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3,(5)
随着20世纪后期台湾"新新电影"的发展,大陆观众越来越多的接触到台湾电影,并借助电影逐渐了解和认知台湾文化。本文试从大学生这一年轻受众群体出发,并从台湾电影进入大陆这一角度入手,通过定量研究的方式来探究大陆大学生借助台湾电影认知台湾,解读台湾文化方面的效度,以期获得有关在促进两岸文化传播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35)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独有的思维方式、文化底蕴往往能够在其语言中有所体现。中国和日本,作为邻国,在历史不断地发展中,其文化也不断地交流相互影响。在中日两国文化各自的特色以及其文化的碰撞在两国的语言中也有所体现。本文拟从多个方向,试论述中日语言及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6)
价值观是支撑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我们通过调查中日两国大学生的毕业后去向的意向,对中日两国大学生的思维及其行为方式的进行研究,在中日两国发放调查问卷,总结出中日两国大学生的选择,并且从价值观出发分析了两国学生选择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让两国当代大学生把握其变化趋势,及时掌握相关信息,为其毕业去向及教育实践提供重要的参数。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0)
互联网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的共享。随着时代发展,"互联网+"正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新途径。近些年来,泰国学习汉语的人非常多,而在学汉语的同时必然学习到中华文化,因此,选择恰当的内容才能引起共鸣。通过中泰两国的文化对比,分析"互联网+"背景下,面向泰国进行中华文化传播的内容选择问题,将有利于推进中华文化在泰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35):175-176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和发展,使得全国各地、各民族的文化要素得到了有效地整合,进而沉淀出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在世界范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日本作为受到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其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精髓的吸收,并且与自身民族风俗、习惯等多种要素相融合,最终形成了具备日本自身特点的"日本文化"。了解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加深对中日文化差异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可进一步促进两国之间的文化的良好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21)
21世纪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时代,互联网、多媒体等高新科技产品应运而生。图像由以前的靠手抄本、印刷术方式传播发展到通过视频、网络等方式传播。"我们生活在一个视觉的世界",1视觉文化带来的冲击是当今社会不可回避的一个事实,更对美术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
日本古代很多文化是从中国唐朝传播过去的,日本园林也是从中国传播过去,中国最著名的山水画流传到日本,演变成日本浮世绘绘画艺术,中国文化输入日本从汉末就开始的,日本人寻找历史,可以翻阅中国文献。虽然说日本园林与中国园林本是同源,但各自的发展历程、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了两国园林的不同,其意境、构成、审美、心理有很大的差别,文章试图从两国文化的角度去比较两国园林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7):216-217
中日两国从古代开始就有了非常密切的交流。据《古事记》记载,日本古代的生产技术大部分都是来自中国,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其中酒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日本拥有很高的地位,一直深深的影响着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本文主要通过日本酒的起源、发展以及传播来研究日本宴会上的酒文化。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33)
随着美国影视剧作品在全球的广泛传播,美国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道德观以及价值观也随着其向中国传递,尤其影响着追捧美剧、关注美国电影的中国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美国化"现象。文章通过分析美国文化价值观的特点、美国主流文化的构成因素及其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并在分析其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对中国大学生进行科学人生观塑造教育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33):181-182
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长期失语,英语课堂的重心仍是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大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薄弱,历史文化传承受阻,同时,受到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影响,中国大学生对西方文化充满兴趣,对中国文化缺乏自信,这将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面对这一局势,中国文化进入大学英语课堂的改革刻不容缓。本文基于"文化自信"的视角,立足"中国文化失语"的现状,探索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改革对策,旨在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加强中国文化交际能力。这将有助于提高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加快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