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对大冷灌区的水文特性及引水进行了分析,其目的是了解灌区的引水情况,以便合理有效利用水资源,为指导灌区未来节水灌溉工程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保德县引黄灌溉工程为例,对引水管线重力流水锤计算工况及参数确定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力流输水管道引水阀关闭水锤的仿真计算。为此,设计单位提出了采用蝶阀的技术方案。此外,为有效消除重力流输水管道引水阀关闭水锤,还必须加强排气阀、蝶阀的设备选型以及水柱分离的防护。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辽宁省大伙房水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几种中长期水文预报方法的比较分析,选取出预报精度最高的一种方法。研究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法在径流中长期预报方面的精度最高,因此可运用该方法对水库径流进行中长期预报,从而为水库引水及调度计划的合理制定提供依据。期望通过文章的研究能够对中长期水文预报方法的推广应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在下水道管理中,先进的技术需要有可靠的降雨预报方法,以满足城市水文工作者的要求。在使用者(巴黎一个郊区县的遥控小组)的密切配合下准确地确定了预报的具体要求。所推荐的预报方法,是根据近来发展的图形辨认法和影像处理法等先进技术。其用户定义的水文特征集中在小时空范围内的暴雨和其预报精度等方面。已计算了实际预报精度,并且以实时方式发布,与早期的预报方法相比,从水文角度上(?)水方法(?)。不过,恰当的质量标准,总是取决于实际应用情况,该方法正在进一步研究,自1988年5月以来,该方法一直在运行中。  相似文献   

5.
长江三峡导流明渠截流水文工作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截流水文工作主要包括水文监测、水文预报、水文分析计算3大部分.其目的主要是对整个明渠截流过程中的流量、水位、落差、分流比、龙口流速、流态、龙口口门宽、戗堤形象、水下地形等进行跟踪监测,对流量、水位、落差、分流比、龙口流速等要素进行动态分析和滚动预报,为明渠截流施工决策和调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为设计、施工、监理以及科研收集基本资料.为此,设计了从水文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分析、预报到信息服务一套完整的三峡工程明渠截流水文信息系统.采用先进的水文仪器设备与技术措施以及信息处理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截流水文监测、水文分析计算和水文预报,为明渠截流提供了准确、可靠、及时的水文信息,为保证明渠截流的顺利成功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准确地衡量七浦塘引水工程的运行方式对阳澄湖及周边河网产生的影响,基于太湖水量水质模型设计了7种数值实验,从引水量和雨型两个角度对七浦塘引水对阳澄湖及周边河网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评估,并定义了河网总体水质达标率作为评估标准。结果表明:七浦塘引水使得水量向阳澄湖北线和南线河道集中,在改善阳澄湖西湖水质的同时恶化了中东湖的水质;七浦闸引水量在20~40 m3/s之间时对提高河网水质总体达标率最为有利;引水对河网水质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在不同雨情条件下,七浦塘引水调度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河网和湖体的水质。  相似文献   

7.
通过天沙河引水增流工程实例,探讨感潮河网地区利用潮汐涨落引水增流改善水环境的可行性.建立一维水动力数学模型,利用实测典型大潮、小潮潮位过程,对感潮河网地区的水力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计算该河段自流引、排水的可能性及效果.工程实践表明,在河网地区利用潮汐涨落的水文特性,引水增流改善水环境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在常规调度下,引滦入津工程由于缺乏对于桥水库引水方式和引水时机的研究,因此造成水库经多年运行后,存在本流域来水量充足而不得不弃水的现象。提出了利用单要素模糊推理的水文中长期预报方法,通过预测该水库入库水量,并根据已发生的降水量、水库当前来水及面临水位等因素滚动修正下一个月的预测值,确定水库的引水量,可以有效地减少弃水量,提高水库引水效益。  相似文献   

9.
云龙水库为昆明市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的水源工程.介绍了该工程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设计.该系统由1个中心站、1个中继站和14个遥测站组成.中心站操作系统为WindowsXP,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以分布式多微机的局域网方式配置设备;遥测站采用自报式工作方式,用频率为230 MHz超短波通信方式向中心站传输水、雨情数据.该系统采用降水径流预报方案进行水文预报.  相似文献   

