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课程社会学基础的研究,内容包括课程研究的社会学范式,课程的社会学分析,教育社会学流派对课程的透析等。文章分析了各种理论流派的得与失,指出了今后课程理论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主导社会范式是变化的,而对它的变化原因的探讨很少,从环境社会学角度的分析就更少了。本文主要从主导社会范式的变化角度,通过对其变化的环境原因的思考,进行了广泛的环境社会学分析。得出了主导社会范式的变化主要是由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对这种环境变化做出以人为中心的反映而引起的,并在社会中有较为广泛的表现。体现在人们对社会的发展模式的争论上。启示人们要重视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同时也要求人们在提出发展模式时要充分考虑到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社会学与其他人类学、经济学、政治等社会科学存在着差异,它不能从社会现象中抽取一个特殊的部分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科学属于综合性的学科研究,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在学科构建和研究方法上也在不断地完善。在此从社会学的源起、发展、学科体系、社会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期能够阐明学科的理论发展脉络,最终对人们运用社会学知识服务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迪尔凯姆和韦伯都是社会学成为学科的创立时期的两位主要代表人物。两位大师都从自己国家的理论传统中继承了精华的部分,加上自己的研究与发展,在社会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方法论理论。这些也形成了社会学的两大方法论原则的传统。本文就迪尔凯姆和韦伯的方法论原则作了一些比较。  相似文献   

5.
“媒介建构现实”包括建构的现实与如何建构的问题。虚拟性是媒介现实的根本特征,媒介活动的参与者在虚拟体验中获得了一种超越物理空间的心理“现场感”。学术界在研究媒介现实的建构路径时,往往立足于“媒介”、“个体”和“社会”的一端,因而也有了符号学范式、社会学范式和社会心理学范式,它们分别从媒介文本、社会结构和接受者的个体心理入手,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这三种范式以阐释性研究方法为主,有走向综合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法律社会学是以法和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横跨法学和社会学两个领域的边缘学科。法律社会学始于西方国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是一门比较发达、比较繁荣的学科。本文将探讨法律社会学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研究方法,提出我国建立法律社会学这门学科的重点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与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范式,它们有着不同的概念与理论范畴以及相关的准则。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从建国以来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开始全面影响中国,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研究方法具有其科学的意义,但问题也十分突出。客观分析比较经济学的各种研究范式,借鉴吸收各自的科学成分,对于构建科学的经济学体系,形成中国特色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考察当前神经生物科学、哲学、心理学、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五个学科对意识的研究.分析多学科范式下意识研究产生的背景及其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革命史范式”与“现代化范式”是较早阐释中国近现代史理论的两种范式体系,也对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教育教学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针对当代大学生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学习中表现出的问题,可以通过历史范式在教学中运用加以解决,在条件保障下主要是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在自我实践过程中纠正不足,从而完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对革命理论的重新认识和认同,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  相似文献   

10.
社会学产生于对“现代性”的回应,然而,现代性复杂而失衡的现实促发了社会学后现代征候的兴起。后现代性是在现代性的觉醒中出现的一种理论视角,是对现代性的竞争性的角色替补和内容延伸,极大地激发了社会学的活力。中国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相“混杂”的现代性现状。决定了中国与后现代对话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它不仅有利于我们更理智地控制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和方向,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生活和我们自身,更是为社会学学科的突破性进展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1.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群和城市群脉的空间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以往国内外区域城市研究的基础上,阐述“城市群”和“城市群脉”两个概念的定义、区别、产生及发展;分析传统城市群(脉)研究方法的不足;指出数字技术在城市群(脉)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并着重提出基于数字技术进行城市群(脉)研究的构想,即从研究城市群(脉)空间发展的背景和演替历程,到研究影响城市群(脉)空间发展以及其与乡村发展关系的因素,到研究具体区域内城市群(脉)的空间发展模式,最后到研究城市群(脉)空间发展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环境恶化、社会诚信缺失、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及其解决与社会学之关系的探讨,指出了社会学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虚拟现实技术与城市景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虚拟现实技术是由计算机人工创造的多维空间,它集成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人工智能、多传感器、网络、并行处理等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使实时交互的城市景观展示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所有的城市都包含了记忆的因素。城市的记忆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通过显性物质实体与文化心理潜质在现实、未来中存在、变化与延续着,它成为城市人感知、体验与理解自身与其生存环境在时间因素中延承变换的基本脉络线索。文中以"记忆"概念切入时间、空间、人与环境等基本要素关系,试图采用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从心理学与社会学视角对城市与建筑的本质进行再思考,进而探讨城市设计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中深层的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问题。  相似文献   

15.
媒介的城市化和城市的媒介化是相互建构的关系。国外已有理论阐释大致分为以技术主导的乌托邦范式和着重考虑资本、权力介入的反乌托邦范式。国内则多指向城市化对媒介形态的影响、媒介的城市内容表征等研究;并且媒介及学术研究都呈现出一定的中产倾向及技术乌托邦的色彩。本文认为需要进一步关注传媒在中国当下的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及其价值定位,即从传媒的城市偏好的内容研究拓展到对两者关系中的价值定位以及传媒公共性的关注上。  相似文献   

16.
城市防灾空间系统规划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城市的防灾研究,不应只是重新检验并制订新版的建筑物防灾标准,还应该针对长期以来城市空间规划的缺陷,针对城市的各功能系统的空间分布及其与灾害环境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 运用系统的观点,从宏观、中观、微观3 个层面提出了城市防灾空间的概念,并指出城市防灾空间系统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人的行为模式相结合;与城市建设、经济效益相结合;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唯有如此,才能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17.
城市标志的设计原则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标志是城市景观的重要构成元素,是城市的象征。“它们充满在大多数观察者的印象中,频繁地用作为一种辨认线索,甚至是一种结构的暗示”。要创造出优秀的城市标志,就应认清当前我国城市标志设计所面临的问题:城市特色的丧失;忽视历史传统及文化内涵;保护、更新和开发问的不协调关系;城市标志实现过程中的盲目性。借鉴国内、外优秀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制定出城市标志设计的基本原则:个性的原则;协调的原则;延续的原则;保护的原则;唯一的原则为今后的城市建筑设计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8.
城市设计与传统城市地区的保护与更新属于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在理论研究与实践领域都是热点。通过对城市设计和传统城市地芡概念研讨,针对国内在传统城市地区的以高强度开发建设为命题的城市设计研究与实践,提出以保护与更新为主题的传统城市地区城市设计概念,通过控制传统城市地区的公共空间的形成,从而保护城市历史风貌,促进城市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