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宝力格油田微生物驱产出液跟踪监测,硫酸盐还原菌浓度在微生物驱期间增加两个数量级,为了抑制微生物驱期间硫酸盐还原茵的生长繁殖,开展了反硝化抑制硫酸盐还原茵技术研究。室内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营养剂均能促进生物腐蚀发生,低浓度营养剂对硫酸盐还原菌激活效果明显;在产出液中添加0.25%硝酸盐,反硝化菌由1.4×10~3个/mL增至6.5×10~5个/mL,硫酸盐还原菌的菌数由1.5×10~4个/mL,降至1.0×10~1个/mL,在添加营养剂的基础上添加0.25%硝酸盐能降低由添加营养剂造成的生物腐蚀,腐蚀速率降低21.41%。  相似文献   

2.
孔店油田本源微生物驱油先导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本源微生物采油技术利用油藏中已存在的各种细菌(本源微生物),以注水井近井地带剩余油为碳源,补充微生物基本营养物并混以空气,激活油藏中的有用菌,使之大量繁殖和代谢,并利用其降解原油、产生驱油剂、改善油藏生态系统和油水性质,以增强剩余油的流动性能,从而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该技术与目前多用的外源微生物采油技术有较大差别。大港油田孔二北断块为稠油、底水、高孔和高渗且无产能接替的断块,在油藏地质研究、开发状况和生化参数分析以及本源微生物驱油技术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在该断块注入混气营养物的试验方案,进行了为期近3a的现场试验。现场动态监测与生产动态跟踪结果表明:①注水井近井地带和油层深部有用的本源菌已被激活,其数量较试验前增加3~7个数量级;甲烷代谢速率较试验前增加了4~78倍,代谢产物增加16~208倍;硫酸盐还原速率增加,但没有硫化氢产生。②原油和地层水性质有所改善。③单井日产油量和气量增加(截至2005年2月累计增油17866t)。本源微生物采油技术在孔二北断块的成功应用对国内处于高含水阶段老油田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大庆油藏本源微生物生态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调查了大庆油田本源菌的分布状态,进行了激活油藏本源微生物的研究。实验表明,水驱后和聚合物驱后的油藏中生长着好氧性烃氧化菌、厌氧或兼性厌氧的硫酸盐还原菌、石油烃降解菌、腐生菌、铁细菌、发酵菌、硫细菌、产乙酸盐菌、产甲烷菌、糖蜜菌、反硝化菌等11种本源微生物。同时,水驱后的油藏中总菌数比聚合物驱后的油藏高2个数量级,本源微生物之间的生长具有相关性,存在协同代谢作用,而且油藏经多年注水开发已经形成了较稳定的微生物菌群,适合采用激活本源微生物采油技术。  相似文献   

4.
扶余油田微生物采油矿场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 扶余油田微生物采油矿场试验的基本概况,不同微生物采油工艺方法的原理、特点及应用状况。通过扶余油田单井微生物吞吐、微生物清防蜡、微生物堵水调剖以及激活本源菌矿场试验的基因跟踪检测和动态分析,分析了影响矿场试验增产效果的主要因素。微生物吞吐.微生物清防蜡、微生物堵水调剖和激活本源菌共进行341井次,增加原油产量28375t,投入产出比均大于12.微生物采油技术工艺简单,实施方便、成本低、效益高。  相似文献   

5.
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克拉玛依下亚组油藏属于普通稠油油藏,地层水中的内源微生物含量较为丰富,具有较好的内源微生物驱油潜力。在现场试验中,检测油井采出液中的总菌和内源菌浓度,总菌浓度提高1~3 个数量级,内源菌数提高1~5 个数量级,试验后采出液中的醋酸根离子浓度大幅度提高,碳酸氢根离子浓度也明显升高,表明油藏中的内源微生物明显被激活,产生了很好的激活效果。  相似文献   

