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优化JP5000超音速火焰喷涂WC-12Co涂层的制备工艺,本文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方法研究了喷涂距离、煤油流量、氧气流量和送粉量等四个主要工艺参数对WC-12Co涂层孔隙率和显微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煤油流量是影响涂层孔隙率和显微硬度的最显著因素,氧气流量与喷涂距离次之,送粉量的影响较小;本次试验得到的优化工艺参数为喷涂距离380mm、煤油流量22.5L/h、氧气流量2050SCFH、送粉量5.5r/min。在此工艺参数下制备的WC-12Co涂层,其孔隙率为0.33%,显微硬度为1392HV300。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取NiCr-Cr3C2和WC-12Co喷涂材料,采用HVOF方法、相同工艺在45#钢基材上制备涂层,并在自制圆盘式磨蚀试验台上进行磨蚀破坏试验,将涂层的抗磨蚀性能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3.
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能谱等检测设备,对沉没辊WC-12Co涂层原料、涂层结构和涂层性能进行了检测分析,研究了涂层产生爆点缺陷的原因。结果表明:WC-12Co涂层的孔隙率、涂层硬度、表面粗糙度等指标均在规定范围内,爆点缺陷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锌液腐蚀使涂层逐渐剥落减薄,爆点缺陷的出现表示涂层即将失效。为避免产生爆点缺陷,可选择的方法是优化封孔工艺,增强封孔剂对涂层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4.
超音速等离子喷涂制备WC-Co涂层的技术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应用自行开发的高效能超音速等离子喷涂技术(HEPJet)制备WC-12Co涂层的一些性能与技术特点,并与APS和目前应用较多的超音速火焰(HVOF)喷涂方法进行了技术经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HEPJet制备的WC-Co涂层中WC的分解和失碳现象较APS显著改善,而涂层的氧化低于HVOF,使涂层的性能优于APS,与HVOF相当;另一方面由于HEPJet制备WC-Co涂层的沉积效率高,能耗低,综合喷涂成本下降,显示出良好的技术经济特色。  相似文献   

5.
HVOF制备WC-12Co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用微米、亚微米和纳米结构三种WC-12Co金属陶瓷复合材料,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方法(HVOF)制备了金属陶瓷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测量了WC-12Co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的吸收率和发射率,并探讨了制备工艺、粉末中WC颗粒尺寸和涂层厚度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采用两种不同原料制备的WC-10Co-4Cr粉末A和B的物理性能进行了分析;采用HVOF喷涂方法制备A、B粉末对应的涂层,分析了涂层的形貌和硬度。分析结果表明:A、B粉末的颗粒球形度较好,对应涂层中元素分布均匀,粉末B对应的涂层具有较高的硬度,且涂层硬度分布较均匀,优于粉末A对应的涂层。  相似文献   

7.
为增强30CrMnSiA钢的耐磨与防腐性能,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制备WC-10Co4Cr防护涂层,并与传统硬铬镀层进行性能对比。扫描电镜观察显示,WC-10Co4Cr涂层孔隙率低,结构均匀致密。显微硬度与摩擦磨损测试表明,WC-10Co4Cr涂层较硬铬镀层硬度提高了1.4倍,耐磨性提高4倍以上;耐蚀性测试表明,WC-10...  相似文献   

8.
针对冷轧辊在轧制过程中磨损和剥落,提出采用在轧辊表面镀铬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法建立了三维非对称轧制有限元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冷轧过程中轧辊在不同的镀层硬度、厚度、层数下的应力情况.通过分析模拟的结果来制定比较优化的镀铬层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10.
采用JP-8000型超音速火焰(HVOF)喷涂设备,在低碳钢基体上采用新型WC-12Co粉末和不同喷涂工艺参数制备了5种涂层,测试了涂层的结合强度、显微硬度、气孔率、开裂韧性和单道次沉积厚度.并利用XRD对喷涂粉末及涂层进行了相结构分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金相显微镜对喷涂粉末、涂层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粉末...  相似文献   

