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广州属亚热带气候,炎热多雨,隔热降温是住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又因大城市地价昂贵,为在购得的有限土地上建造尽可能多的住宅,遂产生多层联排式住宅。广州的这类联排式住宅进深特大,每个分户单元面宽4至5米,进深一般可达15至20米,甚至有达30余米者。因其细长有如竹筒,故当地俗称“竹筒屋”。竹筒屋是在广州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后产生的新的住宅类型。它采用了完全不同于传统住宅的新的建筑形式,同时,也采用了新的结构形式与新的建造方法。这是一种既适应当时当地居住者的需要,又保留着强烈地方特色的住宅类型。  相似文献   

2.
谢浩 《建筑工人》2003,(11):42-43
旧广州,大量的市民居住在传统的院落式民居——竹筒屋内。竹筒屋是广州近代传统住宅形式之一,其平面特点是单开间,且开间小、面窄,门口临街的宽度通常只有3~4m,但其进深却很大,多为12~15m,也有的达30~35m,宽与深之比由1∶4至1∶8,甚至到1∶10以上,由前到后排列成多个房间,形似竹筒,故名竹筒屋。它多见于广州西关和市中心区一带,尤以霞飞坊、盐运西、将军东、西街一带更为典型和集中。竹筒屋一般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前部为大门和门头厅;中部为大厅,为较高的单层,内设神楼;后部为卧室和厨房、厕所。三个部分由天井分隔,以廊道联系,竹…  相似文献   

3.
作为湿热气候的广州,其传统城市建筑的气候适应性价值需要不断被挖掘。广州竹筒屋作为典型的城市建筑,对夏季湿热气候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在建筑防热、自然通风及建筑采光等方面表现突出。本文尝试通过实测、数字模拟等方法,对竹筒屋的“风口——通道——天井”的自然通风系统作出分析,确定其中天井尺度对建筑的综合通风、防热、采光条件具有核心价值,论证得出天井空间模型尺度的优选范围。  相似文献   

4.
黎松 《南方建筑》2004,(5):27-29
广州位于岭南地区,是古代百越民族聚居之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岭南地区形成了自己的化传统。而建筑化是整个社会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广州具有日照长、高温、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影响,逐渐形成了诸如“竹筒屋”、“西关大屋”,都市商业化的“骑楼”,近代由华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3处有代表性的广州竹筒屋进行实地的室内通风测量和相应的热环境测试,分析比较此类民居在通风方面的特点,通过实测数据,归纳总结其中的传统民间智慧,也指出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6.
禤文昊 《新建筑》2024,(2):10-15
竹筒屋以其单开间、大纵深的狭长平面得名,曾为华南传统城镇建筑主流,惟其起源尚待深究。聚焦史料丰富的广州,基于方志、经界图、舆图、影像等证据,可发现早期竹筒屋地段普遍位于明清时期的岸线上。利用冲积趋势竞相向海填筑,既是城镇空间扩张的主要手段,也是大纵深屋地得以形成的关键机制。与此同时,世居华南江海的疍民,正日趋附城谋生并陆续上岸归化。其以艇为宅、编篷成聚的古老水居习俗,至少是联排单间成为当地城居模式的重要参照。在华南竹筒屋的形塑中,濒海环境的影响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西关大屋、竹筒屋是为应对岭南地区湿热气候环境,先民们探索出来的具有岭南特色的民居形式。本文主要从现状分布较为广泛的广州西关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西关大屋、竹筒屋所在地区的街区形态、地块尺度、西关文化等要素,研究西关大屋、竹简屋的平面布局形式及其主要特点:最后指出,厅堂、天井、冷巷是广州民居为适应岭南湿热气候环境所必备的通风设备。期望对位于湿热环境气候条件下建筑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尤其是住宅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8.
谢浩 《住宅科技》2001,(10):45-46
广州属于湿热气候型地区 ,其特点是炎热、潮湿、多雨、季候风旺盛和天然光充足等。在传统民居的设计中 ,考虑适应地方气候特点并结合环境妥善处理隔热、通风、防潮、防水和采光的许多建筑手法 ,是值得借鉴的。在旧广州 ,能够住上西关大屋这些有气派豪宅的人 ,毕竟是少数。大量的市民居住在传统的院落式民居———竹筒屋内。竹筒屋是广州近代传统住宅形式之一 ,其平面特点是单开间 ,且开间小、面窄 ,门口临街的宽度通常只有 3~ 4m ,但其进深却很大 ,多为 1 2~1 5m ,也有达 30~ 35m的。宽与深之比 ,由 1∶4至 1∶8,甚至 1∶1 0以上。因…  相似文献   

