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淮河中游水质时空变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淮河中游1998~2007年的水质监测数据,研究淮河中游水质近10 a的时空变异,并采用有机污染综合指数对水质污染状况及趋势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淮河中游水质呈逐渐改善的趋势,说明全流域水污染治理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年内水质季节性差异较大,枯水期水质污染依然严重,多数处于中等污染或是严重污染状态;水体最主要的污染物为氨氮;淮河中游的上段水质要好于下段,淮南大涧沟段和吴家渡段为淮河中游的重点污染区域和主要污染物输入区域。  相似文献   

2.
王朝晖  常玉霞 《治淮》1999,(6):20-21
举世瞩目的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已进入最后攻坚阶段。五年来,党和国家对淮河的污染治理高度重视,投入大量资金、技术、人力、物力进行治理,并多次召开有关部委参加的“淮河流域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督促和检查沿淮污染源治理。在领导小组各部、委和流域四省的不懈努力下,1997年底基本实现了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1998年是淮河实施第二阶段目标“实现淮河水质变清”的第一年,达标后的水质与“达标”年相比的数据是检验淮河污染治理成效的重要依据。本文根据淮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1998年逐月省界监测数据,对淮干和省界河段水质进行评价,并与1997年(淮河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年,简称“达标年”)进行分析比较,同时对豫、皖、苏、鲁四省出境河段水质分别评价,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治淮》2019,(10)
<正>安徽地处淮河中游,淮河安澜与安徽发展密切相关。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安徽遵循"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持续开展大规模治淮工程建设,淮河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治淮不辍铸就丰碑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介绍了在“淮河流域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后流域四省和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为落实会议精神所开展的工作。由于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领导和群众提高了治理谁河污染的认识,关停并转了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污染治理的规划和计划也已基本落实。实践表明,只要各地区各部门同心协力,团结一致,淮河污染治理和实现2000年淮河变清的目标是大有希望的。  相似文献   

5.
淮河干流水质断面污染物年通量估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晖 《水资源保护》2004,20(6):37-39
由于用不同估算方法得出的淮河干流水质断面污染物年通量值相差悬殊,因此,应结合淮河流域水环境的具体情况,根据各方法的适用性,选取较合理的方法对淮河干流水质断面污染物年通量值作出较合理的估算。用水质参数法衡量近几年淮河污染的情况,污染物质量浓度虽呈下降的趋势,但淮河干流的水质类别未见变化;用污染物年通量值衡量近几年淮河污染情况,未出现逐年递减的趋势。这是因为淮河干流经过这些年来的治理,点源污染虽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而面源污染问题却越来越突出。淮河干流几个代表性水质断面的污染物通量是沿程递增的。在进行CODMn、NH3 N的年通量估算时,也计算了BOD5、COD年通量,各参数年通量存在很好的一元线性相关关系,而各参数质量浓度之间并没有良好的一元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水闸防污调度对减轻淮河水污染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7月淮河干支流再次发生较大洪水,为减轻沙颍河、涡河污染水体随洪水集中下泄对淮河干流的污染威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和流域各级水利部门按照污染联防预案,在保证防汛安全和工程供水的前提下,科学调度水闸,发挥出水闸等水利工程的调蓄和控制作用,有效减轻了水污染影响,避免了淮河中下游重大水污染事故的发生.提前应对,在保证防汛安全的前提下科学调度水闸,通过延长污染水体下泄时间,减缓对淮河干流的污染冲击,对减轻污染危害,防止淮河水污染事故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根本的措施仍然是加强污染源治理,减少污染负荷,控制排污总量.  相似文献   

7.
2003年淮河大水后,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总揽全局,作出加快淮河治理步伐的重大决策,将原定2010年完成的淮河治理计划提前到本届政府任期内完成。省委、省政府抓住机遇,超前谋划,决定继续实施以治淮为中心的防洪保安工程,并将其列为安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步阶段六大基础性工程的第一位,集中力量,全面加快治淮进程,造福沿淮人民。  相似文献   

8.
《治淮》1996,(9)
乔石委员长在听取安徽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治理淮河,是关系安徽全局的大事,一定要抓紧抓好。许多年来,淮河水患给安徽人民带来的灾难实在太大了。  相似文献   

