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Planning》2014,(20)
由于复杂结构消声器的内部声场比较复杂,平面波理论无法准确预测其分布,为了计算复杂结构消声器的消声特性,并进一步提高消声器的声学性能,在基本假设的前提下,合理处理进出口及壁面的边界条件,建立消声器内部声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消声器的传递损失。机械消声器的通用结构一般比较复杂,在操作起来一般不会太过简单,本文就机械消声器的一些基本原理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的剧院对声学有着极高的要求,其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产生及传播的噪声和振动会影响剧院工程使用功能的实现.文章通过对机电系统噪声及振动产生的源头、传播方式、传播途径、受影响因素及产生的后果等进行细致分析,对机电系统进行二次深化设计,制定消声减振应对方案,优化其中的关键环节,实现对机电系统噪声和振动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4.
利用现代化的设施设备,提供舒适、安静的室内环境,是建设高品质图书馆的必然要求,图书馆噪声控制对图书馆品质提升有非常重要的社会作用和实用价值。因此,结合分析某高校图书馆空调通风系统产生的噪声声源及消声改造入手,从风管消声配置、固体隔声和吸声处理、风机隔声处理等方面提出了消声降噪处理措施。为类似工程空调通风系统设计的合理性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结合上海地铁九号线周边环境的特点,通过对风亭、车站公共区、站台等噪声源的分析,提出了消声、吸声、隔声、减振等综合技术措施,并对消声器的安装要求及噪声治理目标进行了说明,以满足地铁周边环境的降噪环保要求。 相似文献
6.
噪声、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并列为破坏环境的三大杀手。特别是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公路噪声成为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日,德国科学家宣布,他们已经发明了“消声混凝土”,并在德国的部分路段上铺设了这种混凝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沉管桩因其价格低廉而在住宅建筑中普遍采用,但由于住宅建筑一般紧邻居住区,对施工噪声较为敏感。目前在沉管桩施工过程中为使桩管内砼密实和避免砼粘附于管壁,起管时须开动桩管上端的振源。由于振源位于桩管上端,距桩管下端砼较远,为使振源影响传至下端,需要有较大... 相似文献
8.
9.
10.
11.
上海科技馆单层网壳结构节点受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程序对上海科技馆单层网壳结构典型节点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节点上的连接杆件、节点板、螺栓的受力分析 ,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13.
卢兴宇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1988,10(2)
在利用Kaiser效应来测量地应力的过程中,如何排除来自试件端部的噪声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把泡沫垫片放在试件端面和加载板之间,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定量地测定了模拟声源发出的声波在泡沫片中传播时的衰减特性,并用Kaiser效应证明了用泡沫垫片消除噪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A2区中央大厅双层钢桁架位于核心筒内部,采用常规的施工方法和顺序无法满足工期要求.经研究,采用双层钢桁架叠拼、逆装施工技术,发明了“且”式拼装支架,成功解决了A2区双层钢桁架安装问题,该方法可保证施工安全、提高施工效率,大大缩短工期、节约施工成本,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4):53-54
本文论述了自主学习的理念,调查了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运用语言学习策略自主学习的现状,提出了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如何在"I-CARE"培养策略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若干举措,以期实现提高大学生语言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6.
苏州科技园科技新天地工程地下室长约260m,宽约120m,除主楼四周设沉降性的后浇带以外,地下室其余地方均不设后浇带,需一次性浇筑完毕。这样地下室连续浇筑的混凝土最长仍有200多m,尤其是对地下室900~2760mm厚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来说,裂缝的控制更值得重视。本工程运用抗裂防渗控制技术,采用不同限制膨胀率的补偿收缩混凝土,使超长混凝土结构不同部位的混凝土收缩得到了大小适宜的补偿,实现了超长混凝土结构的一次性连续浇筑,解决了超长混凝土结构无缝施工和设计的难题,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18.
作为中美科技合作项目之一的科技部节能示范楼是一座突出节能特点的绿色智能建筑,该示范楼采用了高效保温隔热技术、照明系统的自控技术、高效节能的空调技术与智能化的数字控制技术等多项先进节能技术。参照北京地区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用EnergyPlus软件对其节能效果进行分析,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节能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某工程在土方开挖时发现 PHC 管桩大量偏位、倾斜,通过低应变检测发现有大量Ⅲ为桩。针对此桩基质量事故原因进行分析,给出了桩基加固补强的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从建筑技术的角度探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近代以来建筑形式的演变、建筑的审美价值观及建筑的创作观念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