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优化JP5000超音速火焰喷涂WC-12Co涂层的制备工艺,本文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方法研究了喷涂距离、煤油流量、氧气流量和送粉量等四个主要工艺参数对WC-12Co涂层孔隙率和显微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煤油流量是影响涂层孔隙率和显微硬度的最显著因素,氧气流量与喷涂距离次之,送粉量的影响较小;本次试验得到的优化工艺参数为喷涂距离380mm、煤油流量22.5L/h、氧气流量2050SCFH、送粉量5.5r/min。在此工艺参数下制备的WC-12Co涂层,其孔隙率为0.33%,显微硬度为1392HV300。 相似文献
2.
3.
4.
超音速等离子喷涂制备WC-Co涂层的技术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应用自行开发的高效能超音速等离子喷涂技术(HEPJet)制备WC-12Co涂层的一些性能与技术特点,并与APS和目前应用较多的超音速火焰(HVOF)喷涂方法进行了技术经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HEPJet制备的WC-Co涂层中WC的分解和失碳现象较APS显著改善,而涂层的氧化低于HVOF,使涂层的性能优于APS,与HVOF相当;另一方面由于HEPJet制备WC-Co涂层的沉积效率高,能耗低,综合喷涂成本下降,显示出良好的技术经济特色。 相似文献
5.
6.
7.
8.
9.
10.
11.
采用边料循环工艺并结合三钢带式焙烧机生产实践,对高压辊磨机预处理铁精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增加高压辊磨边料循环比例,铁精矿的比表面积得到了明显提高,成球性能显著改善。在造球水分为8%的条件下,边料循环50%的铁精矿比表面积、所制备生球以及焙烧球团矿各指标与同配比未经高压辊磨处理的铁精矿相比均有明显提高,铁精矿比表面积增加到1 650 cm2/g,生球落下强度达10 次/(0.5 m),返球率降至15%,成品球团矿抗压强度达到2 678 N,膨润土配比减少1.1 %,满足企业生产要求的同时,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轴承滚动体研磨过程中使用一些磨液以起到润滑和冷却作用。磨液为水、油酸以及配加的少量氢氧化钠,因此,钢泥废料表面会吸附上含有油酸和油酸钠的研磨油污,该油污对钢泥废料的后续还原处理生产还原钢粉产生不利影响,必须予以去除。采取400℃蒸馏挥发脱附法对轴承滚动体研磨钢泥废料表面油污的去除进行了研究。通过热重的方式研究了钢泥表面油污挥发脱附的失重情况,得出400℃钢泥表面油污挥发脱附大约需要17.1min,油污的挥发脱附满足二级动力学模型;通过油污蒸馏挥发脱附机理研究,明确油污脱附既要满足热力学条件,同时也受油污蒸汽溢出动力学影响;400℃氩气气氛下油污挥发后碳质量分数由2.89%降至0.76%,钢泥表面油污去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14.
15.
为预测含铬转炉渣的黏度和表面张力,基于炉渣离子与分子共存理论,并结合前人实测的系列含铬转炉渣黏度和表面张力数据,建立含铬转炉渣黏度和表面张力关于温度和结构单元之间的计算模型。模型的计算值与文献的实测值吻合较好,通过模型,有助于预测含铬转炉渣的黏度和表面张力。结果表明,随着Cr2O3含量的增加,炉渣黏度升高,表面张力增大,Cr2O3对表面张力的影响最大;随着FeO含量的增加,炉渣黏度降低,表面张力减小;随着碱度的增加,炉渣黏度升高,碱度对黏度的影响最大,而对表面张力的影响是先增加后减小,在碱度为1.8时存在极大值。 相似文献
16.
为了实现对VOD脱碳终点碳含量进行动态控制,以某钢厂120 t VOD炉冶炼不锈钢的脱碳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MTA(multi task analyzer)废气分析系统分析VOD精炼中CO、CO2等废气成分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同时以物质碳平衡为基础,建立了基于废气分析的VOD冶炼碳终点控制的模型,对精炼过程中钢水碳变化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对实际值和预测值之间的偏差进行考察,说明了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碳含量的总体发展趋势。模型计算VOD脱碳终点碳质量分数误差都在±0.03%之内,模型计算值与实际测量值具有一定的吻合性。 相似文献
17.
铬烧结矿具有强度高、粒度均匀、改善电炉透气性等优点,贵州某厂拟采用70m2烧结工艺为2×33 MV·A密闭式矿热炉冶炼高碳铬铁提供优质原料。详细论述了该烧结工艺流程及特点,包括精矿的接受及燃料的准备、膨润土的接受、配料、混合、烧结、热破、热筛、热送等工艺环节。该条生产线建成投产后,将每年为矿热炉提供约35万t铬烧结矿,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19.
为了研究连铸坯表层夹杂物在轧制过程中的演变行为,对板坯表层线缺陷进行分析发现,缺陷距表层几十微米,宽度约为200 μm,对其内物质进行能谱分析,发现有钠、钾元素,说明该缺陷可能是由于结晶器流场不合理等原因造成保护渣卷渣。通过建立连铸板坯表层夹杂物轧制过程有限元模型,对连铸坯头部、尾部不同位置夹杂物轧制过程中的演变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轧制道次的进行,夹杂物周边出现裂纹,并且随着轧制过程的进行,夹杂物周边的裂纹越来越大。轧件头部、尾部夹杂物逐渐向轧件表面移动,距离表层越近的夹杂物越容易迁移到轧件表面,而深度相同、水平位置不同的夹杂物,距轧件边缘距离越远,在轧制过程中越容易迁移到轧件表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