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问题的提出海河流域地处半干旱地区,河流多属季节性河流,存在河网输水损失,特别是近年来,连续干旱,河床干涸,透水性极强,入渗损失很大,以致于河道汇流中水量沿途锐减,使上下游水量不平衡,甚至会出现洪水未到达下游出口断面之前就全部或大部分损失掉。因此,研究半干 相似文献
2.
半干旱地区月水量平衡模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半干旱地区月水量平衡模型郭生练(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430072)王国庆(黄委会水科院郑州450003)近年来,随着全球工业的迅速发展,大气中CO。的浓度越来越大,其温室效应使全球的气候发生变化,进而会改变水文循环的现状,引起水资源在时空上的再分配。... 相似文献
3.
分布式水文模型以其考虑流域的水文过程和地理要素的时空差异对流域水文过程和水文效应的影响为优势,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外水文学研究的热门课题。我国最近几年开展了大量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但是实际应用到流域进行洪水预报的还不太多,该文对分布式水文模型应用于半干旱地区洪水预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对于半干旱地区洪水预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半干旱地区水库洪水预报中对水箱模型改进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要介绍了以世界气象组织所推荐的适合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箱模型总体结构为基础,结合山西省具体情况适当改进后推广使用的效果,实践证明,这样的模型结构至少出山西省半干旱地区使用起来比较成功,且具有明显的倨越性,它对同类地区也有参考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流域水文模型分析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在新安江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蓄满--超渗兼容和垂向混合水文模型,并对模型结构进行分析比较,选择黄河流域半湿润地区的栾川、千阳和大坝3个子流域以及半干旱地区永定河的尚义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遥测资料对这些模型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新安江模型适用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蓄满--超渗兼容模型从结构和实际应用中比较适用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垂向混合模型从结构和适用上更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相似文献
6.
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泊二维水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泊水动力学的特殊性,本文以位于我国北方河套灌区中的草型浅水湖泊乌梁素海为研究对象,将实测的湖泊流量、流速、水深监测数据与空间数据结合,以湖泊水平面二维水动力学模型为基础,考虑旱区特殊的水文气象因素,主要包括蒸发与风速,建立适合旱区湖泊水动力学的模型。模型求解采用有限差分法中的交错格点显式差分法,利用人为控制入口、出口边界,并在模型的参数选择上采用实测的气象资料进行逐日输入,从而提高了模型结果的精确度。经实测资料验证表明,所建模型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将蒸发、风力因素考虑进模型中是合理的,能够更准确地描述该地区中湖泊的水动力过程,可应用于对湖泊污染过程水质变化的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7.
根据干旱与半干旱地区降水时空分布变化大、洪水暴涨暴落,与湿润、半湿润地区不同的特点,提出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主要产流方式为蓄满和超渗两者兼而有之的混合产流方式。在综合了国内外相关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超渗和超持的双超产流模型。同时建议加强雨量观测站网规划和建设工作,增加计算划分模拟单元,以提高模拟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9.
10.
本文从区域水量平衡出发,分析了北方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对水资源未来变化趋势进行了宏观估测,通过对水资源总体规划和开发利用实践的研究,进而提出了解决或缓解该类型区水资源短缺的基本途经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河北雨洪模型是一种兼具蓄满和超渗产流机制的概念性水文模型。为了探索河北雨洪模型在半干旱区的应用效果,并研究目标函数对模型模拟结果的影响,以黄河上游小流域为研究区,对研究区1994-2010年间的10场洪水过程进行模拟,并分别以峰值加权均方根误差、加权误差及效率系数为目标函数,研究了不同目标函数对模型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北雨洪模型对西北半干旱区的洪水过程模拟有良好的适用性;不同目标函数对模型模拟效果的影响各有侧重,但模拟结果都很接近,在实际问题中,应根据关注的重点恰当选取目标函数而避免一定的盲目性;选取峰值加权均方根误差作为目标函数时,模型对副峰的模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一项大规模地下排水研究项目RAJAD(拉贾斯坦邦农业排水研究项目),在印度的拉贾斯坦邦实施,旨在控制因灌溉引起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在12个野外试验地点获得了大量的地下排水数据。田间结果表明,地下排水系统对控制土壤盐碱化具有积极意义。广泛的监测结果显示,地下排水系统是控制土壤盐碱化的有效途径。试验数据表明,有地下排水系统的所有地区,其土壤盐化度都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土壤的脱盐速度在排水间距较小(〈40m)时比排水间距较大时(〉40m)要快。雨季通过地下排水系统淋洗排出的盐分数量大于灌溉季节引入的盐分数量。 相似文献
13.
