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6,(34):26-29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支架介入治疗后支架管腔评估的应用。方法:对32例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置入支架的患者进行双源CT下肢动脉成像,进行容积再现、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组等处理,观察评价支架管腔的情况。结果:全部患者共检出支架40处,其中髂动脉2处,髂外动脉6处,股动脉24处,腘动脉8处;25处支架通畅,6处支架管腔轻度狭窄,4处支架管腔中度狭窄,3处管腔重度狭窄,2处管腔闭塞。结论:双源CT下肢动脉成像无创、便捷、可靠,可清楚地显示下肢动脉支架形态,通过多种重组方法进行图像处理,观察评价支架管腔内情况,为临床评估术后病情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4)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 EPO)对血清血管内皮因子(VEG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及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将86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两组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应用r-Hu EPO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VEGF、NSE、S100B蛋白(S-100B)水平及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GCS)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变化,并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患者脑血流,统计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结果治疗2周,两组NSE、VEGF、S-100B水平及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血流速率均降低,观察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两组GCS、GOS评分均上升,观察组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采用r-Hu EPO干预,可下调NSE、VEGF、S-100β蛋白表达,减轻脑血管损伤程度,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25):52-55
目的:分析ABCD2评分结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0月来本院神经内科因TIA发作后发生脑梗死的158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行CTA检查及ABCD2评分,记录颅内动脉狭窄的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ABCD2评分与TIA后2、7及30 d内脑梗死发生率之间分别呈正相关关系。中危组与低危组在TIA后2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与低危组在TIA后2、7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与中危组在TIA后2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与TIA后2、7及30 d内脑梗死发生率之间分别呈正相关关系。中度颈内动脉狭窄与正常或轻度狭窄患者在TIA后7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与正常或轻度狭窄患者在TIA后2、7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与中度狭窄患者在TIA后7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狭窄程度患者中(正常或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或闭塞)不同ABCD2评分(低危组、中危组与高危组)患者TIA后2、7及30 d脑梗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2评分结合CTA对预测TIA患者2、7及30 d内脑梗死发生概率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显著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观察42例经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诊断结果,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2例患者经CTA后均可见清晰血管,诊断为脑动脉瘤25例,烟雾病7例,动脉狭窄7例,未见异常3例,与DSA或手术结果对照基本相同。结论:16层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疾病无创、方便、快捷,可作为目前颅内动脉病变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9):123-12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114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的92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采取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扫描,主要包含肝脏各叶、主动脉、脾脏及门静脉层面,对比两组各项CT灌注参数及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CT灌注参数,主要包括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脏血流量(TBV)、平均通过时间(MTT)、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及总肝灌注量(TLP)。结果:观察组HAP、TBV、MTT及HPI水平均较对照组高,PVP和TLP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Child-Pugh分级判定标准,114例肝硬化患者中,A级32例,B级45例,C级37例;A级、B级及C级患者HAP、PVP、HPI及TLP水平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级、B级及C级患者TBV和MTT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级患者HAP和TLP水平均较C级低,PVP和HPI水平均较C级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肝硬化患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可获取肝硬化患者肝脏形态及功能信息,明确肝脏供血情况,还可判定肝硬化患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4例疑似下肢动脉疾病患者均行下肢动脉双源CT血管成像检查,分别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等后处理技术进行血管重建,并结合轴位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4例患者血管重建图像均能清晰、完整地显示检查范围内的动脉血管影像。下肢动脉正常4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18例,外伤性血管闭塞2例。结论双源CT血管成像是下肢动脉疾病的可靠诊断方法,并能指导临床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8)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80例症状性颅内动脉血管狭窄患者,均实施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观察患者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缺损及动脉狭窄程度改变情况。结果: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成功率为96.2%。术后动脉残留狭窄程度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临床效果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5)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弥漫性轴索损伤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 94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GCS≤8分)随机分为亚低温组(53例)和常规治疗组(41例)。经颅多普勒(TCD)检测伤后0,1,3,7,14,21天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MCA)。常规治疗组维持正常体温,亚低温组48 h将肛温降至33℃左右,维持38 h将肛温降至33℃左右,维持35天。分析比较两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24 h内VmMCA均开始升高,亚低温组患者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率低于常规治疗组,亚低温组患者预后好于常规治疗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通过稳定弥漫性轴索损伤后脑循环功能减少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从而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5):47-48
目的:研究高压氧结合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损伤的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78例重型颅脑外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予以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研究组予以高压氧结合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肌酸激酶(CK)水平,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动脉收缩期峰流速(Vs)、搏动指数(PI)、平均血流速度(Vm)。结果:干预前两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GCS评分及GO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预后良好率(76.92%)明显高于对照组(43.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Vm、Vs、PI、CK及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Vm、Vs均高于对照组,PI、CK及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结合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损伤能够促进患者意识恢复,改善脑代谢、血流指标、显著降低其血清CRP水平及CK水平,提高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64排CT血管造影(CTA)三维重建对血液透析(血透)患者上肢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评估作用.方法 选取20例行上肢动静脉内瘘并且血流量<150 mL·min-1的血透患者,对其前臂内瘘进行CTA检查.采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间断或连续摄影观察,检查结束后进行数据处理、图像三维重建,观察上肢动静脉内瘘的血管情况.结果 图像经三维重建后能清楚地显像,显示吻合口静脉段节段性狭窄18例,显示左肱动脉闭塞1例,显示吻合口上6 cm处桡动脉局部闭塞1例.根据CTA结果分别对20例患者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其内瘘血管通路问题,其中进行内瘘重新吻合术18例,选择对侧上肢行动静脉内瘘吻合术1例,行颈内静脉长期导管置入术1例.结论 CTA能有效、准确地显示内瘘血管情况,可以清晰地了解血管狭窄、血管闭塞以及位置,并为手术修复内瘘或血管成型术修复内瘘提供明确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