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亚肯地区是天山南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地区。该区气藏气体成分主要为凝析气,气藏分布受与断裂伴生的构造或构造带控制。成藏条件分析表明,该区油源丰富,发育多套储盖组合,多种类型圈闭发育且成排成带分布,成藏地质条件配置较好,具有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区天然气成藏的2种模式:即天然气沿不整合面、断层和砂体长距离运移构造圈闭成藏模式,天然气沿砂体侧向运移地层超覆圈闭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2.
通过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成藏条件分布特征及油藏解剖研究得到,其油成藏主要受3个因素的控制: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伏扶杨油层"倒灌"控制着油成藏范围,T2源断裂分布控制着扶杨油层油运聚部位,T2源断裂与河道砂体交叉在T2源断裂下盘形成的地垒构造是扶杨油层油聚集的主要场所.利用源岩排烃期、断裂活动期和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综合研究得到,油成藏主要时期为明水组沉积末期.油成藏模式为上覆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明水组沉积末期超压作用下通过T2源断裂向扶杨油层"倒灌"运移,进入扶杨油层后再向T2源断裂的下盘地垒构造侧向运移,通过断块、断层遮挡在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青一段源岩生成油"倒灌"运移至未钻探区内,T2源断裂下盘地垒构造上的断块、断层遮挡和断层岩性圈闭是主要勘探目标区.  相似文献   

3.
为了认清太东地区葡萄花油层的油气成藏规律,采用油分布与成藏条件叠合的方法,对油成藏主控因素和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太东地区葡萄花油藏主要受到圈闭、储层及断裂侧向遮挡3个因素的控制,即北北东向和近南北向断裂为油聚集提供了有效圈闭,河道砂和主体席状砂为油聚集提供了有利的储集体,断层侧向封闭性强弱控制油富集程度;葡萄花油成藏模式为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气沿断裂运移至上覆葡萄花油层中,然后沿北北西向席状砂体侧向运移,被太东地区北北东向或近南北向的反向断裂遮挡,形成断层一岩性油藏或断块油藏。  相似文献   

4.
在油气藏类型及分布层位差异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方正断陷东、西部的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断裂类型及对油气成藏作用存在差异性,西部主要为早期形成的断裂,对油气成藏起遮挡作用,东部主要为长期发育断裂,对油气成藏起运移输导作用;断裂对盖层破坏程度存在着差异性,东部断裂对盖层的破坏程度较西部断裂高,东部油气分布层位多,西部油气分布层位少;油气运移方向和圈闭类型存在差异性,西部油气主要发生侧向运移,圈闭为断层遮挡、不整合遮挡和砂岩上倾尖灭圈闭,东部油气主要发生垂向运移,圈闭为断鼻圈闭;油气成藏模式明显不同,西部为油气侧向运移,在构造高部位的反向断层遮挡、不整合遮挡和砂岩上倾尖灭圈闭中聚集成藏,东部为油气垂向运移,在断层下盘断鼻圈闭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5.
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油气运聚成藏模式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具有"满凹"含油的特征,断裂带和砂体共同控制油的分布.运移通道、动力、原油物性变化、压力系统和周边地区油田油岩对比认为,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油侧向运移的可能性较小.油成藏模式主要为:沿晚期活动的断裂垂向运移后短距离侧向运移受断层和岩性边界遮挡聚集欠充注成藏模式,断裂控制了复杂的油水关系.  相似文献   

