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20年伊始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了全球范围内的社会、经济等众多领域。围绕"疫情背景下的人居环境规划与设计"主题,邀请了王世福、黄建中、张天尧等多位专家学者笔谈。王世福通过对我国人居环境的短板和治理盲区的反思,从宏观的城市到微观的社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韧性城市建设的相关内容,包括:将健康影响评估纳入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全过程;加强综合防灾专项规划的公共健康韧性;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应急响应能力;提高公共设施空间通用性和稳健性;提升韧性社区的应急治理能力等。魏成以疫情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出发,探讨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主的"新基建",积极纳入城乡规划与人居环境建设之中,以期改善和提质设施供给与防灾减灾的智能化应用,并推动多方协作、多元互动的创新治理决策平台的形成。袁媛对在疫情中如何有效提高城市医疗设施的应急能力,提出规划构建合理的基层医疗分区,梳理医疗设施配置模式在医疗分区内选择基础条件优良的街镇一级医疗设施作为传染病初级分诊点,以及培育居民分诊就医习惯,提升城市在公共卫生事件冲击下的韧性等建议。单卓然基于线下零售服务空间组织的"规模收缩、多心扁平、均衡分散化"过程,正在超常规加速,而且可能难以逆转的趋势,反观我国大城市空间治理中现行的线下零售空间组织政策,提出四点建议,包括:"定点造极"转型"动态组网",有限公共资源优先向市边缘区、区边缘街道投放;研究优化零售商业网点规划配建标准;增强评估零售商业用地调规效应;搭建城市"一张网"零售服务动态监测平台。向科围绕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等展开辩证的讨论,通过对疫情期间,物理性公共空间与虚拟公共空间的变化的研究,指出在快速变迁和不断拓展的现实中,需要反复思考公共空间公共性的立场,从而构建新的公共空间结构、内容和形式。黄建中从社区角度的疫前、疫中、疫后三个阶段,分析城市规划和治理工作之间相对脱节的问题,重点指出需要增加对基层单元的社区治理;后疫情时期,社区生活圈应该是衔接空间与社会治理平台的重要单元。张天尧认为社区是卫生防疫等基本单元,作为基层区域性共同体,在公共卫生危机应对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针对健康社区治理的制度构建,从制度保障、协作网络、支撑系统三个方面提出了推动健康社区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疫情期间人与城市在空间韧性、设施韧性、社会韧性三个方面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将安全韧性和健康城市的理念贯穿到空间布局优化、基础设施保障、数字城市建设和社会治理行动四个方面。然后通过应急救援、医疗急救、公共空间转换的实际案例为健康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李翅 《风景园林》2020,27(8):114-119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成为备受关注的城市重要问题,引发了对如何提升城乡人居生态环境建设质量的进一步思考。回顾公共健康与城市空间规划布局的密切关系,探讨人居环境建设的"健康城市"和"韧性城市"理念,提出了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四大空间规划策略:1)以城市与区域的国土整体空间评价为基础,构建区域冗余空间与韧性应对;2)建立以城市公园绿地、通风廊道、社区公共空间为核心的开放空间体系;3)合理布局医疗卫生设施,加强公共卫生的应急准备和规划;4)完善信息数据交互平台,构建基于社区的应急管理模式。从区域、城市、社区3个层级提出了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规划策略体系,并提出重视社区层面的规划与管理,加强社区责任规划师制度,与社区居民共同塑造健康、安全、可持续的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4.
2020年春节之际的新型冠状病毒在 全国范围内引发了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在组织管控、医疗救护、社区防疫的全民防护 过程中,社区在疫情防控、健康生活维系、社 区集体心理疏导以及社区文化和精神凝聚方 面承担了重要的责任。因此,基于社会生活组 织网络体系的城市居住社会及其空间单元, 对于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应对突发性重大 公共事件,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韧性价值与 属性特征。从规划的全局观反思,基于多元主 体和治理理念,规划除了预留出应对突发事 件的城市安全预留用地,同时,基于城市社会 属性特征,更要注重建构以人为本、与城市社 会组织结构匹配的“生态链—防控链—组织 链—流通链”安全防护体系,强化基层安全防 控的“安全空间单元”,进而基于安全防护体系 下原有配套设施系统如何更好适应疫情防护 需求,形成既有设施与疫情防控需求的弹性 设施嵌套体系,又能在全民医疗和健康体系的 框架之下充分考虑城市居住社区基层防护的社会价值和潜在的可能性。本文基于疫情防控的视角,从城市社会的基本属性出发,论述了基于疫 情防控的社区安全系统的建构及其防控规划体系与常态化规划建设的设施嵌套关系。  相似文献   