11.
采用边料循环工艺并结合三钢带式焙烧机生产实践,对高压辊磨机预处理铁精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增加高压辊磨边料循环比例,铁精矿的比表面积得到了明显提高,成球性能显著改善。在造球水分为8%的条件下,边料循环50%的铁精矿比表面积、所制备生球以及焙烧球团矿各指标与同配比未经高压辊磨处理的铁精矿相比均有明显提高,铁精矿比表面积增加到1 650 cm2/g,生球落下强度达10 次/(0.5 m),返球率降至15%,成品球团矿抗压强度达到2 678 N,膨润土配比减少1.1 %,满足企业生产要求的同时,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张新新  刘靖  韩静涛 《中国冶金》2016,26(10):76-79
轴承滚动体研磨过程中使用一些磨液以起到润滑和冷却作用。磨液为水、油酸以及配加的少量氢氧化钠,因此,钢泥废料表面会吸附上含有油酸和油酸钠的研磨油污,该油污对钢泥废料的后续还原处理生产还原钢粉产生不利影响,必须予以去除。采取400℃蒸馏挥发脱附法对轴承滚动体研磨钢泥废料表面油污的去除进行了研究。通过热重的方式研究了钢泥表面油污挥发脱附的失重情况,得出400℃钢泥表面油污挥发脱附大约需要17.1min,油污的挥发脱附满足二级动力学模型;通过油污蒸馏挥发脱附机理研究,明确油污脱附既要满足热力学条件,同时也受油污蒸汽溢出动力学影响;400℃氩气气氛下油污挥发后碳质量分数由2.89%降至0.76%,钢泥表面油污去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随着硅钢产品板形质量要求日趋严苛,冷轧工序对热轧带钢板形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边降是硅钢板形中的一项重要指标。针对CSP同宽轧制引起带钢边部减薄严重、成材率低等问题,开发了边部带锥度的非对称工作辊边降控制新技术。分析了CSP辊形配置的板形控制特点,并在下游机架引入了锥度工作辊辊型,介绍了锥辊边降控制原理以及主要特征参数的设计方法。结果表明,新辊型配置方案投入现场连续应用后,明显改善了带钢边降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4.
梁三清  刘小刚  陈帅  刘琼 《中国冶金》2018,28(12):48-50
通过优化用于回收转炉煤气的煤气检测仪,将所检测数据以实时线状图传至炉前操作室,根据煤气中CO的变化情况来判断溢渣、喷溅、返干等状况,并及时作出调整。详细列举了几种比较典型的CO曲线走势图,分别阐述了曲线的形成原因、过程以及造成的影响,给出了及时调整以及解决的方法,有效地保证了转炉冶炼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15.
为预测含铬转炉渣的黏度和表面张力,基于炉渣离子与分子共存理论,并结合前人实测的系列含铬转炉渣黏度和表面张力数据,建立含铬转炉渣黏度和表面张力关于温度和结构单元之间的计算模型。模型的计算值与文献的实测值吻合较好,通过模型,有助于预测含铬转炉渣的黏度和表面张力。结果表明,随着Cr2O3含量的增加,炉渣黏度升高,表面张力增大,Cr2O3对表面张力的影响最大;随着FeO含量的增加,炉渣黏度降低,表面张力减小;随着碱度的增加,炉渣黏度升高,碱度对黏度的影响最大,而对表面张力的影响是先增加后减小,在碱度为1.8时存在极大值。  相似文献   

16.
为了实现对VOD脱碳终点碳含量进行动态控制,以某钢厂120 t VOD炉冶炼不锈钢的脱碳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MTA(multi task analyzer)废气分析系统分析VOD精炼中CO、CO2等废气成分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同时以物质碳平衡为基础,建立了基于废气分析的VOD冶炼碳终点控制的模型,对精炼过程中钢水碳变化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对实际值和预测值之间的偏差进行考察,说明了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碳含量的总体发展趋势。模型计算VOD脱碳终点碳质量分数误差都在±0.03%之内,模型计算值与实际测量值具有一定的吻合性。  相似文献   

17.
魏刚 《中国冶金》2016,26(11):44-46
铬烧结矿具有强度高、粒度均匀、改善电炉透气性等优点,贵州某厂拟采用70m2烧结工艺为2×33 MV·A密闭式矿热炉冶炼高碳铬铁提供优质原料。详细论述了该烧结工艺流程及特点,包括精矿的接受及燃料的准备、膨润土的接受、配料、混合、烧结、热破、热筛、热送等工艺环节。该条生产线建成投产后,将每年为矿热炉提供约35万t铬烧结矿,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为了避免电机频繁无预警停机,机电设备诊断分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针对辊道电机中单个电机故障,根据所有电机正常运行状况和故障状况下收集的电机电流数据,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化电机故障诊断分析策略。首次提出了考虑用协同工作的其他电机的电流来对被监测电机进行故障诊断。该方案选择采用Lenet-5模型进行分类预测训练,以诊断电机中的故障,在生产现场实际应用此方案并进行数据结果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在电机故障诊断中可行且有效。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连铸坯表层夹杂物在轧制过程中的演变行为,对板坯表层线缺陷进行分析发现,缺陷距表层几十微米,宽度约为200 μm,对其内物质进行能谱分析,发现有钠、钾元素,说明该缺陷可能是由于结晶器流场不合理等原因造成保护渣卷渣。通过建立连铸板坯表层夹杂物轧制过程有限元模型,对连铸坯头部、尾部不同位置夹杂物轧制过程中的演变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轧制道次的进行,夹杂物周边出现裂纹,并且随着轧制过程的进行,夹杂物周边的裂纹越来越大。轧件头部、尾部夹杂物逐渐向轧件表面移动,距离表层越近的夹杂物越容易迁移到轧件表面,而深度相同、水平位置不同的夹杂物,距轧件边缘距离越远,在轧制过程中越容易迁移到轧件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