6.
通过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藏解剖和断裂对油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油主要分布在断裂密集带两侧,剖面上从上部的FI油层组至下部的YI油层组油逐渐减少;断裂对油运聚成藏有控制作用,油源断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断裂控藏模式为上覆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沿油源断裂向下倒灌运移,进入扶、杨油层,然后向断裂密集带两侧的地垒构造侧向运移,最后在地垒构造上的断块、断层遮挡或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吐哈盆地台南凹陷二叠系油成藏规律,在二叠系油藏类型及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油分布与其侧向运移成藏条件之间关系,对台南凹陷二叠系油侧向运移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台南凹陷二叠系油成藏与分布主要受到3个因素的控制。(1)油运移路径控制着油平面分布部位,二叠系油主要分布在凹陷西部火焰山断阶带和东部火焰山断垒带油运移路径上;(2)断—盖配置控制着油分布层位,上梧桐沟组泥岩盖层封闭区油仅分布在其下二叠系,不封闭区油上调至其上三叠系,少量分布在其下二叠系;(3)封闭断层和不整合控制着油聚集部位,凹陷西部油聚集主要是因鲁北断裂侧向封闭,而凹陷东部油聚集除了库北断裂侧向封闭外,上二叠统底不整合遮挡也起了重要作用。二叠系油侧向运聚成藏存在断层遮挡和断层—不整合遮挡2种侧向运聚成藏模式,断层遮挡油侧向运聚成藏模式主要分布在凹陷西部火焰山断阶带和鲁克沁断垒带,少数分布在火焰山断垒带,断层—不整合遮挡油侧向运聚成藏模式主要分布在火焰山断垒带。  相似文献   

8.
以东营凹陷胜坨地区的胜三区浅层天然气藏为例,分析浅层天然气藏的基本特征、类型、分布及成藏控制因素。该区浅层天然气藏类型主要有构造型、断层—构造复合型及岩性型,从沙河街组至明化镇组,依次出现油藏一油气藏一气藏序列;与断层有关的复合圈闭形成的气藏往往规模较大,构造圈闭次之,岩性圈闭大多形成规模较小的“气土豆”,其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控制。气源条件、断层的分布以及圈闭要素的有利组合是形成一定规模气藏的必要条件。图3表1参5  相似文献   

9.
徐家围子地区深层天然气成藏机制及有利勘探区预测   总被引:14,自引:14,他引:14  
通过天然气藏分布与其成藏条件叠合研究,得到徐家围子地区深层天然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是气源、盖层、断层与不整合面。充足的气源不仅是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而且控制其分布;优质盖层的分布控制着天然气的分布,盖源的时间匹配关系控制着该区深层天然气富集数量;断裂空间延伸层位控制着天然气垂向上的运聚层位,断裂活动时期控制着天然气垂向运聚时期,断裂封闭为天然气聚集提供了遮挡条件;不整合面是天然气侧向运移的输导通道,且为天然气的聚集提供了场所。天然气主要有泉头组、嫩江组和明水组沉积末期3次成藏期。天然气成藏具有4种模式,宋西断裂带、徐西断裂带、榆西断展构造带、宋站低隆起、丰乐低隆起和安达次坳是天然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0.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成藏条件及模式的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典型油藏解剖和油藏与成藏条件空间分布配置关系研究表明,三肇凹陷油源区内外葡萄花油层油成藏与分布主要存在4个差异。①油来源不同:油源区内葡萄花油层油直接来自下伏青山口组一段源岩;而油源区外油直接来自下伏扶杨油层。②油运移条件不同:油源区内葡萄花油层油运移动力有浮力和超压,运移距离短,途中损耗量小;而油源区外油运移动力仅有浮力,运移距离长,途中损耗量大。③油运聚成藏过程和模式不同:油源区内葡萄花油层油成藏模式为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超压和浮力的作用下,通过油源断裂向上覆葡萄花油层中运移,在油源断裂附近的断块或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而油源区外油成藏过程及模式为下伏扶杨油层中已聚集的油在浮力的作用下,通过油源断裂向上部葡萄花油层调整运移,在油源断裂附近的断块或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④油成藏分布的控制因素不同:油源区内葡萄花油层油成藏过程及分布主要受油源断裂分布控制;而油源区外油成藏分布主要受扶杨油层油区和油源断裂分布的共同控制。正是上述4个差异,造成油源区葡萄花油层油明显较油源区外富集。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古生界多套海相烃源岩的叠合分布和中—新生界陆相地层的进一步覆盖,导致古生界油气藏的形成具有多源、多期性,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克拉通盆地和克拉通内裂谷盆地。碳酸盐岩是主要的储集层,泥质岩是主要的区域和局部盖层。构造—热事件作用使得除塔里木盆地以外的盆地烃类相态以干气为主,包括干酪根裂解气和原油裂解气。根据储集层特征,将碳酸盐岩油气藏划分为4类:碳酸盐岩滩油气藏、不整合岩溶油气藏、生物礁油气藏和成岩油气藏。其中碳酸盐岩岩溶油气藏和高能环境下发育的滩相油气藏是最为重要的油气藏类型。断裂、不整合和古隆起控制着油气的空间分布,油气具有跨时代分布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以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构造演化恢复和区域构造背景,系统研究了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断裂分布和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车排子凸起发育深部和浅部2套断裂体系,深部断裂体系和浅部断裂体系分别发育3种断裂样式。车排子凸起共经历5个构造演化阶段,其中,晚二叠世挤压-逆冲控制了深部断裂体系的初始形成,晚侏罗世逆冲-走滑控制了深部断裂体系的最终定型,新近纪叠加掀斜、局部伸展控制了浅部断裂体系的形成。不同断裂体系在油气成藏过程中均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深部断裂体系的红车断裂是重要的油源断裂,低序级断层控制形成了石炭系火山岩优质储集体;浅部断裂体系使得油气向浅部层系运移调整,同时形成了断块圈闭、断鼻圈闭和断层-岩性圈闭等丰富的圈闭类型。  相似文献   

