的书,认为从中可以读到不同国家、民族和不同时代人们的理想和追求。如果这个比喻成立的话,那么位于巴西南部的库里蒂巴市,则是一本绿色的书,一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读本。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6):99-106
英语世界关于《孟子》的理解与阐释历经180多年,译本诸多。通过探究《孟子》七个英译本中比喻意象的转换与变形,从喻体与本体的关系、意象的投射与缩放等角度对《孟子》中比喻意象进行分析。不同译者对同一意象及其喻意进行理解和阐释时,语言意象的转换呈现出一致、相似或是完全不同的特点,翻译具有多样性。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再现喻体对象,凸显了不同语言文化的译者理解、认知以及描述世界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6)
1861年农民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系列"大改革"的开端。农民改革不仅影响了俄国大多数民众的命运,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俄国此后数十年的走向。若想深入理解农民改革,就必须厘清俄国历史上的农奴制问题。自19世纪上半期开始,俄国农民农奴化史一直是俄国史学界经久不衰的话题。学者围绕俄国农民农奴化的确立和强化展开大量讨论,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包括农民农奴化的确立是通过法律途径还是非法律途径、17—19世纪国家立法在强化农奴制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导致农民农奴化的深层原因三个方面。随着新史料的发现和史学方法、史学理论的更新,俄国学者将继续在俄国农民农奴化研究上取得新的成果,推动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5):212-213
本文主要通过对汉维语中的比喻性词语进行讨论,分析了汉维语比喻性词语中喻体和喻意之间的对应关系,总结出了比喻性词语有直译法、意译法、借代法三种翻译方法,并进行汉维语比喻性词语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2,(2):77-78
明治维新发轫于武装倒幕,建立明治天皇国家。仅从这个起点看,就不是资产阶级运动的性质,而是处于内外压抑之下的日本新兴地主阶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自救和自强运动。本文拟探讨日本幕末时期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从推动维新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分析领导维新的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特点,解剖主政复古中明治天皇国家的政体变化、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实质,综述地主阶级对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并就日本式资本主义道路的发展特色予以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7.
西汉王朝,是继秦王朝之后,继续巩固和发展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也是我国封建初期经济发展比较繁盛的一个朝代。 在西汉新的历史条件下,儒法两条路线继续进行着激烈的斗争。走上历史舞台的新兴地主阶级,“在它们取得统治权力以前和取得统治权力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它们是生气勃勃的,是革命者,是先进者,是真老虎。”西汉前期,从汉高祖刘邦开始,经吕后和文、景、武、昭、宣几代帝王,百余年的统治,继续贯彻法家路线,发展了封建经济,巩固了封建所有制。而从元帝以后,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激化,地主阶级内部也开始分化。代表落后保守势力的儒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鲁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班又名公输班,公元前507年生于鲁国一个世代工匠的家庭。鲁班从幼年就参加建筑生产活动,建筑房屋,修造桥梁,从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学到了丰富的知识。 鲁班生活在春秋末年,正当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奴隶制急遽崩溃,封建制迅速成长,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阶级展开夺权斗争。奴隶主阶级和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儒家,顽固地反对一切社会变革,竭力压制新生事物,扼杀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新兴地主阶级和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要发展自己的经济、政治、军事力量就积极支持劳动人民的革新活动。劳动人民要生产劳动,改造社会、改造世界,就要不断地总结经验,革新工具,发明创造。鲁班就创造了不少工具器械。在建筑方面,鲁班发明了机关封墓,刻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5):78-79
研究发现,中国翻译理论界对习语翻译有大量比较深入的研究,可是关于习语翻译的直译理论和实践都存在误区。各个层次的翻译教科书认为,有些习语比喻形象相同或者相似,或者比喻形象不同、意义相似,直译这些习语,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习语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且举出例子予以证明。本文认为这一直译习语的理论和实例都不成立。不成立的理由是这些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意义可以翻译,可是习语中的"约定俗成"不可译。习语翻译的三原则是:少直译,多套译,直译套译行不通就意译。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2)
明清鼎革之际,国内战乱频仍,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交织在一起。清朝定鼎北京之初,就大力笼络汉族地主阶级,加紧镇压大顺军农民起义,满汉地主阶级的联合,损害了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北方五省地区广大农民的利益,为了维护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各地民众纷纷揭竿而起,在大顺军退出黄河流域以后,这些地方义军,清政府眼中的"土寇",就成为北方抗清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