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麦克风小阵的多噪声环境语音增强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助听器等设备在非平稳或多种噪声并存环境下使用效果急剧下降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小尺寸麦克风阵的相干滤波广义旁瓣抵消(CF-GSC)语音增强算法。该算法结合麦克风阵采集信号的特点,对各阵元间采集时表现为弱相关的海浪、风扇等近似白噪声,以及采集时表现为强相关的点源信号及其他竞争噪声,分别利用相干滤波和传统广义旁瓣抵消(GSC)结构对弱相关与强相关噪声的良好滤除效果,结合语音活动检测(VAD)在噪声段进行联合处理。仿真实验表明在多类噪声存在环境下,该算法能取得相对改进的通道间相干函数滤波算法及传统广义旁瓣抵消算法2 dB左右的增强效果提升,同时能获得良好的话音可懂度。  相似文献   

2.
结合小波滤波器组理论和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宽带波束形成的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方法。该方法利用小波分析滤波器组将含噪语音信号变换到小波域;进行小波域阵列自适应波束形成;通过小波综合滤波器组重构增强后的语音信号。计算机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传声器阵列采用波束形成技术采集语音信号,同时使用参考传声器获得背景噪声信号,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波束形成和自适应多参考噪声对消的语音增强算法。该算法不依赖任何信号模型且无需对噪声信号的统计特性进行先验假设,可以适应背景噪声的突然改变,同时具有良好的实时性和鲁棒性。可广泛应用于复杂噪声环境下目标语音识别,仿真结果表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波束形成的谱相减语音增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降低谱相减算法产生的音乐噪声,并提高语音增强效果,本文在深入研究波束形成技术和谱相减算法的基础上,提出波束形成器后级联谱相减的语音增强处理方法,并分析、验证了这种结构的可行性。对真实环境下的语音和噪声数据的处理结果显示,谊级联结构的语音增强系统可显著降低背景噪声,语音失真小,并易于实时实现,信噪比增益达16.5dB。  相似文献   

5.
针对四元麦克风阵列结构,提出了一种可在嘈杂环境下有效提升语音识别系统性能的频域自适应噪声抵消语音增强方法.该算法对阵型设计和阵列失配有十分好的鲁棒特性,便于在各种设备及使用场景下使用.仿真结果表明,在无需噪声统计特性等先验信息的情况下,算法能显著改善麦克风阵列的噪声抑制效果,有效的提升智能交互设备的唤醒率和识别率.  相似文献   

6.
双麦克风噪声抵消应用中,由于交叉串的存在,传统自适应算法降噪性能受到很大的影响。为了提高双麦克风算法降噪性能,使用两级自适应滤波系统消除交叉串扰问题。为提高自适应滤波器收敛性能,采用主从结构LMS算法自适应调节步长因子。同时为了适合窄带处理算法,将输入信号进行子带分析预处理,对每个子带独立进行抗交叉串绕自适应处理,将各子带增强信号合并得到增强语音信号。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消噪量大,语音损伤小,语音增强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广义旁瓣抵消(Generalized Sidelobe Canceller,GSC)算法中,由于主通道采用的算法是固定波束形成(Fixed Beamformer,FBF)算法,其权值不随语音信号的改变而变化,导致算法适应性较差,因此,干扰和噪声在固定波束形成类算法中抑制效果不明显。针对这一问题,该文将传统的GSC算法中主通道的固定波束形成模块改为自适应LCMV波束形成模块,并引入对角载入量的控制,通过调整对角载入量,使其可以自适应输出最优权值,有效地抑制干扰和噪声。得到的剩余带噪语音信号经过辅助通道的阻塞矩阵和自适应噪声抵消模块进行噪声的二次估计,从而得到目标语音;再针对非相干噪声,采用维纳后置滤波算法进行降噪处理,通过这两步处理,获得更具鲁棒性的GSC-LCMV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文算法对噪声和干扰的抑制效果更优,波束图可以形成更低的旁瓣,输出具有更高信噪比的语音信号。  相似文献   

8.
在噪声环境下双麦克风语音增强应用中,由于麦克风之间存在交叉串扰,传统自适应对消算法降噪性能受到极大的哪影响.为了提高降噪系统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元网络双麦克风自适应抗交叉串扰语音增强方法.该方法通过设置两级自适应算法,消除了麦克风之间的交叉串扰,其中自适应算法均采用神经元网络对消方法.算法仿真基础上,运用DSP制作了实时降噪处理样机.测试结果表明,采用新方法后,系统噪声抑制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当广义旁瓣抵消器(Generalized sidelobe canceller,GSC)结构的语音增强算法对语音信号的入射方向角估计不准确时,阻塞矩阵(Blocking matrix,BM)不能完全阻塞目标语音,使得部分语音通过阻塞矩阵,在后期多输入抵消器(Multiple-input canceller,MC)模块中和参考信号相抵消,造成目标语音的损失。针对广义旁瓣抵消器因信号到达方向(Direction of arrival,DOA)估计误差而导致语音泄漏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的优化算法,先对经过时延补偿的信号进行频谱调整,再利用MC模块输出与BM模块输出存在相关性的特点,对阻塞矩阵进行自适应调整,使方向估计参数更趋近于真实目标语音方向,以减少阻塞矩阵中目标语音的泄漏。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有效减少阻塞矩阵中目标语音的泄漏、增强系统的鲁棒性以及提高语音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现有语音增强算法需要麦克风数量较多和受估计误差影响较大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声源定位和波束形成方法。在现有声源定位算法利用时间延迟的基础上,引入能量衰减参数,实现利用双麦克风进行声源定位的目标;在波束形成算法中引入加载系数,在出现协方差矩阵统计失配时仍可对期望方向聚焦,提高波束形成算法的鲁棒性。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算法与传统算法相比具有更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一种用于近场麦克风阵列后滤波语音增强的方法,避免了现有的利用自功率谱密度和互功率谱密度的Zelinski和McCowan后滤波器中噪声功率谱过估计的问题,并加入了近场传播的幅度衰减补偿和相位延迟补偿。使用卡内基梅隆大学提供的多麦克风语音数据以及使用Habets E A P提出的生成阵列散射噪声的方法进行的仿真实验,证明了改进的方法在语音质量客观评估量方面优于Zelinski后滤波法和McCowan后滤波法。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介绍了各种基本的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算法,对其消噪性能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并以实测数据进行了测试。并介绍了基于稳健波束形成器、近场超定向波束形成器、广义奇异值分解和传输函数广义旁瓣相消器等结构的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各种算法的特点及其所适用的声学环境特性。  相似文献   

13.
提出一种新的通用旁瓣消除器结构,它利用广义奇异值分解(Generalized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GSVD)技术,通过广义奇异向量的变换间接估计声源到麦克风之间的传递函数.不同噪声环境下的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的各种GSC算法相比,该算法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混响和噪声,并且增强后的语音失...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proposes a speech enhancement approach to suppress the interference of car noise. A linear microphone array is adopted for far-talking speech acquisition and delay-and-sum beamforming noise reduction. We present an effective time delay estimator using the coherence function between the reference microphone and the beamformed speech. To further enhance the beamformed speech, we exploit an improved Wiener filter where the resulting noise correlation in microphone array is relatively small so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optimal Wiener filtering could be achieved. Also, due to the serious degradation in low frequency car speech, we develop a spectral weighting function to compensate the low frequency filtering. These two processing units serve as the post filters to attain the desirable enhancement performance. In the experiments on microphone array speech in presence of real and simulated car noises, we find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performs well. Performance is measured in terms of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and the word error rate. The combined delay-and-sum beamformer and two post filters obtain the best results compared to other metho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