13.
西昆仑山前构造复杂,不同构造单元的流体场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尚未揭示。梳理构造、超压与油气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前陆盆地超压和油气成藏研究提供样例,并为西昆仑山前的油气勘探与开发部署提供依据。根据实测地层压力和钻井液数据,明确了西昆仑山前南缘地区异常高压的分布特征;通过测井曲线组合和加载—卸载曲线法结合地质情况分析,明确了超压的主要形成机制;基于构造演化史和油气成藏过程,探讨了超压与油气成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山前深部地层存在强超压,在柯克亚构造带浅层存在弱超压。构造挤压作用是研究区超压的最主要成因,其次为沿断裂的垂向超压传递作用。油气充注导致的超压传递是浅层是否发育超压的决定性因素,浅层油气藏常常伴随着弱超压发育。构造挤压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动力和运移通道,引起的抬升剥蚀和断层活动控制着区域盖层的保存条件,在凹陷内部由于埋深迅速加大促进了烃源岩快速成熟。  相似文献   

14.
南堡凹陷东一段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及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广  夏云清 《岩性油气藏》2012,(6):27-31,37
为了研究南堡凹陷东一段油气成藏规律,采用油藏解剖和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之间空间匹配关系研究的方法,对其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和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源断裂是油气向东一段地层垂向运移的输导通道,东二段和馆三段2套盖层的合理匹配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砂地比大于20%的区域有利于油气向东一段地层侧向分流聚集,油源断裂附近的正向构造是东一段地层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油气成藏模式为:下伏沙三段(或沙一段—东三段)源岩生成的油气沿油源断裂向东一段地层运移,在穿过东二段泥岩盖层且被馆三段火山岩盖层封闭的区域内,向砂地比大于20%的东一段地层侧向分流,最终在油源断裂附近正向构造上的断块、断层遮挡和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发育巨厚的碳酸盐岩沉积,垂向上具有良好的生储盖配置条件,在长期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成藏和多期改造,油气成藏条件十分复杂,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盖层研究对于优选勘探层系和钻探目标至关重要。采用典型油气藏盖层分析、地震资料解释及实验分析等手段,总结归纳出两类区域盖层与两类局部盖层:两类区域盖层分别为上奥陶统暗色泥岩(“黑被子”)与中寒武统蒸发岩(“白被子”);两类局部盖层分别为碳酸盐岩潜山上覆泥岩(“新被子”)与内幕致密碳酸盐岩,并通过地震解释与井控的方法厘定了“黑被子”“白被子”“新被子”的分布。通过对已发现油气田(藏)盖层与成藏的关系、盖层之下油气藏类型的统计分析,认为区域盖层与下伏致密碳酸盐岩构成复式盖层控制主力成藏层位;局部盖层之下的油气藏类型主要受储层渗流能力控制,即局部盖层与均质储层组合表现为构造控藏特点,局部盖层与非均质储层组合表现为大面积准层状分布特点。建议将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新区勘探重点方向调整为满西低凸起奥陶系与寒武系盐下白云岩;致密高阻碳酸盐岩的封盖能力存在风险,建议在开发阶段进行精细评价。  相似文献   

