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3,(21)
<正>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逐步完善和发展,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信息的速度是传统媒体传播速度的数倍乃至于数十倍,新媒体带来了信息的大爆炸时代。在当前,人们通过智能手机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取资讯,也可以进行购物,这对当下的市场营销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就成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课题。本文分析了新媒体的特征以及对市场营销的影响,并对新媒体背景下的市场营销策略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7)
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这种变化导致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即新媒体时代的青少年亚文化。本文以网络语言这一独特现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网络语言的青少年亚文化特征及其对青少年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9)
"御宅族"既是产业经济现象,更是社会文化现象。近来,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与理论视角入手研究御宅族,比如青年社会学、媒介依赖、身份认同和亚文化理论等,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本文另辟蹊径,从御宅群体与现代媒介的关系出发,认为这是信息化社会下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源于人对技术、信息、符号化虚拟世界的媒介崇拜心理。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5)
近年来,数字技术发展迅猛,新媒体技术日益更新,并逐渐成为当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当前阶段,我国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作为一种突破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新媒体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并关注人们的个性表达与自主参与。在新媒体的实际应用中,计算机技术与网络媒体均以新媒体形式出现,将文化与信息准确划分,并将其准确传达给用户。在这一发展背景之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获得极大提升与广泛推广。基于此,本文就新媒体时代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3)
在新媒体时代,文化特别是媒介文化具有新的发展形态。在当前广泛运用新媒体的人群中,青少年是最活跃、运用新媒体最多的群体。通过以青少年群体为主要对象开展调查,以青少年运用新媒体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为主线,深入了解新媒体与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影响及其相关关系、在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国家认同的新特点和新发现等,并针对性提出在新媒体时代加快融媒体建设、分阶段分层次对青少年实施教育与引导、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和打造主流文化网站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4)
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媒介的日新月异,媒介的进步也推动了社会的变革,每一种媒介都有自己对应的基本框架、基本哲学和基本生存方式。以互联网和移动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以其雷霆万钧之势叩开了新媒体时代的大门,它深刻地影响到现代人的思维习惯和社会生态。面对新媒体,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不仅要从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更要在深层的媒介规律和媒介运行模式上与新媒体时代的逻辑接轨才能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2)
在新媒体时代下,舞蹈艺术文化已经在多个方面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新媒体对舞蹈艺术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层层面面,本文主要探寻新媒体时代下的舞蹈艺术特质,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媒介形态层出不穷,影像广告也在这种新环境下迅猛发展,它不但带来了大量的资讯信息,还逐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日常生活行为。它将超越传统影像设计的概念,涵盖人类的全部感官。文章以新媒体为背景,对影像广告的发展趋势、特征及其与新媒体的关系进行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正第二媒介时代、Web2.0时代,视觉文化、消费主义文化,诸如此类,从媒介技术和文化交往两个维度构成了视觉艺术传播活动的当代场境。媒介技术变革直接促成了新媒体艺术产生、艺术交往互动关系新的建构、艺术在视觉上的迷恋。媒介技术变革又从其引发的"文化场所的"翻天覆地变化,间接地对艺术的面貌产生深刻影响,比如后现代艺术及艺术的产业化、波普化等潮流发生。艺术传播的当代场境,是传播策划在当代的立足点和着眼点,也是传播策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在。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10)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以图像为主的视觉传播已经超越了以文字为主的传统信息获取方式。图像时代的到来渐渐催生出一系列的文化现象,拍客作为图像时代的宠儿,为广大受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网络景观。但拍客作为一种亚文化也存在着不足,"狂欢"现象的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