10.
《水利水电快报》2006,27(22):22-22
湄公河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主要做了一些基本工作和前期工作,如测量地形并绘制地形图;设置水文和气象测站网;预报洪水和监测水质。自1963年起,该委员会开始进行大量的工程规划和可行性研究工作。在此前后,泰国、老挝和柬埔寨在本国分别修建了一批灌溉工程和水力发电工程。制定了2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介休市橡胶坝引水灌溉工程概况,分析了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阐述了引水灌溉工程的设计思路,管灌加压泵站设计以及田间灌溉工程设计等。项目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并对当地的农业生产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互联网+水文"模式下构建的百色水文信息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论述了该系统在水文监测、预报工作上打造出来的"自动监测为主、人工监测为辅,计算机预警预报为主、人工经验预报为辅"的水文工作新模式。该系统为水情信息的快速传输、水情预报及时准确的发布、上下游水利工程的协调调度及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3.
<正>开放式水文预报通用技术平台技术简介:该平台融合水文预报专家经验与现代水文预报模型技术,建立扩展了水文预报模型库,研究了不同水文预报模型的标准化链接技术,以及复杂下垫面下水文要素时空关联、洪水调度拓扑结构的图示化自由构建技术,还研制了水文预报系统自适应构件技术。基于以上技术,创建了开放式水文预报通用平台,目前该平台已在淮河流域及其他流域得到推广应用。该平台解决了不同水文模型单元的分解与集成耦合难题,具有较好的开放性、通用性和适应性。主要性能指标:水文预报精度平均增加5%以上,预报总体优良率超过90%;采用该成果研发新系统,周期将缩短70%以上。  相似文献   

14.
郑静  严富海  陈东平 《人民长江》2013,44(11):27-30
堰塞湖水文应急预报一般存在实测数据少,代表性差,实时报汛信息不全面和缺乏实测数据检验等问题。从水文应急预报实用技术的角度,阐述了堰塞湖水文应急预报内容及具体方法。结合静库容调洪演算法、库水位涨差预报相关图和导流槽过流流量水力学计算法,对唐家山、舟曲堰塞湖水位过程进行了应急预报,预报结果精度较高。指出了进一步开展堰塞湖水文应急预报方法研究的方向,为今后开展类似应急抢险和水文应急预报研究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邹冰玉  高珺  李玉荣 《人民长江》2011,42(6):101-105
针对传统通用水文预报系统存在“专用性”、“封闭性”和“低水平重复开发”的弊端,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经过反复调研,在整合以往不同时期开发的优质资源的基础上,采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开发完成了“通用型水文预报平台(简称WISHFS)”。该平台包含“通用水文预报软件资源库”与“二次开发子平台”。基于自主研发的二次开发子平台,应用可“装配”的水文预报软件资源库,以不编码的交互方式创建专用洪水预报系统实例项目,并拓展使用功能,实现了系统通用化移植安装和功能自我扩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简讯     
水利部水调中心在1992年3月27日召开的全国水情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水文情报预报工作发展规划和八五计划要点》,这标志着我国水情预报由起步阶段进入了现代化建设阶段。按照规划要求,我国将在1995年以前完成现有水情报汛设备的更新改造,继续进行并扩大水文信息网络建设的试点;普遍应用计算机处理实时水情信息和联机作业预报。2000年达到应用现代技术建成一个比较先进的水文信息网络;扩大信息源,增长预见期,增加预报项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水文事业迅速改观。水文仪器和水文测验技术随着知识的扩大和新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微型计算机、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普遍的推广使用,给水文事业带来了勃勃生机,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而使水文测验技术从六、七十年代传统的灯光音响(包括浮标),逐步发展为遥测、遥信、预警和卫星通信技术等多种方法。这些新技术虽未普及,但其发展速度之快,技术之先进,已使我们与国外先进技术之间的差距在缩小,  相似文献   

18.
大沙河水库灌溉工程位于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北部,水库枢纽建在长江流域乌江水系的芙蓉江支流凌霄河上游河段。主要对老龙洞引水工程技术进行分析,通过该工程实施概况,详细阐述引水工程技术。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农村用水、卫生设施的增加,导致水量经常不足,供水量已远不能满足需求,亟待引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在引水灌溉工程建设过程中,管道穿越在整个给水系统中占重要比例,因此,要重视并加强管道穿越工程设计。文章以引水灌溉项目的概况详细分析了此项目管道穿越工程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20.
1 综述 水文自动测报是通过应用遥测、通信和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实现水文资料自动采集、传输、处理和预报的现代化水文信息系统,提高了水文测报速度和洪水预报精度,扩大了水文测报范围,能够及时测报暴雨洪水信息,从而增长洪水预见期,为防洪调度提供快速、可靠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