准确模拟农田水热通量对于干旱内陆区高效利用有限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物质和能量交换多层模型(ACASA),增加C4作物光合、气孔导度对水分胁迫响应、玉米形态变化和根系非均匀吸水模块,修改土壤蒸发阻力和土壤水分运动参数计算模块,构建玉米田水热通量多层模型ACASA-M。根据实测值对模型关键过程进行参数率定,应用涡度相关系统实测水热通量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ACASA-M能较好地模拟玉米田水热通量和土壤蒸发动态,也能模拟冠层内水热通量的时空分布;最大光合能力和叶面积指数非线性交互影响潜热通量;CO2浓度升高会减小潜热通量和冠层导度,增大感热通量。总之,该多层模型既可用于水热通量的模拟和预报,也可作为评价变化环境对农田耗水影响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4.
采用DSSAT作物分析模型来模拟玉米膜下滴灌的生长发育情况,确定吉林省中部玉米的6个常用DSSAT模型参数和DSSAT模型在吉林省玉米膜下滴灌模式下的应用方法。对比3种不同行距的均匀垄距与常规膜下滴灌的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等因素,得出65 cm垄距作为DSSAT模型中模拟膜下滴灌的垄距方案。对比常规均垄滴灌65 cm种植的玉米处理组和膜下滴灌均垄65 cm种植的玉米处理组,运用DSSAT模型与实测数据对比表明:方案1可视为最理想的模型参数方案。本研究成果为DSSAT在吉林中部玉米膜下滴灌种植模式下的应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地膜开孔率对玉米蒸腾的影响和玉米蒸腾耗水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为农业灌溉和地膜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基于热平衡法的茎流计对不同地膜开孔率条件下的玉米蒸腾速率进行了连续监测,并使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蒸腾资料和同步的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蒸腾在晴天和阴天分别为单峰曲线和多峰曲线;蒸腾速率随开孔率的增大而减小,且开孔率越大蒸腾在峰值停留的时间越长;相对蒸腾效率与开孔率呈现出指数关系;影响玉米蒸腾的主要气象因子依次是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覆盖地膜是通过改变膜内温度和相对湿度,从而改变玉米根部的小气候来影响玉米蒸腾的。 相似文献
16.
煤炭资源开采对水资源的赋存和循环产生相当程度的破坏,进而影响到对水资源依赖性较强的表生植被生态,尤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着重阐述了煤炭资源开采对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以及植被生态的影响,介绍了旱区地下水和植被生态的关系,重点分析了旱区植被生态耗水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后期相关研究的开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本研究有助于认识旱区煤炭资源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及其引发的生态效应,为今后采煤工艺改善、地下水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The WEAP (Water Evaluation and Planning) model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effects of drought in addition to rural and tourist activity on the operation of two multi-purpose reservoirs in the Chalkidiki region of Greece. In scenarios based on historical data from 1975–2005, the fully effective months exceeded 85% of the total simulation period, while short-term droughts (less than two years’ duration) made the reservoirs ineffective to cover summer water dem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short-term droughts, in combination with high competition for water supply during summer between tourist and rural activities, may have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implications in semi-arid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18.
流域模型在平原水网湖区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原水网湖区水文过程的模拟,一直是国内外研究课题。本文应用北美常用的柯哈摩(QUALHYMO)水文模型和莱特沃科(NETWORK)河网汇流模型,结合四湖流域特点有效处理灌溉等客水,开发了萨颇(SPUMP)二级泵站高度模型,建立集总式组合流域模型,对1980-1991年每年汛期5-9月资料进行连续分析,用1980-1983年、1991年资料建模,用1984-1990年资料检验,综合合格率达89.5% 相似文献
19.
Ludwig T Gaida D Keysers C Pinnekamp J Bongards M Kern P Wolf C Sousa Brito AL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66(7):1384-1391
Membrane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 (WWTPs) have several advantages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ly designed WWTPs with classical purification techniques. The filtration process is the key to their commercial success in Germany with respect to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ffectiveness, enabled by the optimization of filtration using a dynamic simulation model. This work is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a robust, flexible and practically applicable membrane simulation model for submerged hollow-fibre and flat-sheet membrane modules. The model is based on standard parameters usually measured on membrane WWTP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odel is demonstrated by successful calibration and validation for three different full-scale membrane WWTPs achieving good results. Furthermore, the model is combinable with Activated Sludge Model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