9.
<正>2010年是新中国治淮60周年。1950年10月,新生的共和国百废待兴,中央人民政府毅然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为淮河治理翻开了历史性的崭新一页,淮河成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  相似文献   

10.
钱敏 《治淮》2006,(5):11-13
2003年淮河大水后,党和国家把淮河治理作为全国水利建设的重点,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明确要求,2007年基本建成治淮19项骨干工程。两年多来,在水利部和流域四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淮委与四省水利部门团结协作,掀起了新一轮治淮高潮,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加快治淮建设的重大决策。  相似文献   

11.
加强污染联防减轻水污染危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淮河干流水污染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介绍了开展淮河及沙颍河污染联防工作的主要过程、工作内容、产生作用和取得的积极成效。强调治理污染源是防治水污染的根本措施 ,污染联防只是减轻污染危害的一项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12.
淮河不仅面临着汛期洪水的威胁,枯水期还要承受着污染的危害。水污染已严重制约着淮河流域经济发展,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健康,影响着社会安定。1990年淮河流域污废水排放总量为644.7万吨/日,根据预测,2000年将达到1000多万吨/日,形势极为严峻。1990年2月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颁布了64个污染限期治理项目,其中1992年底全部到期的54个工业污染治理项目,目前(截止1992年4月)仅完成16项,进展较为缓慢,污染治理速度赶不上污染发展速度。因此,防治污染、改善水质已成为淮河的当务之急,也成为治淮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淮河流域污染源治理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山东水利》2013,(12):I0001-I0001
山东省淮河流域水利管理局(简称省淮河局)原名山东省南四湖流域治理工程局.是省直属副厅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于1963年经省政府批准在济宁成立,2008年成建制迂址济南。作为省水利厅派出的流域管理机构.省淮河局代表省水利厅在流域内行使水行政主管职责。  相似文献   

14.
1950年,政务院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1951年毛主席又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在决定和号召的鼓舞下,举国上下水利专家云集珠城,共商治理淮河大牢,根据“蓄泄兼筹”的治理方针,展示了淮河流域第一张治理宏图,亿万人民群众奔赴淮河两岸投身于伟大的治淮事业,为新中国治淮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15.
张海钦 《治淮》2004,(1):8-9
历尽沧桑的淮河,在2003年又经受了大水的洗礼. 淮河大水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注目,治理淮河也再次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国务院治淮会议对今后淮河治理工作进行了部署,治理淮河将成为继长江、黄河治理之后水利建设新的热点.地处淮河上游的河南省也迎来了治理淮河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16.
钱敏 《治淮》2010,(10):19-21
<正>今年是新中国治淮60周年。1950年10月14日,在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内外形势十分严峻的背景下,中央人民政府毅然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为淮河治理翻开了历史性的崭新一页,淮河成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  相似文献   

17.
钱敏 《中国水利》2010,(21):4-6
<正>今年是新中国治淮60周年。1950年10月14日,在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内外形势十分严峻的背景下,中央人民政府毅然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为淮河治理翻开了历史性的崭新一页,淮河成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  相似文献   

18.
吴贵勤 《治淮》2011,(7):5-6
2010年6月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对进一步治理淮河作了部署。201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进一步治理淮河。2011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关于切实做好进一步治理淮河工作的指导》。进一步治理淮河面临大好机遇,抓紧抓好进一步治理淮河前期工作是关键。进一步治淮前期工作单项多、涉及范围广、协调工作量大、  相似文献   

19.
吴存荣 《治淮》2004,(1):9-11
2003年淮河大水后,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了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加快淮河治理步伐的重大决策.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今后5年治淮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确保治淮工程前期工作到位,确保施工环境良好,确保工程质量优良,确保治淮资金使用安全合理,确保治淮任务全面完成"的要求.目前,安徽省治淮工作已全面展开,正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20.
正一、进一步治理淮河主要目标任务2013年6月,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和水利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了《进一步治理淮河实施方案》,明确要用5~10年时间,基本完成进一步治理淮河的主要任务。具体包括:淮河上游拦蓄洪水能力有较大提高;中游行蓄洪区启用标准达到10年一遇~50年一遇,按计划运用时基本不需要临时转移人员,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保障;下游洪泽湖防洪标准达到300年一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