6.
利用微生物驱后油田采出液中的有益菌群,在室内开展了微生物驱采出液地面增殖技术研究。该方法可使回注的采出液菌数由6.4×105个/m L增至3.6×108个/m L;采出液中的有益菌群烃氧化菌、发酵菌、反硝化菌菌数增加3率4个数量级,有害菌硫酸盐还原菌菌数降低1个数量级;向微生物驱采出液中添加营养剂和油田混合油,乳化液表面张力降低35.4%,原油黏度降低43.0%。通过整体提高注入液菌数,可使采出液菌数增至107个/m L,采收率在原微生物驱的基础上增加10.67百分点。利用现场污水处理流程中的处理容器开展了现场试验,措施后回注采出液菌数提高到5.8×108个/m L,采出液菌数达到3.0×106个/m L,阶段累计增油2.005万吨,投入产出比为1∶3.2。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大港孔店油田1区块油藏物理化学条件,注入水、地层水中微生物种群的组成及硫酸盐还原作用和产甲烷作用的速率来研究该区块进行本源微生物驱油的潜力。利用最大或然法(MPN)对注入水和地层水中的嗜热好氧腐生菌、烃氧化菌、厌氧发酵菌、硫酸盐还原菌和产甲烷菌的数量进行了测定。用放射性同位素方法对硫酸盐还原作用和产甲烷速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孔店油田1区块含有多种微生物群落,注入水中嗜热好氧腐生菌105个/mL、烃氧化菌103个/mL、厌氧发酵菌107个/mL、硫酸盐还原菌102个/mL、产甲烷菌1~10个/mL,上述5种微生物数量在生产井中也较高。综合微生物学、油藏条件研究结果,通过激活地层烃氧化菌、发酵菌和产甲烷菌的本源微生物驱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在该区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油井产出液中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与增产效果之间的关系,在克拉玛依油田七中区克上组砾岩油藏4口注入井和11口采油井开展了内源微生物驱矿场试验,对试验井各项生化指标进行了跟踪监测,包括油井产出液中总活菌数、烃氧化菌(HOB)数,硫酸盐还原菌(SRB)数、营养物质(总糖、总氮)、乙酸根离子浓度、水质及水相表面张力等。现场跟踪监测结果表明,实施微生物驱措施后,试验井内源微生物总活菌数可提高1数2个数量级,有益菌HOB数可提高2个数量级,SRB得到抑制,总活菌数和HOB菌数越高增产效果越明显;内源微生物在好氧环境中被大量激活,产生乙酸根离子,每口井的乙酸根离子浓度平均可达8.0 mg/L左右;对激活剂的利用率较高,总糖、总氮含量小于注入营养剂含糖量和含氮量的10%,监测期间的变化较小,与增产效果的关系不明显;水相表面张力、水质矿化度及pH值变化较小,对增产效果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针对胜利油田沾3断块开发难度日益增加的状况,通过激活地层内源微生物来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经过室内物模试验,得到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激活体系,激活后菌浓能提高4个数量级,而硫酸盐还原菌被有效抑制,物模驱油试验能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7%以上。为了验证室内研究获得的激活剂在实际油藏中的激活效果,采取油井单井吞吐的方式,在沾3断块沾3-26井、沾3-X24井、沾3-25井3口油井开展内源微生物现场激活试验。结果表明,油藏内源微生物均被大量激活,其中沾3-26井激活后细菌总量从102个/ml提高到106个/ml,乙酸根离子浓度由试验前的35mg/L上升到554mg/L,另外2口油井也取得了较好的激活效果。现场激活试验结果为沾3块实施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内源微生物驱油激活配方筛选评价指标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摇瓶实验和岩心驱油实验,系统分析了油田内源微生物激活实验过程中各项参数的变化规律,包括激活内源菌总菌数、6类内源菌菌数,水相pH值、乙酸根离子质量分数、水相粘度、水相表面张力,油相粘度、密度,实验产出气体体积,油水乳化效果和岩心驱油提高采收率值等。不同激活实验结果表明:内源菌总菌数可增加3个数量级以上;有益内源菌菌数可增加2个数量级;水相中的乙酸根离子质量分数和水相粘度有所增加;实验中可以产出不同体积的气体,气体成分主要为CO2;油水乳化效果差异较为明显;岩心驱油提高采收率值为6%~9%;上述参数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微生物驱提高采收率机理一致,可以作为内源微生物驱激活配方筛选的评价指标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