5.
肖婧  李松平  梁姗 《规划师》2020,(6):61-64
2020年春节前后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我国城市应急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文章反思了当前公共卫生防疫在设施布局、区域联防、预警机制和治理水平等方面的痛点,指出营造健康的韧性城市迫在眉睫;随后引入韧性理论,分析了韧性城市的内涵以及国内外研究和实践进展,进而构建了健康韧性城市规划的EERR("双评估"和"双响应")模型,并提出了韧性城市构建策略:首先,通过建设有机的健康城市结构、谨慎布局卫生风险类设施,营造韧性的空间格局;其次,以平灾结合、刚弹相济的理念分区分级分类规划公共卫生设施,并对应急设施进行战略性预留;再次,对疫情期间的交通系统和应急物流实施分区分块的弹性管理方案;最后,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提高治理水平,并通过数据共享,跨区域联合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6.
孟静贤  张春阳 《住区》2022,(3):17-23
在健康中国、健康城市的战略背景下,社区作为城市的“健康细胞工程”,其建设发展的目标要求日益革新;而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社区处在防疫第一线的同时暴露出的种种治理问题,重塑基层治理格局、创新健康社区治理势在必行。文章通过将全周期管理理念引入治理领域,解读分析其在城市、社区层面的治理优势,同时以健康社区治理中存在的制度保障、治理体系、健康环境、健康服务及应急能力五大问题为导向,运用全周期管理理念下的城市治理路径逐个击破并形成治理优化对策,从时空维度的分阶段贯穿社区生命全过程和跨区域覆盖社区全网络来推进健康社区治理新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王世福  黎子铭 《规划师》2020,(6):112-115
2020年初,在全国性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过程中,社区作为防控前沿,在春节期间叠加严峻的防疫责任,这对于仍在逐步发育的社区治理而言,无疑是不堪重负的。韧性社区的理念有助于理解应急治理能力的强化对社区营造的重要意义,也是助力疫情缓解并恢复健康常态的重要保障。国际视野中的健康城市为韧性社区营造的原则与策略提供了启示,为此文章借鉴相关理念,从设施空间硬件保障、治理服务资源匹配和治理能力体系建构三个方面,提出韧性社区营造策略。  相似文献   

8.
城市韧性视角下社区公共空间规划与管理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及时做出防控反应。在此过程中,社区公共空间成为居民居家隔离与外界联系的重要纽带。本文从城市韧性的解读入手,将侧重以物为主的城市韧性,延展到以人为本的社区韧性,对韧性视角下的社区公共空间规划提出与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相结合,应强化步行的时间尺度和空间柔性,同时,提出以居民需求为优先权、提高社区绿色开敞空间和综合性场馆的配置、整合社区公共空间优势、社区治理现代化促进韧性内生机制;从城市韧性到智慧社区管理的角度,提出有效约束居民行为是提升社区韧性的根本、大数据应用是提升社区韧性的重要路径、社区文化是提升社区韧性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银发浪潮的冲击,我国的住区医疗系统在健康社区建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随着疫情常态化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社区设计已经将装配式的医疗照护系统作为社区基本配套设施的基本组成部分。从装配式智慧医疗照护系统和智慧医疗信息数据库两个层面阐述了其对于健康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优化改造建议,这对于构建城市住区居家隔离应急医疗照护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为居民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社区公共空间是决定社区整体韧性水平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必要基础保障条件。突发公共事件来临时,应急能力影响着突发事件破坏的范围和程度。本文从应急管理视角出发,在探讨社区脆弱性因子的基础上,选取空间环境韧性建设、空间开放性建设、关键设施冗余性建设和应急组织建设4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初步构建面向应急管理的社区公共空间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为社区空间韧性评价研究提供探索性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赵毅  李伟 《规划师》2020,(5):42-44
建设人民城市、健康城市,提升城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露出的城市发展问题和短板,文章提出"厘清两对关系、构建两个体系、提质四类空间"的规划思考,具体为厘清平时与疫时、城市与区域的关系,构建适应性强的公共卫生体系、现代化的城市治理体系,通过规划这一公共政策补齐"医护空间"短板、重视"社区空间"建设、发挥"蓝绿空间"功能及再现"乡村空间"活力。  相似文献   

12.
街道和社区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单元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平台,街道和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本文从“服务补缺”和“治理协同”的视角,揭示当前基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管理中的短板与问题,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单元与基层公共服务单元相耦合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路径和实施政策机制,提出通过建设街道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构建“20分钟街道公共服务圈”和“10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弥补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短板,优化城市基空间组织结构,促进城市规划与社会治理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回顾现代开发控制的起源、建立与发展,梳理了现代开发控制的制度框架,指出开发控制通过四种方式促进公共卫生与健康:规划法规建筑条例控制,城市规划与用地布局引导,行政许可提前干预,协议性条件的应用。然后,对比国外现有的实践与理论,分析我国现有开发控制制度的困境并提出了优化建议:一是完善与公共卫生相关的城乡规划管理条例和建筑条例;二是提出“卫生约”的理念,并据此调整规划的编制技术体系;三是提出“建筑使用”许可制度;四是优化土地出让及规划许可条件。  相似文献   