16.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油气封盖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油气封盖的主控因素,在微观封闭性能已满足现今油气藏封盖的油气柱高度时,已转变为盖层厚度变化、平面展布的稳定性和断裂的发育与活动。在两套区域盖层中,七克台组泥质超压层构成的第二套区域性盖层,超压值大于20 MPa 和厚度大于200 m 的范围几乎覆盖了全凹陷,且厚度稳定连续,对其下的两期油气进行了有效的封盖,95%以上的储量位于其下地层,控制了油气的空间展布和富集程度,为最重要的区域性盖层。喜山期断裂活动产生的断裂,在各地的影响不同,鄯善油田以东地区,对油气破坏和调整较弱,两套区域性盖层相对保存完好,油气基本保持原始的展布风貌;以西地区断裂活动较强,两套盖层受到不同程度的切割,打乱了油气的原始展布状态,甚至伴有较大程度的散失,利于喜山期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在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低隆起超深层碳酸盐岩中发现了10×108 t级油气田——顺北油气田。顺北油气田的圈闭为新发现的断控缝洞型圈闭。在走滑断裂作用下,顺北地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地层因构造破裂产生了大量裂缝、孔洞与洞穴,形成了沿走滑断裂带展布的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体。这些储集体在上覆泥质岩区域盖层和致密碳酸盐岩局部盖层封挡条件下,形成了断控缝洞型圈闭。根据走滑断裂构造样式、破碎程度和内部储层分布特征等控制因素分析,将断控缝洞型圈闭划分为压扭型、平移型、张扭型及复合型等4个亚类。断控缝洞型圈闭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理论,为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领域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综合地质研究基础上,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长垣以西天然气藏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H和SPG油层的天然气藏具有不同的成藏条件、控制因素和分布规律,SPG油层的天然气主要与构造类型,地层水矿化度、这移通道、圈闭规模等因素有关,流体沿断裂长距离水平运移、天然气释放并在沿途局部构造中聚集成藏是本层气藏形成机理:H油层天然气主要受断裂控制,断裂不仅提供了下伏地层中夭然气向上运移的通道,而且为H油层天然气聚集成藏提供了圈闭条件,断裂倾向盘的天然气聚集效应是H油层天然气分布的重要表现。天然气运聚成藏具有近距离沿断裂垂向运聚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潮水盆地金昌坳陷油气成藏条件分析与含油气远景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重点解剖潮水盆地金昌坳陷青土井浅油藏,结合区域研究,对其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青土井浅油藏得以保存的主要原因是背斜控制、断层遮挡和岩性封闭,油藏规模小则是由于后期破坏严重、储集层物性较差、圈闭与油源条件配置不佳。金昌坳陷生储盖条件有由边缘向沉积中心由差变好的趋势,具备较好的圈闭条件,油气侧向运移距离短,有效烃源岩分布范围基本上控制了油气的平面分布。建议下步勘探要围绕生油中心,以早期构造(如金川构造等)作为钻探目标。潮水盆地勘探应主要立足于寻找中小型侏罗系油气藏。图5表1参2(门相勇摘)  相似文献   

20.
断层幕式活动期和间歇期流体运移与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断层的周期性幕式活动导致沿断层带流体运移具有周期性幕式运动的特点。断层的一次周期性幕式活动分为活动期和间歇期两个阶段。断层幕式活动期,深部流体在超压作用或地震泵作用下以在断层带内的垂向运移和进入储层后的侧向运移为主,流体运移的相态为油、气、水的混合相态。断层幕式活动间歇期,当断层带尚未完全封闭、输导系统内压力尚未平衡时,流体在断层带及其两侧储层之间流动,直至达到压力平衡。断层完全封闭后,流体运移则不再发生。断层幕式活动期对油气的输导能力强,而断层幕式活动间歇期对油气的输导能力相对较弱。断层幕式活动期导致断层带附近形成同层混源或异层同源的多层系(或多构造层)含油气复式油气聚集带;而断层幕式活动间歇期使已经形成的油气藏发生再分配,导致断层带垂向上形成欠饱和油藏—高饱和油气藏—油气藏及纯气藏的完整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