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Planning》2019,(21):68-69
"信号与系统"是一门数学与工程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过程主要讲解基本概念、基本性质的应用以及基本的分析方法。文章提出引入具体工程案例,引入形象具体化的讲授方式,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认识"信号与系统"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效果不明显的现象,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建筑学专业特点,从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法运用、学生能力培养三个方面探讨了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改革思路,并从"教"和"学"两方面提出了要求,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12)
"材料物理化学"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基础课程,学好这门课是该专业学生必须要打好的基础。本文就如何提高"材料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形成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操作相互连贯,以及理论知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相互渗透的系统等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手段出发,对"材料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混凝土结构课程四位一体探究式教学法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提高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效果为出发点,分析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创造性地提出了针对混凝土结构课程特点的"预习讲授→学生自学→辅导答疑→总结讲授"四位一体探究式教学法,并指出了保障教学效果实现的具体措施,最后,结合应用实践,阐述了四位一体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效果,以期为兄弟院校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36)
针对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本文提出了一套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方案,其中包括理论教学改革、双平台实验教学改革以及课程网站建设等方面。实践表明,此项教学改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改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高等院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水文学原理课程教学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文学原理课程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后续课程如水文预报、水文水利计算的学习,同时也直接影响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针对高校水文学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章从知识内容体系、理论与实践性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等方面对课程教学效果的改善进行了探索,对水文学原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7.
赵延林  李长风  高红梅 《山西建筑》2014,40(30):253-255
以结构力学课程为核心,结合高层建筑结构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及各专业课的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形成了"3+1"人才培养模式下,以"知识讲授+综合训练+工程实践"为主线的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课程"1+0.5+0.5"全程式培养模式,以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结构分析与计算能力。  相似文献   

8.
董祥 《高等建筑教育》2010,19(4):101-107
针对当前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计算机绘图课程存在不同课程安排与教学安排的现状,通过对"二本"、"三本"9个实验班级319名学生的教学实验,研究了不同课程安排和教学安排对计算机绘图教学效果的影响,利用成绩测评和问卷调查分别从定量和定性角度评价了教学实验结果。结果表明,计算机绘图在画法几何与土木工程制图后续开课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同时平行开课的效果;教授应用型高校本科生计算机绘图时,采用教师讲解与学生实践同时穿插进行的教学方法并不优于先集中讲解、再集中上机的教学方法;"三本"学生计算机绘图总体学习效果不及"二本"学生,其存在的课程学习两极分化问题值得教师重视。  相似文献   

9.
水力学与桥涵水文课程是交通土建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课。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通过对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的组织、考核标准的制定等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和建议,如水力学与桥涵水文合并开课、教学紧密结合工程实际、正确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合理组织教学过程、完善考核标准等。教学实践表明,以上措施,有助于改善专业考查课教学方法枯燥、学生学习被动和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的现状,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研究成果也适用于大土木类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10)
针对"信号与系统"相关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及方法等方面提出了相关课程的优化整合方案,使原本零散的课程更系统化、体系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有利用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董豫赣 《时代建筑》2008,(4):101-105
文章通过对“意境”的“化境”切入,阐明空间边界如何被相关生死的时间恐惧所确定,继而探讨时间如何为空间制定标准,在对中西方文化对“物我”边界的差异认识的展开里,文章试图厘清中国园林与建筑难以被西方建筑学同化的差异部分。  相似文献   

12.
对政府采购中存在的法律意识淡薄、监督约束不力、"暗箱操作"等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规范政府采购活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Jennifer Newton 《家饰》2014,(4):122-129
中国的佛像、非洲部落的面具、西方的马赛克吊灯,这是一个糅杂了各种设计元素的案例,然而这种糅杂并不存在一种堆砌与凌乱感,反而因为不同元素的运用呈现出瑰丽又矛盾的美感。  相似文献   

14.
15.
王天青 《规划师》2006,22(Z2):25-27
城市中心区是城市的特定区域,功能多样共生是其特色和活力保障.中心区功能布局应突破功能分区的概念,以共生理论为指导,保持中心区功能、空间的多样性与投资功能多样性的平衡,这是实现中心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16.
根据系统论和控制论的一些基本观点以及一些历史案例,讨论了目前一些电梯使用的门锁电路中存在的安全性问题,依据控制论中的可能性空间的概念计算了门锁电路的控制能力,并提出了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7.
董豫赣 《时代建筑》2008,(5):134-139
“浑然天成”作为”出神入化”的“化境“实现,它将诠释唐宋以后的山水文化何以都要去除人工作品里的人工痕迹。而本章重点展开的却是三对概念:自然-偶然、自成-浑成、人工-天工,以“自然-偶然”这对概念来展开相关中国山水的形态讨论-中国艺术家如何通过“偶然”来把握“自然”的莫测形态;以“自成-浑成”这对概念来讨论这些莫测形态的成形机制;最后.将以人工之巧的“巧工”介入“人工-天工”之间,并试图从制作层面探讨“巧夺巧工”如何能将“人工”与“天工”合化为“浑然一体”的“化境”状态。  相似文献   

18.
19.
近年来,水资源的问题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行政手段和民事手段的局限性,杜绝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活动,依靠刑法手段保护水资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论述了刑法保护水资源的必要性和现行刑法在水资源保护问题上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水资源保护刑事立法的若干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9,(34)
人民调解作为解决纠纷的软手段,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地应用到纠纷解决过程中。其具有灵活性、民主性、准司法性等特征。然而,随着近年来经济文化及法制进程的发展,人民调解自身的纠纷解决功能弱化,人民调解的认可度、公信度降低。因此急需对人民调解制度从调解的程序、调解员队伍建设等方面予以完善,从而提高大众对人民调解制度的认可度,将人民调解机制解决纠纷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