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SiCp/LY12复合材料微屈服强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帆 《材料导报》1998,12(2):53-55
以三种颗粒体积分数(35%、45%、55%)的SiCp/LY12复合材料为对象,详细研究了固溶+时效及固溶+循环两类热处理工艺对微屈服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循环处理有不利影响,相反,时效处理能明显提高微屈服强度,增强相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加会加剧循环处理的不利影响,但能够促进时效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冷轧态SiCp/LY12复合材料超塑性及变形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冷轧态SiC颗粒(dp=10μm)增强LY12复合材料(SiCp/LY12)的超塑性,着重探讨了变形机制。研究表明:(1)在温度T=803K(比熔点高26K),初始应变速度ε0=4.8×10^-4s^-1时,应变速度敏感系数m值为0.49,延伸率达240%;(2)超塑性变形后的晶粒尺寸约为10μm;(3)该事材料超塑性变形的主要机制是晶界液相和基体中动态回复调节的但却受界面液相和界面扩散流释  相似文献   

3.
SiCp/LY12铝基复合材料的阻尼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SiCp/LY12铝基复合材料及基基体铝合金的阻尼行为,发现随温度升高,铭基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显著增加,优于铝合金,并且增强物含量越多,合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越好。研究认为位错阻尼和界面阻尼是提高复合材料阻尼性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应力、温度和热处理对22vol%莫来石短纤维增强LY12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实验采用铸态、退火态和T4处理复合材料,三种状态下复合材料的抗蠕变性能均高于基体材料LY12铝合金.文中提出一种复合材料的蠕变机制:在低应力阶段,复合材料的蠕变受位错的攀移过程所控制;在高应力阶段,复合材料的蠕变受增强体与基体的界面所控制.用TEM分析了材料的界面.  相似文献   

5.
通过SiCp/2024铝复合材料的车削试验,阐述了刀具材料、切削用量(vc,f,ap)及颗粒增强相SiCp的含量、粒度等因素对切削力的影响规律,发现了发增强相体积分数Vf约为17%-18%以上时,用K类硬质合金刀具切削会出现切深分力Fp、进给分力Ff大于主切削力Fc的现象,并提出用切削力特性系数K表述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6.
对LY12铝合金离子镀氮化钛涂层的增强结合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周慧  肖国珍 《真空》2000,(2):45-47
在LYl2铝合金上,用离子镀设备进行了增强氮化钛涂层结合力的研究。通过镀前表面处理工艺技术及镀膜过程中控制烘烤温度、加镀过渡层、延长沉积时间等主要工艺技术,最终得到了令人满意的、涂层结合力增强的氮化钛涂层。  相似文献   

7.
碳化硅增强LY12铝基复合材料的超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以搅拌铸造法生产的碳化硅颗粒增强LY12铝基复合材料(SiCp/LY12)的超塑性预处理工艺及超塑性变形条件。经均匀化退火—热反挤压—温轧—再结晶预处理后,SiCp/LY12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超塑性。在T=793K、ε0=6.4×10-4S-1的变形条件下,其最高延伸率达293%。并探讨了碳化硅颗粒在超塑性预处理及超塑性变形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9.
本文利用透射电镜(TEM)研究了SiCw/LY12复合材料经不同时效规范处理后基体中位错和沉淀相等显微组织及其与时效硬化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热处理工艺条件下的SiCw/LY12,其位错密度和沉淀相数目、大小的变化规律与材料的时效硬化变化规律相符合。  相似文献   

