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当下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地铁站内空间不仅仅是人们换乘的场所,更为重要的是,地铁站拥有巨大的客流量和多样的使用者,其站内所呈现出的各种信息会在其空间使用者中不自觉地被感知和传播,因而地铁站内空间更是一个信息传播高效的文化驿站,并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中最具大众美育力的场所.里斯本地铁站建设重视乘客在换乘与等候过程中的感受和城市文化与艺术气质的展现,通过各种空间艺术手法,丰富地铁站内空间的装饰,展示其独特的城市文化,在等候的片刻中美育大众,形成具有美的哲学的新时期里斯本地铁站,成为当代欧洲城市中颇有特色的地铁站空间艺术.文中以里斯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地铁站为例,解析其站内空间艺术的处理手法,以启示我国繁荣的地铁站建设,呼吁地铁站建设中要重视站内空间的艺术性创造和大众的美育,使掩于地下的平凡的地铁站内空间熠熠生彩,超越通常人们对地下空间的负面感知.  相似文献   

2.
为提升寒地地铁站空间环境设计品质、优化乘客出行体验,文中以寒地城市哈尔滨地铁一号线的站点为例,运用IPA分析法对地铁站厅空间环境进行调研分析,从可视化数据结果中得出乘客对空间环境的整体感知情况及现状问题。根据分析结果,得到6项弱势品质要素,并针对性提出界面形象、生态景观、辅助功能三方面的优化设计建议,以期为下一阶段的哈尔滨地铁以及寒地城市地铁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地铁站空间环境无障碍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晓方  陈红 《华中建筑》2014,(10):60-63
近年来,随着各大城市地铁的大量修建,提升地铁站内部空间环境,改善无障碍设计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地铁站空间作为一种新的空间类型,与其他城市空间相比,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是城市交通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空间节点。该文从无障碍设计的发展概况入手,以满足老年人、残疾人和儿童等特殊人群在车站空间内的特殊要求为前提,提出了在地铁站空间环境中无障碍设计的必要性。并根据我国地铁站空间无障碍设计的发展现状,结合特殊人群在地铁站空间环境中生理、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特征,对无障碍设计的各个要素进行科学的梳理和分析,总结出他们对环境的特殊需求,探讨具有参考性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地铁站换乘空间普遍存在视觉系统缺乏整体性的现象,如何有效提升地铁站换乘空间的品质成为该领域基础研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以北京西直门地铁站为例,具有典型的进站日客流量高和高峰时期客流量高等特点,然而因站内标识与文化元素搭配混乱,这些站内空间设计元素严重影响了乘客的空间环境感知与出行效率,其空间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基于眼动实验数据,对地铁站文化元素的视觉系统进行了量化研究,并利用问卷调查法对站内的文化元素进行评价,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乘客对地铁空间的视觉反应,结合视觉反应与眼动实验数据总结了地铁空间设计的相关规律,为提升换乘空间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地铁站换乘空间普遍存在视觉系统缺乏整体性的现象,如何有效提升地铁站换乘空间的品质成为该领域基础研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以北京西直门地铁站为例,具有典型的进站日客流量高和高峰时期客流量高等特点,然而因站内标识与文化元素搭配混乱,这些站内空间设计元素严重影响了乘客的空间环境感知与出行效率,其空间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基于眼动实验数据,对地铁站文化元素的视觉系统进行了量化研究,并利用问卷调查法对站内的文化元素进行评价,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乘客对地铁空间的视觉反应,结合视觉反应与眼动实验数据总结了地铁空间设计的相关规律,为提升换乘空间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城市意象是研究城市居民行为与城市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地图与文字则是研究城市意象的最佳工具。本文通过解读不同时期重庆城市历史地图演变,比较城市形态拓展过程,指出传统城市的空间意象注重实体具象的感受,而近代以来的空间意象则偏重“路径”元素感知,这种城市意象的转变是近代城市转型的体现。同时通过剖析包括张恨水、朱自清、冰心、司马訏等作家笔下的城市整体意象、城市景观与城市文化嬗变,指出近代重庆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文化在陪都时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受“下江人”影响深刻,“重庆小上海”成为当时的普遍话语。  相似文献   

7.
蒙小英  和伊 《新建筑》2015,(2):105-107
建筑设计应考虑其社会意义——与人、城市、环境的关系。近年北京地铁建设兴盛,独立式地铁站不断增多,其建筑形象被"文化内涵"隆重地包装,使原本功能简单、造型简洁的出入口建筑形象繁复为一个个暗合文化身份的小建筑。独立式地铁站出入口的建筑形象每天被川流不息的客流检阅,对城市和大众而言,它的社会意义何在?以北京新建地铁站为例,从独立式地铁站出入口简洁的本真原型、城市景观性、公众感知及公众美育四个层面,论述其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心区地铁站域与城市空间的协调共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城市运行的综合效能。文章从地铁站域地上空间与城市空间相融合的视角出发,重点探讨了地铁站域地上空间构成要素的设计方法,结合实际案例对地铁站域一体化设计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9.
该文从当前地铁站空间设计存在的现实问题入手,探寻了地域文化介入地铁站域空间设计的价值作用;继而选取西安、北京两座典型城市的地铁站,分别从空间界面、色彩、细节处理三个主要设计部分和站点案例分析出发,探讨了地域文化在地铁站空间各设计要素中的应用及体现,力求为今后地域文化融入地铁视觉导向系统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设计范例.  相似文献   

