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6,(2)
黄梅戏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要想进一步促进黄梅戏的发展,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艺术文化,就要在充分理解和掌握现代信息传播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动画等新的传播形式。现在,动画传播等新的传播形式发展迅猛,这为黄梅戏等各种艺术形式的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创作者可以在影视动画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加入一些黄梅戏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影视作品的内容,还可以促进黄梅戏的传播与发展。文章以相关研究资料为基础,研究黄梅戏艺术的动画传播形式,特别是影视动画方面。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11)
一个剧种区别于其它剧种的重要标志在于其独特的地域方言及由方言衍生的音乐唱腔。黄梅戏从孕育生成到发展成熟,大约经历一百五十余年,由早期的黄梅采茶歌,发展为今天的黄梅戏,并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本文从黄梅戏故乡—安庆的地域文化对其音乐唱腔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初步探讨,以加深对黄梅戏这一剧种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5)
黄梅戏与动漫的结合,为黄梅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具有理论研究和实践创作价值,不容忽视。其中,动漫只是表现形式,黄梅戏文化才是主题内容。基于黄梅戏文化元素的应用,静态形式方面,黄梅戏人物动漫形象设计可以天马行空,为动漫设计提供了创意;动态形式方面,黄梅戏角色动画短片的制作与播放,拓宽了受众群体,为黄梅戏的新媒体传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5)
本文以黄梅戏为实例,探讨黄梅戏在学校课堂教学中传播的必要性和具体途径,藉此窥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播与发展的相关思考,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11)
通过分析湖北黄梅戏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指出文化旅游是黄梅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阐述了黄梅戏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现有模式,提出了黄梅戏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模式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6.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已经成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的文化载体层出不穷,黄梅戏的生存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其中,代表性剧目推出力度不够、大众文化的挑战挤压、兄弟剧种的冲击、地方剧团发展举步维艰等问题是制约黄梅戏发展的瓶颈,亟需转变发展思路,提出新的举措,促进黄梅戏艺术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2)
黄梅戏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戏种,传播方式不断更新进化演变成现在一种方式兼容多方面传播的形态,不仅变成了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还一度出现了"梅开一度"和"梅开二度"的繁荣阶段。本文主要分析了黄梅戏自身的特点和其自身的问题局限,并由此展开讨论研究了黄梅戏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8)
本文结合黄梅戏舞台剧《牛郎织女》的创作实践,就如何结合剧情,即感性又理性地把握人物角色,形成对戏剧人物个性的美学认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文章将黄河干支流、长城防御线、晋商线路等视为晋系区域文化和乡土建筑的主要传播途径,得到三个结论:一是将汾、渭河入黄河口的地带视为"中原"文化及其乡土建筑的核心区域,其建筑以窄院、单坡厢房为特征,并随着汾、渭河流域至上游逐渐传播演化,影响渐弱;二是将黄河大峡谷两岸的晋西(乃至晋北大部分区域)与陕北黄土分布区域关联,指出两岸在语言、风土环境和建筑形制上的相似性;三是认识到长城防御线特殊的文化传播能力及其历史影响,并关注到其沿线的语言风俗、军事聚落等都有相当的关联.以此跳出山西省域的范围和限制,尝试从文化传播的视角,在更宏观的范围内进一步探析晋系乡土建筑的类型与谱系.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2):216-222
凌叔华的英文自传体小说《古韵》集中国历史、文化、社会和文学价值于一体,是带有明显的翻译性质的创作。一经出版立刻风靡英格兰大地,可谓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成功典范。本文认为其成功主要得益于其文化译介模式和文化传译策略:一方面《古韵》从发起到写作、出版、宣传的全过程均呈现出英国本土出品的面貌,易获受众认同;另一方面小说通过文化植入、视觉形象及科普、联想式文化译法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