14.
吴林芳  许建伟  厉华笑 《规划师》2020,(5):82-84,9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全国性扩散,极大地危害了公众健康与生命安全,国家开始逐步提升与完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城市防灾防疫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个重要因子,需要有意识地超前考虑与安排。文章从居住空间组织乃至空间转换的维度,从城市空间基本单元-住区入手,探索性构建以"大开放"街区、"中防控"住区、"小隔离"组团为核心的城市住区三级空间防控体系,在开放与封闭之间寻求一种动态平衡,在服务职能与防控角色之间快速转换,来应对"平疫"时期的不同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与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推进智慧平台、物资保障平台的建设,多方位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突袭给城市经济、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人们恐慌健康问题的同时,也在不断反思如何提高城市防疫水平。国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采取分级分类的防控政策,尽可能地减少疫情对城市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文章立足"人"最基本的就业与生活需求,探讨城市规划如何通过常态化、前瞻性的措施来提高应对城市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的能力。文章提出区域、城市与社区不同层面的规划建议,如区域产业协作、设施"平灾"结合、规划留白空间、建设社区生活圈等,以期为未来城市规划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王兰  李潇天  杨晓明 《规划师》2020,(6):102-106,12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引发了城乡规划学科的思考:如何提升城市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提高城市空间的健康促进作用?文章立足城市社区层面,选取国内外重要案例,分析其针对传染性疾病暴发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区应对。在此基础上,结合近年推动的生活圈规划,论证如何将健康融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提出规划需要在日常健康设施的基础上,增设疫情应急的相关机构和设施,从而提高社区的健康促进作用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7.
夏杰  刘婧  吴德建 《规划师》2020,(6):56-6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对城市规划建设发展是一次检验与反思,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急需提高城市有效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文章以苏州市这一典型的人口输入型城市为例,探索人口输入型城市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空间策略,提出建立以公共卫生空间体系、应急性空间体系、公共交通运输体系和智慧城市体系为支撑的疫情空间应对体系,旨在促进城市各系统间的有效协作,以及为外来人口多、人流量大的城市的空间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直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主动反思城市规划的初心、内核与未来,是城市规划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和社会担当。文章通过简析城市规划和公共卫生学科的百年分合历程,结合我国"健康城市"规划发展,指出我国城市规划本体的缺陷所在及嬗变方向,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人"与空间、学科融合和技术平台3个方面构建"城市可防疫空间体系",以期提升"城市防疫力"。  相似文献   

19.
The government's attention to and intervention in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is one of the causes for the legislation on modern urban planning. It is now a critical period in the legislative formulation of China's territorial and spatial planning, which coincides with the unexpected onslaught of COVID-19.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and the legislations of territorial and spatial planning. It argues that the problems of spatial planning in response to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primarily lie in the gaps between planning regulations and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management, the overdu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planning techniques, the lack of focus of planning legislations, etc. The legislation of territorial and spatial planning should be based on the governance of urban safety, health, and emergency service facilities, which aims to improve the emergency service facility system, the innovation of planning formulation technical system, and strengthen the responsiveness of planning to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so as to create high-quality, high-class, and resilient urban and rural spaces.  相似文献   

20.
郭紫薇 《城市规划》2021,45(1):54-61
后疫情时代,常态化与创新工作的叠加、 “秩序与活力”的平衡对基层治理与社区规划提出了巨大考验.面对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理论与规划路径相互背离的困境,本文立足于中微观层面,运用“制度-生活”分析范式,梳理了我国城市社区经历的“管制-管理-治理”三个发展阶段,并建立起“制度-生活”视野下社区治理的解析框架,指出在基层社区中,制度与生活的互动推动了社区中权力的再生产.只有建立起两者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才能实现多元参与、找到通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路径和方法.具体而言,制度应该顺应日常生活的行动逻辑,主动寻求合作;生活主体应通过合理扩大张力空间,推动制度的变迁.基于此,认为社区规划作为导向品质空间的社区治理工具,应当与社区治理的微观机制相结合:首先,在不同介入模式及工作阶段中,社区规划师的角色应当在制度主体、生活主体和第三方之间灵活转换;其次,社区规划路径应当围绕重构社区公共领域展开,通过搭建不同主体间对话协商的平台,促进异质群体的共识形成;最后,社区规划应当依靠“社会逻辑+商业逻辑”建立起社区活力的良性机制,使生活主体从旁观、享受到参与、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