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面向巡维中心的变电站驾驶舱架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完善"设备主人"管控机制,支撑变电运行人员向"设备主人"转变,研究设计了面向巡维中心的变电站驾驶舱架构,实现了变电运维多专业系统集成和业务协同。系统搭建了以IEC 61970扩展模型为基础的统一信息平台,统一规范了电网监控、设备监测、运维管理三面屏,设计了多维度、多层级的KPI指标体系,开发了监控类、诊断类、作业类、协同类高级应用功能,建设了一体化监控系统。所设计的变电站驾驶舱在佛山220 k V红星巡维中心的试点应用,体现了"系统精简、信息规范、界面统一、业务协同"的特征,为变电站运维管理提供了一站式服务和全过程管控手段,提升了变电站的"可观、可测、可控、可评估"水平。 相似文献
2.
3.
4.
5.
6.
1项目概况随着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展开,供电企业越来越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系统之间彼此没有很好地进行数据共享。红河局整合建立了符合IEC61970-301标准的中心数据库,并通过数据网关提供CIM模型的导入导出功能,同时系统还提供CIM模型的图形化展示工具。1·1建立了基于DEEP平台的数据网关建立统一数据网关,并将以下系统的数据整合进入数据平台:1)自动化SCADA系统2)电能量采集管理系统3)用电现场服务与管理系统雷电定位信息系统4)输电GIS系统5)缺陷系统6)检修试验1·2建立安全统一的用户管理建立采用W indows活动目录方式的用… 相似文献
7.
统一故障信息平台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故障信息在监(集)控中心的一致性共享、数据流的优化、参数的"一点维护"和应用功能的提升,在对目前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系统及信息流现状特点分析的基础上,综合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基于IEC61970国际标准以及企业信息总线集成的一些先进理念,提出了构建统一故障信息平台系统的思路,并给出了具体的实现框架。统一故障信息平台通过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主站系统和调度自动化系统(SCADA)以及第三方开发的应用系统的标准化互联,实现静态参数、实时信息和图模的共享,避免了当前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系统维护量大,功能开发支撑不足的缺点。该系统是电力系统二次系统互联的一次重要尝试,为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系统建设,以及二次系统优化、整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3.
针对目前调度安全Ⅲ区系统中可能存在的数据上报模块分散、风格各异问题,设计并实现一种统一的信息上报平台.该平台可以将调度安全Ⅲ区系统中所有的上报模块集成在一起,通过电力系统软件基础平台的角色权限服务统一管理上报/查询权限,实现各系统各专业上报统一入口.该平台具有上报数据方式多样化、上报向导人性化、数据校验准确化等特性.该平台已在南网总调正式投运,得到了实际工程应用的验证.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基于江苏省电力公司视频监控统一平台(简称统一平台)的变电站室内温度监控功能研究内容,分析了基于统一平台的环境温度的控制方式和控制软件特点.为接入统一平台的变电站环境温度控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智能变电站建设周期比传统变电站建设周期长的问题,提出将智能变电站的配置(设计)过程由系统集成商负责改为由设计部门管理配置(设计)网络平台完成。该平台基于SOA构架设计,根据设备提供商上传的IED设备的能力描述(ICD)文件自动生成变电站的全站系统配置(SCD)文件,进而生成各个IED实例配置描述(CID)文件。设备提供商和系统集成商可以通过网络从该平台下载自己所需的CID或SCD文件;业主可以通过该平台对ICD,SCD,CID文件进行版本控制,进而约束各方的工作进度和质量。该平台调整了在整个智能变电站的设计、调试、建设过程中各个不同单位的角色权限和职能,业主可以利用它优化管理流程,缩短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周期。 相似文献
16.
变电站信息管理系统子站系统的设计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内变电站的实际建设和配置情况、以前的工程经验以及调度人员的使用反馈从技术角度详细讨论了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 ,包括网络结构设计、软件结构设计、数据库以及信息发布方式等 ,重点讨论了系统中最复杂、最重要的子站系统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7.
18.
19.
基于MAS的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嵌入式平台设计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由于缺乏统一设计和缺少有效的信息整合平台,变电站内"信息孤岛"现象及系统的异构化程度日趋加重,信息的有效利用受到很大限制。按照IEC61850标准及面向对象技术,设计一种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嵌入式平台,给出兼容变电站遗留设备及IEC61850标准设备的分布式接入方案,并提出基于多智能体系统(MAS)的软件体系架构。多个智能体之间通过分布式的灵活组态方式及发布/订阅机制,较好地兼顾了嵌入式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的平衡。所述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捷性和可扩展性,为数字化变电站工作的开展和全面向IEC61850标准平稳过渡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