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速度景观     
"速度景观"研究的基点是如何为当代复杂而充满冲突的城市空间提供一个可以实践操作的理论描述平台。"速度景观"理论创造了一个理性的分层式的空间模型。它以速度为尺度划分空间的多种互动,如:步行—阅读;河流—风景画;汽车—图像;火车—全景图;飞机—身份等。当多重层面的速度空间交织在一起时,连绵不断的速度空间产生了多重层面的不同的交叉方式,成为了在个案项目中实践的多种可选择的策略。如:"并置";"纺织—互动";"折叠";"卷起"等。  相似文献   

2.
本土营造     
<正>当代世界正处于极为深刻的全球巨变和社会转型之中,人类的社会实践与生存方式经历着新的转变;中国发端于近代的社会转型期已进入深层结构,城市时代的全面到来对城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文化转型、明确精神走向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李昊教授及其木作工作室围绕转型期社会的基本特征,围绕场所营建,开展城市与建筑研究,本期主要介绍其城市研究与实践成果。第一篇,"启蒙·优化·制衡——转型背景下当代‘城市精神’的建构路径与机制研究"。从转型期中国"价值失范"的社会现实出发,探讨构建当代"城市精神"的路径与机制。第二篇,"西部河谷型城市山水图景的当代诠释——以天水  相似文献   

3.
《新建筑》2012,(4):45-45
2012年5月11~13日,第一届重庆大学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第三届山地人居科学国际论坛在重庆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共同主办,主要讨论四大议题:当代山地"城市—建筑—风景园林"三位一体理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山地人居环境资源利用与发展保护;山地人居环境建设防灾减灾与工程技术方法;山地人居环境研究的历史、人文、社会学途径等。  相似文献   

4.
刘芳 《规划师》2012,(6):5-6
2012年5月11日~13日,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一届重庆大学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山地人居科学国际论坛在重庆大学隆重召开.此次会议主要围绕四大议题展开:当代山地"城市—建筑—风景园林"三位一体理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山地人居环境资源利用与发展保护;山地人居环境建设防灾减灾与工程技术方法;山地人居环境研究的历史、人文、社会学途径.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22)
人的创造活动是城市多元化的主要动力。当设计出优秀的"自然—人—环境"和谐共生的感觉系统时,新的文化感受便能凝聚并扩大为对地域情感共存共荣的再认同。通过城市导向系统在造型与材质设计、感官设计、智能化人机交互式导向系统设计创新方面的发展,可以充分体现出当代设计的"人本位"特征。  相似文献   

6.
李哲  成玉宁 《中国园林》2012,28(12):79-83
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在思想框架上突破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现代主义原则,然而其设计观念尚有待进一步拓展与完善。以人本主义为视角,基于城市体验活动的内在特点,提出景观设计存在着从隐喻到移情的变化趋势,并解析了其思想背景、潜在意义与规律。尝试用一个新的视角"看景观",并对"隐喻—移情"的景观设计观念及作品进行了当代文化语境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刘韩昕 《华中建筑》2020,38(2):67-73
重点关注当代城市公共生活的"日常性"品质内涵,以私密需求与"日常性"的内在原生关联性为理论依据,从"城市家具—空间形态"的互动视角出发,基于形态学的研究方法,从尺寸、形态、位置、尺度四个维度分析城市广场空间形态同典型的私密需求行为表现以及总体"日常性"停留活动表现之间的互动影响机制,并以此探讨城市公共空间"日常性"品质的价值内涵与营造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英国当代"韧性城市"理念在跨入21世纪之前,英国学界较少用到"韧性城市"(Resilience City)的概念,只有少数学者认为城市需要具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但在近20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发生了之前难以想象的突发事件,如美国纽约飞机冲撞世贸中心恐怖主义事件,英国、美国等国家城市突发洪灾等。此后,城市的"韧性"逐渐成为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考量,以期对当代城市可能面对的各种潜在灾害和威胁  相似文献   

9.
消费时代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及其理论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空间,是城市物质环境与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随着当代城市的发展模式由生产驱动向消费驱动的转型,"私有化、商品化、符号化"成为当今消费时代下城市公共空间的三大特点。这些深刻的变化引发了对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理论批判与质疑:不少研究者指出公共空间正日益成为"纯粹的消费场所",一方面,其为公众服务的社会功能已明显"失落"了;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者指出当代公共空间仍然具备促进社会"融合"和提升公共生活"多元化"的能力,因此,公共空间并未失落,而是处于"演变"之中。总的来看,这些看似不一致的观点各自揭示了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真实的一面;因此,采取一种"兼收并蓄"的态度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认识消费时代城市公共空间的本质,从而采取更切实有效的策略对公共空间进行设计与管理。  相似文献   

10.
赵茜瑶  林箐 《风景园林》2019,26(9):66-74
惠州和端州(肇庆)同属珠三角区域,作为东江、西江流域各自进入珠江三角洲的门户城市,在历史上均形成了"山—湖—城—江"的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了延续千年的城市建设,并以优美的湖光山色闻名于世,具有较强的相似性。研究采用比较法,从区域地理条件、形成过程两方面分析研究两座山水城市形成的思路、动因和在地实践方式。研究表明,惠州和端州的区域地理条件和城市选址奠定了形成"山—湖—城—江"结构的地理基础,此后的人工营建中出于城市和农业发展的不同需要,结合自然山水逐步形成了与城相伴的湖泊,并展开风景建设。两城在城市八景上的差异性体现了相似格局下的地方人文特色和审美趣味对最终形成的山水城市的影响。从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功能维度提出对当代中国城市,尤其是发展速度极快的三角洲城市的城市韧性发展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