10.
对熔体发泡法制备SiCp增强泡沫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进行了探索,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SiC的粒度、发泡剂TiH2的加入量、发泡温度、保温时间等工艺参数对泡沫铝孔隙率及孔结构的影响,确定了制备SiCp增强泡沫铝基复合材料的最佳工艺参数:掺入10%(质量分数)1000目的SiC颗粒增粘,在发泡剂TiH2加入量为2%(质量分数),搅拌时间2min,保温温度700℃以及保温时间3min的工艺条件下,制得的泡沫铝的孔隙率达到80%,平均密度达到了0.5g/cm^3,且基本没有无泡层。最后对泡沫铝的产业化生产的可行性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形变时效(淬火 室温预拉伸形变 时效和淬火 预时效 温形变 最终时效)对LY12合金的显微组织和常规机械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形变时效强化机制。结果表明,室温预拉伸形变可使LYl2合金强度提高,预时效(欠时效)十温形变 短时最终时效可使强度提高的幅度更大,但形变使塑性下降;细小弥散的析出相和高密度均匀分布的位错,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是形变时效强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LY12R铝合金显微孔洞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金相检验、力学性能测试及化学成分分析等方法,对LY12R铝合金在不同挤压温度和不同淬火温度下的试样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合金原材料中存在合金化合物偏聚现象。当淬火温度超过503℃时,则会产生过烧产物显微孔洞。而这些孔洞的存在,不会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3.
LY12铝合金焊件尺寸不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光干涉试验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LY12铝合金焊接件在常温状态下的尺寸不稳定变形规律,并对产生这种规律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LY12铝合金焊件在焊后时效过程中发生沿纵向伸长的不稳定变形,变形发生190h后试件尺寸趋于稳定;焊件发生尺寸不稳定变形的原因主要与不稳定微观组织的变化及焊接残余应力的松弛有关。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飞机上广泛使用的Ly12变形铝合金淬火过烧的研究,揭示了淬火过烧的规律及其对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板材淬火过烧初期的轻微过烧组织特征,突破了不论轻重程度有烧组织就要报废的规定,为正确制定零件的热处理质量检验标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喷射共沉积SiCp/Al复合材料的增强颗粒植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用喷射共沉积法制备颗粒增强复合材料中固体颗粒向金属基体的转移过程进行了计算.在考虑到颗粒所受到的拖曳力、表面力和密度差引起的浮力的条件下,推导出了增强颗粒植入沉积层的判据.以颗粒冲击沉积层液膜最小速度为表达形式的判据指出,颗粒的动能、直径和同金属的润湿条件对颗粒的植入有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压力浸渗SiCW/LY12复合材料的超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压力浸渗、小挤压比挤压以及进一步扎制制备的β-SiC晶须增强LY12铝基复合材料的超塑性变形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复合材料在温度788 ̄808K、初始应变再率为3.3×10^-3 ̄3.3×10^-2s^-1的条件下超塑性变形时,延伸率为200% ̄370%。  相似文献   

17.
LY12铝合金阳极氧化稀土后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LY12铝合金阳极氧化稀土后处理工艺。利用电化学方法评价了氧化膜的耐腐蚀性能,稀土后处理氧化膜的耐蚀性与铬酸盐封闭阳极氧化膜具有可比性。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了氧化膜的结构,结果表明氧化膜为非晶态。X线射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证明氧化膜表面的主要万分是铈的氢氧化物。  相似文献   

18.
本文考察了LY12爆炸复合板不同取向的拉伸强度,分层韧性及垂直层合界面疲劳裂纹扩展行为.观测了垂直界面疲劳长裂纹的扩展路径形态,并利用断裂力学理论讨论了材料的层状结构与其疲劳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层合板中的层间界面性能对其疲劳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在LY12爆炸复合板中,垂直板面方向的疲劳裂纹在界面处发生了明显的止裂.  相似文献   

19.
利用空气气氛下的无压渗透法制备了高体积分数的SiCp/Al复合材料,研究了颗粒粒径、基体合金成分、预处理工艺对复合材料抗弯性能的影响,并采用SEM观测了复合材料抗弯断口形貌.结果表明,SiCp/Al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随着SiC颗粒粒径减小而增大;基体材料的强度越高,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越高;复合材料整体上表现出脆性断裂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Phosphorous is treated as an impurity in conventional steels owing to segregation of phosphorous and formation of brittle phosphides along the grain boundaries. It is responsible for cold and hot shortness in wrought steels. In conventional powder metallurgy, involving compaction and sintering, high phosphorous content (up to 0·7%) in Fe-based alloys exhibit attractive set of mechanical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These powder-processed alloys suffer from increasing volumetric shrinkage during sintering as phosphorous is increased beyond 0·6%. Thus both cast as well as conventional powder metallurgy routes have their own limitations in dealing with iron?Cphosphorous alloys. Hot-powder forging was used in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density soft magnetic materials containing 0·3?C0·8% phosphorous to overcome these difficulties. It was observed that phosphorous addition improves the final density of the resulting product. It was further observed that hot-forged iron?Cphosphorous alloys have excellent hot/cold workability and could be easily shaped to thin strips (0·5?C1·0?mm thick) and wires (0·5?C1·0?mm diameter). The powder hot-forged alloys were characterized in terms of microstructure, porosity content/densification, hardness, soft magnetic properties and electrical resistivity. Magnetic properties such as coercivity 0·35?C1·24?Oe, saturation magnetization 14145?C17490 G and retentivity 6402?C10836 G were observed. The obtained results wer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microstructures evol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