9.
明末以降,客家民系不断向广府民系聚居区的广州府迁徙,在广州府东路形成了广府民系和客家民系共居的聚居形态。经过长期的交融共生,客家传统村落形态演化为多种类型。通过实地调研,从类型学角度分析了广州府东路客家传统村落杠屋、堂横屋、围龙屋、方形围屋式布局的变异形态以及变异原因,总结该区域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类型变异的民系交汇特征,彰显广州府东路客家传统村落空间的地域特色,为该区域正在进行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实践活动提供理论参考,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城镇化建设导致城市传统街区肌理消失,特别是对其中传统风貌建筑破坏的问题,该文以广州荔湾区兴龙街社区的概念改造设计为例,以民居文化的空间转译为核心理念,从规划设计到建筑设计,全方位探讨了广东传统民居竹筒屋改造设计的可能性,提倡一种通过对传统民居文化进行解构重组,以此引导空间再生的可持续改造更新方式。  相似文献   

11.
该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基于绿色技术的传统民居改造方法,采取定性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广州竹筒屋为研究对象,系统总结了该民居的绿色技术特征,并针对存在问题从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研究探讨了改造方法,为我国传统民居的绿色技术特征研究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邸锐 《住宅科技》2012,(10):40-43
广东省的民居具有鲜明的岭南建筑风格,其形态按语系不同基本可分为广府、潮州和客家三大民居建筑.在广府民居体系中,位于广州西关地区的民居建筑是最具代表性的.西关大屋住宅高大明亮、厅园结合、装饰精美,是广州古老传统民居的代表,是岭南建筑宝库中的一件瑰宝.西关大屋的装饰设计,对当今设计推陈出新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与城市居民相比,村镇居民对室内外自然通风的依赖性更大。村镇房屋由于缺乏规划,风环境的研究还很少。通过实地测量绘制示范村平面布置图及其周围建筑图,借助CFD模拟分析,对其室外风场进行定量分析和设计优化。模拟得出:各工况下示范村整体室外风环境良好,但是由于过渡季来风方向经过东侧工厂区造成空气环境质量较差,建议示范村东侧增加高大绿化带;大多村镇房屋均围有围墙,造成夏季一层通风不畅,建议采用"传统篱笆、栅栏等围合"或者"砖砌+栅栏"等方式。  相似文献   

14.
广州旧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共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健 《规划师》2005,21(5):119-120
广州市旧城面临着商业性房地产开发过度,特色逐步丧失,大量住房长期得不到台理利用与更新、社会网络迅速解体的问题,对日城的保护应构建共生的城市空间结构,确立“整体保护”的政策,制定系统的日城保护规划,并采取多元的融资方式,实现日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共生。  相似文献   

15.
寻求强化编织竹建筑“轻”表达的设计路径,旨为更好地挖掘传统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的时代价值。通过文献研读和案例分析,借助建构理论的视角,从物质、视觉、环境和建造四个层面解析编织竹建筑的“轻”表达优势。结合对编织竹建筑的材料特性、编织织理、结构形态和节点处理的分析研究,发现搭配材料的轻质化、连接节点的应用升级、结构形体的非线性设计、织理的透明化以及建造设计的参数化和预制装配化等是建构“轻”表达编织竹建筑的关键策略。强化“轻”表达的建构策略为编织竹建筑的创作者提供借鉴参考,推动绿色建材的进一步拓展应用。  相似文献   

16.
走实验之路探竹楼更新--版纳傣族新民居实验研究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良文 《新建筑》2000,(2):12-15
论述了西双版纳傣族竹楼近十几年的演变以及农村自建民居的状况 ,介绍了版纳傣族新民居实验研究的情况及其对传统更新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傣族民居的保护与振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文峰  吕珏 《工业建筑》2007,37(1):38-41
回顾了传统傣族民居的环境亲和性,介绍了当前傣族民居建设对村寨生态环境的影响情况,对傣族民居当前常用的一些结构形式进行了初步评价,由此引发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傣家传统竹楼的思考,并提出了振兴竹楼以保护村寨生态环境的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18.
郑静 《规划师》2000,16(1):57-60
作者主要研究城市空间形态问题,认为城市空间发展策略应成为城市与区域规划法定序列中的独立部分。作者以广州为例,全面分析其自然条件、空间扩张历史与发展现状,预计广州城市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城市功能空间将继续分异,未来广州城市空间发展将面临一系列问题。就此,作者建议以传统中心城区为一极,以相距40公里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另一极,采取“双残’发展策略,并且积极推动南部生活居住组团发展,最终在今后二十年内形成“双城三极”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19.
从样式设计到过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谦 《新建筑》2001,(5):68-69
针对时下我国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传统聚落的更新保护中,偏重于形式、样式设计的倾向,提出应从“样式设计”的简单方法转向更新改造的“过程设计”,这是设计方法的方法,有其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广东开展试点的“三旧改造”,是改革政府主导的传统再开发模式,引导市场力量加快城乡更新的尝试。基于新自由主义的视角,文章分析了“三旧改造”政策出台的背景及各方利益的安排,并以广州为例,对其2009年以来“三旧改造”的实践进行了检讨,分析了其以房地产开发为导向的特点及面临的困境。文章的最后,对新自由主义导向下的城乡更新进行了讨论,并探讨了未来可能的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