10.
我国已进入地铁建设的高潮期,地铁带动的地下空间开发潜力巨大。地铁站地下商业空间作为站点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核心区的地铁站而言更是必不可少。面对地下空间常常给人带来消极空间感受、并且一旦建成很难改造优化等问题,就需要在建设之初便做到人性化设计。本文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研究方法,选取上海人民广场站、南京新街口站为例,针对功能布局、业态配置、空间结构、环境氛围四个维度,借助问卷调查、人群活动观察等手段获取使用者空间使用偏好的一手数据,并通过案例对比分析和多途径分析结论的相互印证,归纳总结出地铁站地下商业空间人性化设计的要点,为今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大连地铁2号线车站主体底板、侧墙、顶板的防水施工技术,对施工缝、穿墙管、变形缝等部位的防水措施进行了重点阐述。该工程针对不同的防水部位,设计采用了自粘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钢板橡胶止水带、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单组分聚氨酯密封胶等防水材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许鹏飞  熊敏 《城市建筑》2014,(29):292-292
基于功能分化的角度,地铁文化系统如同社会系统,其内在结构要素地铁物质、行为、制度、精神文化,分别承担着环境适应、目的达成、文化整合、系统维持的功能。地铁文化的这一解读,对于城市地铁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功能分化的角度,地铁文化系统如同社会系统,其内在结构要素地铁物质、行为、制度、精神文化,分别承担着环境适应、目的达成、文化整合、系统维持的功能。地铁文化的这一解读,对于城市地铁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回燃是在通风受限的建筑火灾进入缺氧燃烧甚至闷烧后,由于新鲜空气的突然大量补充引起热烟气急剧燃烧的现象.目前腔体回燃的研究已取得很多有价值的成果.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地铁火灾的特点,指出地铁火灾中也存在回燃现象,并简略地提出了针对地铁火灾中回燃现象应进行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5.
地铁运输比路面交通方式更具可持续性,通风系统作为地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人员应了解环境对其建设,维护和运营的影响,应将通风系统设计与系统整体热工性能相结合,从而实现更高效、持续的通风功能。本文通过仿真计算地铁通风系统设计前期的各个参数影响,明确各参数各自的最佳工作数值范围,并在设计阶段将各参数最优值进行优化结合,从而最大程度实现既经济又可持续的工程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 ,随着人类对地下空间资源的日益关注 ,地铁成为人类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有效形式 ,它对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缓解地面交通、改善人类居住环境、实现人车立体分流、减少环境污染、保持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等都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与此同时 ,随着城市立体化扩展的趋势 ,交通走向立体化和整体性协调发展 ,大城市客运交通向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方向迈进。其运量大、能耗低 ,准时性好、快速安全、交通效率高 ,利于环保等优点 ,成为现代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的重点。本文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 ,对广州地铁枢纽站内部空间的换乘及衔接问题进行一定的论述 ,阐明在达到交通协调和便捷的前提下 ,如何充分发挥地铁沿线物业土地利用优势 ,采用多渠道的地铁建设融资方式 ,实现地铁建设与沿线开发经济平衡的同时 ,促进广州城市空间的优化与地区商业的繁荣  相似文献   

17.
新建地铁车站上穿既有地铁结构的变形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地铁4号线西单站上穿既有1号线区间隧道工程为背景,对新建地铁车站近距离上穿既有线过程中既有地铁结构的分步变形控制标准及技术进行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施工前对既有地铁结构进行检测与评估,既有1号线区间结构已超出安全临界状态,需对既有结构二衬进行加固。(2)采用FLAC3D软件建立三维地层-结构模型,基于变位分配原理,将上浮变形控制值按关键施工步序分解,按照控制值的70%、80%作为预警值、报警值,制定分步变形控制标准。(3)施工过程中,按照浅埋暗挖法“十八字”方针,采取既有结构周围土体袖阀管深孔注浆加固、中空预应力抗浮锚杆等技术抑制既有结构的上浮变形等措施。(4)既有结构的最大上浮值为2.1 mm,左、右线第2层、第3层导洞的开挖是引起既有线上浮的主要原因,纵向变形模式基本符合正态分布曲线;轨道结构累计最大上浮值为2.9 mm。  相似文献   

18.
成都地铁防水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成都所处地质环境的特点,对成都地铁防水设计原则、设计方案、材料选择以及特殊接口处理等几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火灾发生后,一系列及时正确的应急措施可以有效的控制火势和减少伤亡。通过对两起非常相似但造成的伤亡损失结果完全不同的地铁纵火案例进行对比,分析了所采取的不同应急响应措施。针对我国普遍的地铁运营系统,提出了合理的地铁火灾现场应急处置模式。  相似文献   

20.
北京地铁5号线及奥运线路的车站设计,让大家眼前一亮。而最近我国政府又提出了大力发展各城市地铁及轻轨的建设。地铁站及城铁站的设计将成新的关注点。为此我对柏林的地铁站、城铁站甚至主火车站进行了一些调研,希望对国内的同行有所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